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末民初實行以“黨德”為核心的政黨建設模式,具體表現(xiàn)在國家與政黨關系、黨際關系、黨員關系三個層面。由于傳統(tǒng)政治文化、近代中國國情的影響以及制度建設的相對滯后性,使得“黨德”建設成為這一時期政黨政治有效運行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清末民初 政黨 黨德 必要性
作者簡介:姚偉(1984-),男,陜西勉縣人,青島大學法學院中外政治制度碩士研究生,從事政黨制度研究。
在清末民初的時代,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是政治現(xiàn)代化的首要目標,民主、自由、分權、制度創(chuàng)新都沒有市場,而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黨德”建設符合這一時代要求,成為各政黨普遍關注的對象。
一、以“黨德”為核心的政黨建設模式
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以“天道”、“正義”作為國家、社會整合的基本原則,清末民初的政黨同樣如此。這一抽象的價值體系落實到政黨、黨員,表現(xiàn)為要求其在政治生活中遵守相互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與西方“黨綱為政黨之靈魂”相比,清末民初的政黨領袖更加側重于運用“黨德”鼓舞民眾,整合社會資源,發(fā)展壯大自己的政黨。他們對“黨德”的強調從三個方面得到體現(xiàn)。首先,在國家與政黨關系上,以國家利益為首要目標,黨員要有愛國之心,要有舍小己以利國家之精神。這里的國家是“道義”的載體,而政黨是國家富強的工具。孫中山認為:“政黨競爭,各國皆然,惟當以國家為前提,不當以黨派為傾軋?!盵1]其次,在黨際關系層面,強調“黨德”是黨爭的游戲規(guī)則,彌補政黨政治缺乏制度規(guī)范所帶來的弊端。黃興認為中國同盟會要“有特別之黨綱,更當有宏大之黨德”。孫中山也認為,“黨德”是政黨政治良好運行之關鍵,應當“重黨德”,“以與他黨爭勝”。再次,在黨員關系層面,“黨德”還包括黨員的道德素質,具體表現(xiàn)在黨內要有團結精神,黨外要有包容一切之宏量。
二、清末民初“黨德”建設的必要性
“黨德”建設是清末民初政黨政治得以有效運行的基本前提,它的必要性由三個方面所決定。首先,清末民初政黨的產(chǎn)生得益于西方現(xiàn)代政治價值理念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而只有立足于本國政治傳統(tǒng)的制度移植才具有長遠的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強調“黨德”建設符合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是發(fā)展政黨政治的最佳路徑。政治文明劃分為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部分,而促進政治發(fā)展主要采用精神文明建設和制度文明建設兩種方式,對這兩種方式的偏好中西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西方的政治制度以“人性惡”為基點,認為“理性”與“德行”是靠不住的。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說過,“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統(tǒng)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盵2]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人性善”占絕對主導,中國歷代思想家都喜歡把“人性善”納入政治架構中進行考量,所謂“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雖然,董仲舒、韓愈、張載等都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論,但注重修養(yǎng)、修身,強調先天的善與德卻是一脈相承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之類的自我道德完善,歷來成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對大小官員以及臣民的最高要求。即便像荀子這樣直言性惡論的思想家對人性的態(tài)度也與西方大有不同。西方的人性觀認為人性是天生的,沒有改造的必要與可能,而荀子認為人性通過圣人的教化是可以改造的,由于圣人“能化性,能起偽”,“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惡》),從而成為政治統(tǒng)治者。正是基于這樣的人性觀,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得以凸顯,而制度建設只是作為一種技術手段,起著輔助的作用。無可否認,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倫理本位的國家,思想道德建設在政治統(tǒng)治和社會資源整合方面的確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清末民初的政黨領袖將“黨德”建設置于首位,就是為了進一步強化政治與道德的聯(lián)系,借助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壯大自己的政黨。
其次,中國是受封建傳統(tǒng)影響深遠的國家,制度建設相對于思想道德建設一直處于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清末民初具體表現(xiàn)為黨綱趨同、黨紀渙散兩個方面。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黨德”建設的地位更加突出,它不僅彌補了制度缺失帶來的弊端,還肩負起整合社會資源的重大責任,盡可能保障政黨政治的有效運行。首先,雖然黨綱是引導政黨前進的旗幟,但民初政黨的黨綱無論是理論闡述還是具體制度設計都非常膚淺。從1911年取消黨禁到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的幾年中全國約有312個“黨”、“會”之類的政治性團體,但是真正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政黨卻不多,原因在于很多政黨的黨綱都是臨時拼湊或者照搬的,甚至國民黨和共和黨的黨綱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各黨黨綱千篇一律,很難引起民眾的政治興趣,導致在政黨資源的整合過程中,“黨德”的作用更加明顯。孫中山認為,政黨成敗系于“黨德”,“凡一政黨欲求發(fā)達、求長久,必須黨員明白黨義,遵守黨德”,國民黨取得第一屆國會選舉勝利正在于此。[3]其次,民初政黨不傾向于運用制度體系和紀律規(guī)范維護政黨組織的長久性和黨爭有序性,而試圖通過“黨德”建設加強黨員自律,保證政黨活動的有效運行。一方面,民初的政黨組織體系相對松散,其維系全憑黨員自覺遵守“黨德”;另一方面,由于制度體系不健全,黨爭只能規(guī)范在“黨德”的框架之下??梢?“黨德”建設能夠增強政黨凝聚力,在鞏固多黨制的同時,避免由于黨爭無度而引起政黨政治失范。
再次,近代中國政治改革的出發(fā)點是救亡圖存,政黨作為近代思想家所重點關注的對象正是因為它的實用價值,而“黨德”建設與政黨工具主義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基于救亡的時代主題和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影響,思想家們不愿改變“國之根本”,試圖走一條漸進式的國富民強之路。而下情得以上達、民瘼得以解除的政黨政治是實現(xiàn)太平盛世的關鍵。秦力山認為,“黨之用意不過保一國之主權,擴張國家之權利。黨為團體之別名,并非不利于政府,而欲標一黨之名稱以與政府相疑難?!盵4]政黨作為保障國家主權之工具,要求個人權利、政黨利益讓渡于國家整體利益,清末民初的“黨德”建設也是朝這個方向發(fā)展的。一方面,“黨德”建設與集體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一致,符合近代中國追求國家獨立的要求。梁啟超在論及“新民”的道德時提出,“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對于一群,常肯拙身而就群,以小群對于大群,??献拘∪憾痛笕?夫然后能合內部固有之群,以敵外部來侵之群?!盵5]另一方面,“黨德”建設能促進執(zhí)政黨與反對黨和諧共處,符合近代中國追求社會穩(wěn)定的要求。民初政黨制度不健全,黨爭相當激烈,在缺乏有效協(xié)調機制的情況下,“黨德”建設大大緩解了政黨針鋒相對的局面。黃興認為,具有“黨德”就是要視“反對黨為友”,“含養(yǎng)大度”,從而形成寬松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促進政黨政治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477
[2]漢密爾頓。聯(lián)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64
[3]孫中山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36
[4]趙炎才。清末民初黨際倫理基本特征透視[J]求索,2007,(1):199
[5]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A]林志鈞。飲冰室文集(之五)[C]北京:中華書局,20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