王 巖 胡春波 鄭燕敏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以下簡稱“民訴法”)通過將再審事由進一步具體化、明確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和再審的審查期限、完善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的規(guī)定、將原來的“通知駁回”修改為“裁定駁回”等對民事再審程序進行了修改。這些修改,對完善我國的民事再審程序,解決當事人“申請再審難”,切實保障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權利,規(guī)范申請再審的行為,有著不可低估的積極意義。但是,仍有一些內容值得反思。
關鍵詞再審程序評價反思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182-02
再審程序的修改與完善,是此次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主要內容之一。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明確了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具體事由,規(guī)定了特殊情形應當延長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期間,進一步規(guī)定和明確了申請再審要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以及當事人申請再審后人民法院的審查期限,從程序上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以維護當事人實體權利的實現(xiàn)。但該程序在實際中發(fā)揮的作用還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隨著審判方式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訴訟制度的不斷完善,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的不斷推進,有必要認真總結和反思我國民事再審程序的經驗和實踐,改造與重構民事再審程序。
一、本次對民訴法再審程序的修改
為解決“申訴難”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有關再審程序的問題進行了完善。再審程序的修改體現(xiàn)了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進一步將再審事由具體化,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五項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現(xiàn)在把這5項具體化為13項再加一款,使事項更加具體化了,老百姓更加明確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提起申訴。
二是明確了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并且規(guī)定了再審的審查期間。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申請再審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實踐當中當事人多頭申訴、反復申訴,規(guī)定不明確,這也造成了人民法院的重復審查,這次明確規(guī)定申請再審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這樣既可以避免原來我們說的多頭申訴、重復申訴,又可以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平地審理案件,大家知道,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老百姓會擔心自己的案子不能得到原審人民法院的糾正。
另外,明確了再審的審查期間。這次修改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由于規(guī)定了這個審查期間,就避免了現(xiàn)在存在的當事人反復申訴,很多申訴石沉大海的情況。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的申訴必須在三個月給當事人一個答復,是否進入再審程序。
三是完善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這種完善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原來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guī)定了檢察院可以因四種情形而提出抗訴,對于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該再審。這次修改民事訴訟法,把檢察院可以提請抗訴的四項情形具體劃分為13項,加上另外一款規(guī)定。同時明確了人民法院收到檢察院的抗訴以后,在多長時間內必須裁定再審。現(xiàn)在修改決定的第9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裁定再審。避免檢察院雖然提起抗訴,但是由于沒有期間的規(guī)定,抗訴進入再審程序時間會拖得比較長。在審判監(jiān)督程序中,為解決申訴難做了以上的修改。
二、對民訴法修改草案再審程序的探討
新民事訴訟法不僅將申請再審事由,由原來的5種增加為13項另加一款、規(guī)定審查申請再審的時限為三個月,而且還明確當事人申請再審,只能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針對種種條文修改,學者律師建議細化再審程序增強可操作性
(一)再審事由是否足夠明確
雖然新法中的申請再審事由增加到13項,將啟動再審程序的條件規(guī)定得更為明確。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錢衛(wèi)清律師仍然覺得有些規(guī)定缺乏可操作性。比如“當事人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這里“新的證據”具體的范圍是什么?是整個案件基本事實的“新證據”,還是雙方爭議焦點問題的“新證據”?如果當事人惡意規(guī)避,在一審二審未盡舉證責任,能提供證據卻沒有提供,為逃避交納訴訟費專門選在再審程序提出(再審程序不收訴訟費),對于這樣的情況怎么辦?又比如“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這里“基本事實”的判斷標準是什么?具體范圍包括哪些?此外“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是指一審程序未經質證,還是二審程序未經質證?“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對“客觀原因”應該怎么認定?錢律師認為,凡此種種問
題,都需要最高院盡快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進一步細化,好讓當事人在提起再審程序時具有可操作性。
(二)法院內部規(guī)程是否抵觸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實施后,民事審判工作將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已經適時出臺有關制度和方案,為修改后的民訴法實施做好充分準備。
雖然最高院對相沖突的司法解釋做清理,但是一些原有的法院系統(tǒng)內部規(guī)定是否仍然有效,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比如最高院原來規(guī)定,凡是對高級法院的二審生效判決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審的,必須首先向高級法院提起再審程序,只有高院駁回的,當事人才可以向最高院申訴。如今新民訴法實施后,這樣一個前置程序顯然是不符合新法規(guī)定的。雖然它既非法律規(guī)定,也不是司法解釋,但它卻是法院系統(tǒng)內部的一個工作規(guī)定,對法院判決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此,最高院是否應該向社會明確公布廢止,不再適用?
