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文的成就感是指學生主體認識并深切體悟到作文這一客觀系統(tǒng)對自身的存在與發(fā)展所呈現(xiàn)著的積極意義,從而能在作文過程中產生的相應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往往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和作文能力的催化劑。如果我們抓住培養(yǎng)作文成就感這一突破口,采取有效的策略,堅持不懈地進行培養(yǎng),職高學生的作文成就感完全能夠逐步養(yǎng)成,作文能力也會有較大提高。
一.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積累語言、豐富情感
寫作與閱讀密不可分。職高學生中普遍閱讀量少,語言積累少。而讀書能豐富人的生活和情感,填補因為時間、地域等限制造成的生活空白。勤于讀書,大量閱讀,必能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收獲細致入微、深沉凝重的情感積淀,促進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可以在閱讀教材中尋找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感實際密切聯(lián)系的結合點,給學生以生活啟悟、情感觸動與寫作啟發(fā)。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做讀書筆記或閱讀摘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閱讀價值較高的課外讀物并動員他們購買,鼓勵他們相互傳閱。對學生的讀書筆記或閱讀摘抄每周至少抽查一次以督促學生完成這項學習任務。另外,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讀書方法,組織讀書討論會,利用各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借助廣泛的課外閱讀,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視野,以此拓展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空間和情感空間,提升他們對生活的認知能力、語言的品味能力并升華他們的情感。只要學生有話可說,寫作也就不是一件犯難的事了。
二.突破作文自身特點的限制,調整作文訓練的目標與重點
1.正確認識作文自身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作文興趣
一般人提筆寫作,其心理過程是:材料→認識→成文。就是說,提筆為文者總是經歷了一件事,感知了某一材料后,在頭腦中形成了某一認識,并在感情上掀起了波瀾,產生了“一吐為快”的寫作欲望,從而提筆寫作。學生的作文則不同,它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為目的進行有計劃有要求的訓練。其過程是:命題→立意→選材→構思→寫作。一般地說,我們很難把學生是否有寫作欲望納入訓練計劃之中。對許多職高學生來說,只有“要我寫”的硬性任務,而沒有“我要寫”的需求。這也許就是作文指導難見成效的癥結所在。
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誘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與欲望,努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為此,我們首先要設法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樹立寫好作文的信心,激發(fā)其寫作興趣。其次,教師應根據(jù)學生作文能力的個體差異,給予更多的鼓勵,多肯定成績,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悅。職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參差不齊,懸殊很大,如果按單一橫向比較的慣性評價方式,勢必會嚴重影響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故可針對學生個體實行縱向比較,對學生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都予以肯定,從而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他們作文的成就感。再次,在作文訓練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假設的學習、生活,工作的各種需要下,練習寫作;也可以大力開展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為“用”而寫,從中體會寫作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使學生感受到寫作是學習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未來工作的需要。另外,還要給學生以寫的自由與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比如:讓學生自由選擇作文話題,寫他們愿意寫、有話可說的話題,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一旦學生對寫作產生了興趣,“我要寫”的欲望便可歷久不衰了。
2.調整職高作文訓練的目標與訓練的重點
以往的職高作文訓練總是把目光盯在寫好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種所謂“常用文體”上。實際操作中,又自覺或不自覺地求新、求巧、求美,誤入一味追求文學性的歧途。其實作文訓練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作家和文人,職高作文教學更應把握這一點。學生走向社會或繼續(xù)深造后,不會寫散文、小說,本來就無可厚非,而且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他們也無須寫什么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因為這三個概念是順應語文教學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們并不實指某種具體的文章樣式。事實上,社會生活要求寫的都是一些針對性很強的實用文。會寫生活中實用性的文章,是一個社會公民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有的能力。要求學生作文“主題明”“表達巧”“語言美”,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職高生來講是很難達到的。大多數(shù)連基本要求也達不到。所以,將訓練目標定為“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具有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等表達能力,會寫一般社會生活中實用性的文章”,則更實際些。
