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穩(wěn)
摘 要: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是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教學效率要根據(jù)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手段和教育對象等因素而定。
關鍵詞:教學方法 提高 教學效率
由于應試教育的流弊,加之教育思想的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目前小學課堂教學較為普遍地、程度不同地陷入“教師累、學生苦、效率低”的困境。如何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要根據(jù)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手段和教育對象等因素而定。下面筆者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談幾點感受。
一、優(yōu)化教學方法是素質教育的切入點
課堂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從優(yōu)化教學方法抓起。
1.情景教學法。即利用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和文學語言的描述,再現(xiàn)課文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方法。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優(yōu)美詞句,可創(chuàng)設情景:如果我們蕩舟漓江,一定會被漓江的秀水陶醉。你將怎樣表達?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請找出描寫水“靜”“清”“綠”特點的語句,并加以欣賞。此時,學生眉飛色舞,議論紛紛,不由自主打開課本學習起來。
2.想象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使語言文字形想化,用感知的表象,結合課文的文字形象來創(chuàng)造想象新形象的教學方法。如剛學完《桂林山水》后,教師可誘發(fā)學生的想象:桂林山水如詩如畫,那么迷人,你們一定向往這個地方。若你們有機會投入桂林的懷抱,會做一些什么呢?學生立馬展開想象,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有的說要當個小作家,謳歌桂林的奇山秀水;有的說要當個小畫家,去描繪桂林的奇異風光;有的說要當個小小園藝師,把桂林點綴得更加美麗……這奇特的想象不僅表達了同學們的遠大理想,而且更激發(fā)了同學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3.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開端,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以解決問題為歸宿,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把發(fā)展獨立思維能力放在首位。如教學《草船借箭》時,讓學生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大膽質疑,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比如諸葛亮為什么敢于立三天后交十萬支箭的軍令狀?為什么跟魯肅借船而又不告訴周瑜?為什么選擇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借箭?為什么要把船連接起來排成“一字兒”……然后讓學生逐一回答這些問題,使他們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所感悟。
4.示范教學法。即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他們模仿、運用,逐步由“學會”轉化為“會學”。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學習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內容時,先指導學生精讀,讀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氣,讀出火柴火焰的奇異,讀出小女孩面對美麗溫暖的火爐那喜悅舒服的感覺,讀出火柴光亮熄滅回到現(xiàn)實的冷酷無情。其次,在讀中感悟的基礎上,討論:她為什么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見大火爐?使學生感悟,因為小女孩太冷,自然期盼大火爐出現(xiàn),美妙的幻想與冷酷的現(xiàn)實鮮明對比,從而更加突出小女孩的寒冷。然后,師生總結學習方法:“精讀內容——討論幻覺——領悟想象”,再放手讓學生仿照這一段的方法自學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的內容。老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fā)現(xiàn),達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5.合作教學法。即教師組織或學生自由安排2至5人為一組學習課文。這種合作,即可以在課外開展,也可以在課內組織實施。學習方式常常是教師提出目標,共同學習討論、研究、解釋、判斷,直至共同作出結論。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分組閱讀,集中討論。課文第二大段寫小女孩五次劃著火柴后出現(xiàn)的幻覺。這段文字內容較長,為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在講讀課文時采用分工合作學習方法:全班分成五大組,每一組閱讀一次擦燃火柴的內容,然后大家交流學習體會,解答課文問題。這樣既深入掌握了課文重點內容,又達到了學生主動發(fā)展的要求。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現(xiàn)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多媒體聲像兼?zhèn)?特別是圖像、動畫、影像、聲音使教材變得更為生動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tài)美升華為動態(tài)美,將教材中蘊含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充分表現(xiàn)出來,真正使學生愛學、樂學。如教學《一片樹葉》一課,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課文中的插圖以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的興趣被激活了,馬上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學習中,從小黃牛、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的神態(tài)、動作中,想象它們的語言,猜出它們的心理,最后能流利地復述這個故事。因此,要讓學生輕松、愉快、有效地學習,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三、對教學效率不高的現(xiàn)狀,要從源頭進行整治,并且實行綜合治理
1.切實轉變觀念。無論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要轉變觀念,形成正確的質量觀,效率觀,不能只唯書、只唯分數(shù),要了解21世紀人才觀的要求,注重實踐能力,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2.加強理論學習。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理論學習,用正確的、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武裝頭腦、武裝教學。堅決摒棄自己以前的思維定勢、行為定勢、模式定勢。把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精神學習好、貫徹好。
3.加強實踐演練。學習先進理論與經(jīng)驗必須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來加以驗證。這個轉化過程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對一些單位已相對成熟方法的直接運用;其二是對通過實驗得來的切合本地實際的新思路、新模式的檢驗;其三是開辟多種實踐的途徑與形式,給實踐演練過程提供廣闊的空間。
4.制定切合實際的評價體系。通過多種形式的通識培訓,多個層次的實驗演示,制定符合師生實際、學校學區(qū)實際的評價體系,引導教學活動,這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重視自己教學的全過程,學生思維的全過程,把每一個過程折射出的共性東西記錄、提煉、提升,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從而規(guī)范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xù),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xiàn)實效。
作者單位:甘肅秦安香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