(三)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否對等
民訴法專家、清華大學法學院的王亞新教授認為,新民訴法對當事人申請再審做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就是為當事人提供一個擁有程序保障的啟動再審途徑。同時,這也意味著當事人既享有程序上的權利,又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說,當事人必須按照新民訴法規(guī)定的,如以書面形式、指明再審事由等程序來提起再審申請。
他認為,新民訴法規(guī)定在申請再審的事由和條件方面,在要求當事人窮盡程序原則這方面仍有改進的余地。一般情況下,不應當允許當事人未經上訴就提起再審程序,法律對此應加明確規(guī)定。新民訴法有關檢察院的抗訴事由和當事人的再審事由規(guī)定完全一致也值得商榷。此外,檢察院對法官職務犯罪或違反程序提出抗訴的職能可適當強化,但是在事實認定等方面進行糾錯,應規(guī)定檢察院的抗訴以當事人已經提起過再審申請為前提。這同樣符合“程序窮盡”或“訴訟經濟”原則。
三、對此次再審程序修改的評價
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于保障司法公正,兼顧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維護法律的嚴肅性,都將起到積極作用。但筆者認為,民事訴訟法的修改,雖然強化了再審程序,使再審程序更具有操作性。但是,從客觀上來說,這一強化實際上是我國民事再審程序功能的錯位。因為根據我國民事訴訟原則,普通程序是民事審判程序中最為重要的程序,作為民事訴訟案件審判的基礎性程序,它設立的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到其他審判程序的科學性。而再審程序,從性質上講,它與一審、二審程序在性質有根本性的不同,再審程序所具有的固有功能就是對一、二審程序的補救功能,這是該程序賴以建立的基礎從國外民事再審程序所規(guī)定的再審事由來看,再審的固有功能——補救功能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盡管各國民事再審事由有差異,例如德國將再審分為取消之訴和回復原狀之訴,取消之訴主要基于嚴重的程序違法提起,而其他國家則沒有這樣區(qū)分,但是,總體上看是大同小異,集中為兩大類的事由,即證據方面的事由、嚴重程序違法方面的事由(包括法官違法審判),明顯排除了象我國民事再審程序規(guī)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適用法律錯誤”之類的事由。這是因為我國的這兩種事由突出反映的是糾錯和監(jiān)督,同上訴的改判事由沒有區(qū)分,根本不能反映再審程序的補救功能。
從證據方面的事由看,首先,要求的基本都是新證據,即原正常程序不可能出現(xiàn),是判決后方能發(fā)現(xiàn)的。德國回復原狀之訴規(guī)定了7種情形可啟動,1-5項情形要求“只有在由于犯罪行為而得到確定有罪判決”后才能啟動(德國民事訴訟法典第581條),即只能是在原判后出現(xiàn)了新判決,證明原證言、證書、鑒定不真實,證明代理人、法官犯有與訴訟事件有關的罪行,這些無疑都是新證據;第6項是判決以另一判決為基礎,而這另一判決卻被撤銷,顯然這也不可能在原中過程中出現(xiàn);第7項是當事人新發(fā)現(xiàn)了“就同一事件所作的確定判決”或者證書,這也只能是新證據。其二,不是什么類型的新證據,如一般的證人證言都可以作為啟動事由,而是進一步要求是已為裁判或者文件所確定、認定的證據,也就是不是那種還不是很確定、需要進一步質證、認證的證據。例如,前述的德國7種事由要求的要么是新的裁判,要么是“證書”。其三,絕對排除由于當事人自己的過失在前訴程序中沒有提出的證據作為啟動事由,即僅限于正常程序不能“為”或者難“為”的情形。例如,法國“在所有的情況下,僅在提出再審申請的人自己無過錯,未能在原裁判產生既判力以前提出其援用的理由時,再審申請始予受理”(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第595條第2款);德國“如果可以通過上訴主張原判決無效時,不能提起取消之訴”〔德國民事訴訟法第579條〕;日本“但是當事人已經以抗訴或上告主張該事由的,不在此限”(日本民事訴訟法第338條第1款)。
從再審程序的固有功能來看,筆者認為,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至少在再審程序這一方面是不完善的,它導致我國民事訴訟再審程序功能的進一步錯位,浪費有限的司法資源,造成當事人長時間被困于訴訟程序過程中,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我以為,對于我國民事訴訟再審程序的再造,應該突出體現(xiàn)再審程序的補救功能,而不是監(jiān)督、糾錯功能,在提起事由、新證據的界定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化,并對提起事由進一步限制,強調提起再審所依據的新證據的確定性,對于那些確定性差的新證據如證人證言等明確規(guī)定不能作為再審程序的提起事由,并且對再審適用的程序進行變更,無論是一審審結的案件還是二審審結的案件,適用再審程序時,都應該是適用具有終審性質的再審程序。與審級制度相適應,作為補救性的再審程序只能適用一次,而不應當是反復地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