關于作文訓練的重點,從職高生的實際作文水平看,應放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基本能力上。其含義有二:一是指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具體指語句通順、寫字規(guī)范、表意清楚、標點正確等;二是指不管寫哪一類文章都必須具備的選材、組段、謀篇、立意、修改等能力。第一點看似簡單,實為作文訓練上的一大難點。不少學生錯別字多,詞匯貧乏,句子不通,這說明職高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尚未過關。這個問題要在職高階段很好地解決,其難度很大,切不可等閑視之。至于第二點,學生一旦有了寫作的基本能力,也就掌握了寫各類文章的普遍性規(guī)律,能夠以簡馭繁,日后要他們寫生活與工作中需要的實用文,如消息、影評、雜感、賀信、工作總結等,只要對其特殊性稍事了解,也就比較容易了。
三.彌補缺失讀者的遺憾,在分享中體悟作文的價值
1.建立“互為讀者”機制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作者、文本和讀者是三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讀者的介入,文本意義才能被揭示出來、豐滿起來;只有讀者的介入,才能更好地促進作者的反思。針對語文教師是學生作文的單一“讀者”的現(xiàn)狀,我們應當積極倡導“我是你的讀者”、“你是我的讀者”,強化學生的讀者意識,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快樂,共品失敗的苦澀。每次作文寫好后,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先互讀互批,相互切磋?;樽x者并不是單純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多向交叉關系,教師對此應該準備相應的檢查措施。因為有了同學的閱讀,學生的好勝心會促使學生作文的態(tài)度發(fā)生明顯的變化,他們不甘落后,竭盡全力,用心作文,而這正是對應付作文的不良現(xiàn)象的有力矯正。因為是批閱同伴的作品,好奇心和旁窺心理使得學生閱讀的興趣大增。學生在比較中辨優(yōu)劣,在競爭中促進步。
學生的文章總會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文章的標題、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都是修改的對象。從標題入手,討論文章標題的涵蓋能力;從內容入手,商討材料的針對性和典型性;從語言入手,修改文章中的問題語句,加以潤色,使之通暢優(yōu)美。在學生充分修改的基礎上,讓學生朗讀自己修改的杰作,并比較初稿與修改稿,看誰修改得最好,然后討論修改的理由。在修改過程中,我們既要呵護水平低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同時又要力求減少水平高者的傲氣,因此,我總是提醒學生,作為讀者,你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我需要學習的是什么?”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應追求理想效應,應挖掘“閃光點”,哪怕是一句話、一個詞、一個標點,用得精彩,都應予以肯定和學習;二是“我力求避免的是什么?”對存在的問題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以適宜的方式予以點明。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既引導學生養(yǎng)成修改的習慣,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2.開展“為真正的讀者而寫作”活動
作文的交際功能在習作訓練中往往是隱性的,因學生多半是面對著虛擬的讀者而傾訴,這種虛擬性極易讓學生產生寫作上的惰性,如能給學生明確閱讀的對象,并能進行真實意義上的交際,結果是非同尋常的。
我們在習作訓練中,除堅持同學間的批閱制度之外,還可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特定閱讀對象,如作文題《我想對你說》,特定閱讀者可以是父母、老師、朋友等,作文后須有閱讀者的心得或簽字才算完成訓練任務,這樣做的作用一舉兩得: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作文能力,另一方面,加強了寫作者與閱讀者之間的感情溝通。
3.制作“學生的書報”
學生感受不到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作品的讀者太少,很多時候只是老師一人。我們的作文教學如果能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讀者群,開辟學生作品發(fā)表的途徑,會極大地促進學生的成功體驗??梢詮囊韵路矫孢M行:對全班同學朗讀文章;找伙伴閱讀文章;在班級建立作文園地,公布優(yōu)秀習作;動員學生自辦小報、黑板報;鼓勵學生結交筆友,成立寫作小組或文學社,自辦刊物;作文發(fā)表;還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作品等。好的習作經歷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心理上得到滿足,樹立起對作文的良好心態(tài)和自信??傊?,老師是學生作文的重要讀者,但不是惟一。彌補讀者的殘缺,無疑是學生作文價值感得以體現(xiàn)的有效策略??梢哉f,成功是作文的動力,而每一點一滴的成功體驗都將為開啟學生作文成就感的內驅力增添動力因素。
章瀟丹,教師,現(xiàn)居浙江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