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麗
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轉變思想觀念,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新型的師生關系內涵,做到“四尊重”。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情感表現,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自尊心。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有很多優(yōu)秀老師,在教學中處處體現以人為本,與學生平等對話,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忘尊重學生,不忘面向全體。每個學生發(fā)言后,老師總要道一聲“謝謝”。上完課后,一般老師總是習慣地說:“謝謝同學們!”學生隨即回答:“謝謝老師!”老師站在學生的面前是循循善誘的指導者,站在學生的后面是和藹可親的組織者,站在學生的旁邊是全神貫注的欣賞者,站在學生的中間就是親密無間的學習伙伴。
二、尊重學生的情感表現
絕大多數同學對老師的感情是真誠的,比如見到老師問聲好,每逢節(jié)日給老師送上一張賀年卡,老師對這些應該十分尊重。如若把學生高高興興的一聲“老師好”當作耳邊風,他們會認為老師看不起自己,內心不愉快,由此導致師生感情疏遠,對教學產生影響??傊?,我們必須做到尊重學生,不諷刺挖苦學生,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要關心他們,時刻想著他們,關心他們的生活冷暖和學習進步。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
教師還應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有的學生內向、愛靜;有的學生外向、好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要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能強求學生整齊劃一地按照老師的意愿行事。學生的學習也可分層次進行,不同層面的學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背誦名篇佳作,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可要求全文背誦,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放低些要求,讓他們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又如布置作業(yè),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或自選作業(yè),讓優(yōu)等生有發(fā)揮的余地,讓后進生也有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又從不同層面上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正所謂“因材施教”。
四、尊重學生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保護。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影響學生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币粋€學生的自尊心如果長期受到挫折,他就會失去自信心,失去積極向上的力量,墜入自卑的深淵。教師應該在工作中積極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發(fā)展。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平時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嘆息。不要遇到問題總是怪罪學生,怪學生懶惰,怪學生腦子笨,怪學生缺乏家庭教育……教師應多從自身找原因,要看到學生人人有才,但人無全才,不必要求太高,應揚長避短,多加培養(yǎng),使他們人人成才。
(本欄責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