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艾琳琳
摘要:公務員退出機制在公務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改善公務員隊伍結構,促進公務員勤政、廉政的重要保證。我國的公務員退出機制由于傳統(tǒng)的“官本位”思想,公務員考核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阻滯了公務員隊伍的新陳代謝,加大了政府的用人成本。本文提出了發(fā)展與完善公務員退出機制的一系列具體建議。
關鍵詞:公務員退出機制公務員制度
我國公務員制度建立十多年來,公務員的錄用、考核、培訓、獎勵、懲罰等機制日益完善,但公務員退出機制建設卻相當滯后,出口不暢已經(jīng)成為公務員管理的“瓶頸”,嚴重制約了公務員隊伍的健康發(fā)展。2008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印發(fā)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guī)劃》,明確提出要“建立公務員正常退出機制”,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一、建立健全公務員退出機制的必要性與意義
公務員退出機制,是指基于法定的事由,按照法定的條件、方式和程序,由公務員主動或行政機關依職權終止公務員與行政機關之間的行政職務關系的行為與制度的總稱。其在公務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改善公務員隊伍結構,促進公務員勤政、廉政的重要保證。公務員系統(tǒng)必須具有健全完善的流動更新和新陳代謝機制,保持與系統(tǒng)外部長期的持續(xù)的相互交流,才能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
二、建立公務員正常退出機制的障礙
(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
幾千年封建“官本位”思想的浸染,積淀了深厚的“上榮下辱”文化心理,人們習慣于把公職人員的“下”和“出”與犯錯貶謫、失寵掉價相提并論,公務員的退出也往往會引起人們的種種猜度,使其擁有的社會地位和名聲遭到貶損。
(二)公務員考核制度不健全。
對公務員實行考核,是判斷公務員是否稱職的重要依據(jù)。但是,我國目前的公務員考核制度尚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公務員考核制度中分類、分層考核的基本要求不明確,考核內(nèi)容缺乏針對性,致使考核的管理功能難以落實。二是公務員考核制度中對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內(nèi)容的內(nèi)涵闡釋過于籠統(tǒng),使得考核標準較為模糊,加大了考核的主觀隨意性,容易使考核流于形式;三是現(xiàn)行公務員的考核主要在行政機關內(nèi)部考查、測評,缺乏社會化的評價和公眾評判機制,從而使考核結果不全面、不真實,缺乏權威性。
(三)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現(xiàn)行公務員的“國家保障制度”模式,使公務員享有高于社會一般水平的待遇及保障,不僅讓機關形成了對社會各種人才的強大吸引力,強化了公務員的“戀?!毙睦?也增加了國家的負擔。第二,公務員的社會保障尚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沒有社會保障金的積累。
(四)對公務員的再擇業(yè)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
對于辭職公務員的出路,相關措施并不到位,缺乏相應的政策引導及職業(yè)指導和培訓,容易造成兩種情況:一是辭職公務員憑借原有的人脈關系與其他利益主體相結合以獲取不當利益,這種所謂的“期權腐敗”無疑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二是完全憑借自身的努力自力更生,這對于缺乏一技之長的公務員來說,具有相當?shù)碾y度,致使許多明知自己不適合的公務員出于對出路的顧慮,而不得不選擇繼續(xù)在公務員系統(tǒng)混日子,這既泯滅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才華,又損害了整個公務員隊伍的效率,對雙方而言是一個“雙輸”的格局。
三、健全和完善我國公務員退出機制的思路
(一)以正確的輿論導向促進公務員退出機制的健康發(fā)展。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人們的職業(yè)選擇也應當是多元的,要教育公務員消除“官本位”思想, 并且應該清楚公務員僅僅是一種職業(yè),存在巨大的風險和壓力,要樹立“能上能下”的觀念。要引導社會公眾正確對待正常退出的公務員,掃除輿論障礙,以利于人們對退出行為產(chǎn)生一種正確的評價。
(二)建立科學、公正、有效的公務員考核機制。
在公務員考核中,要進一步確立以工作實績?yōu)楹诵牡目己酥笜梭w系,量化考核細則,細化評價標準,實施分類考核,建立常規(guī)的平時業(yè)績考核制度,對公務員平時的工作能力、工作績效、工作失誤建立檔案。
(三)改革和完善公務員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改變目前“國家統(tǒng)包”的做法,加快公務員保障體系社會化進程,變單位保障、國家保障為社會保障,降低黨政機關對公務員的“磁鐵效應”,實現(xiàn)公務員的保障體制與社會、與市場順利對接,形成公務員隊伍與社會的順暢流通,以有效解決公務員退出的問題。第二,建立新型的退休養(yǎng)老保險機制。
(四)豐富完善相關退出機制。
一是豐富公務員退出類型,拓寬公務員退出渠道。借鑒發(fā)達國家文官制度改革的成果,在現(xiàn)有的公務員退休、辭職、辭退、開除等類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退出機制的類型,拓寬公務員退出公務員隊伍的渠道,包括建立辭聘與解聘制度、引咎辭職與責令辭職制度。二是完善公務員退出的激勵機制,確保公務員退出機制切實發(fā)揮作用。在提前退休、辭職制度中引入激勵機制,根據(jù)公務員的具體工作年限、工作崗位等情況,制定相應的標準,在經(jīng)濟上給予適當?shù)难a償,使公務員達到心理平衡,心甘情愿地離開政府部門以安度晚年或重新謀職,客觀上擴大公務員的“出口”,有利于保持公務員隊伍的活力。三是離任審計制度法律化。公務員退出公務員序列,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審計:一不能帶走“國家機密”;二則得看看你“干不干凈”,對在任期間的行為和活動進行審查,在未結束審計之前不予批準辭職請求和準予退休。四是建立完善市場化的退出制度讓公務員能自由流向系統(tǒng)外部,到市場浪潮中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p>
參考文獻:
[1]謝菊.試論健全和完善我國公務員退出機制[J].理論導刊,2006.
[2]李中和,東曉.日本公務員“再就職”制度的改革與啟示—兼論拓寬公務員退出渠道的新視野[J].中國行政管理,2006.
[3]石紹斌.論我國公務員退出機制的發(fā)展與完善[J]. 江西社會科學,2008(10)
[4]齊惠.略論我國公務員退出機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