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本節(jié)課的賞析內容為《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是蘇軾豪放派詞作的代表作,寫于詞人被貶之時,借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懷念,感慨自己的功業(yè)無成。教學前筆者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學生經過小半學期的詩歌學習,思想上進入了疲倦期,加之也已熟悉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時代背景介紹——作者介紹——內容解釋分析——主題思想分析——寫法特點分析),學生已難提起學習興趣;二是學生的成長經歷使他們難以真正的理解作者,真正的走進這首詞。在本次課筆者嘗試以豐富的影像資料,通過合作、探究,結合自主等多種方法,教學中大膽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討論,并且充分給予學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就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實踐
(一)專題研究課背景導入
1.教師簡單介紹蘇軾及《念奴嬌》相關文學常識。
2.影像輔助教學
(1)了解蘇軾的人生和文學藝術成就。
(2)欣賞蘇軾的詞作,感悟他的藝術風格。
(3)解讀課文,了解相關傳說。
(4)欣賞課文的朗讀和吟唱,感受詞韻味和意境。
(5)聆聽“滾滾長江東逝水”一歌,與蘇軾一起感受三國時代的波濤洶涌、英雄豪杰。
(6)通過電視劇畫面直觀感受“強櫓灰飛煙滅”的火燒赤壁的歷史景象。
注:以上6個介紹專題我都相對應的選擇了簡短而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資料,每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和學生以討論、問答的形式加強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
(二)專題研究任務布置
1.描述解讀《赤壁懷古》整首詞的內容。(必做專題)
2.選做專題:
(1)介紹蘇軾的生平,闡述他的生平與這首詞(《赤壁懷古》)的聯(lián)系。
(2)從這首詞,分析蘇軾的詞的風格和藝術成就。
(3)賞析《赤壁懷古》一詞中生動、優(yōu)美、傳神的字、詞、句。
(4)將這首詞與我們學過的詞作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
注:班級學生以組為單位,根據興趣及專長各選其中一專題。
(三)方法指導
1.選擇專題
2.網絡上搜尋與專題有關的資料
可在百度或GOOGLE等搜索網站中搜索與蘇軾或《赤壁懷古》的相關資料(影像、文字、圖片)。進行摘錄、打印。
3.在圖書館搜尋專題有關的資料
可在學校網站和圖書館的系統(tǒng)里,先搜索:
關于蘇軾的書籍
中學語文詩詞方面的書
詩詞鑒賞詞典
(根據索書號進行查找,借出、閱讀、摘錄。)
4.每個人的資料可以交換,共享。
5.整合相關素材,準備寫作。
(四)考核標準
1.最后文章的內容的質量。
2.與專題符合的資料的搜集質量。
3.文章與材料的結合度,是否體現(xiàn)你的思考。
(五)教師展示自己提前寫好的一篇專題文章,再次講述寫作的方法及要求(例文后附)
三、課堂實錄(片段)
播放子午書簡——宋詞十家 蘇軾,了解蘇軾的詞風,師生討論:
師:喜歡這首詞嗎?
生:喜歡!
師:聽的出來,有些同學回答的有些牽強。
生:(笑)
師:相比之下,你更喜歡柳永的《雨霖鈴》還是這首《赤壁懷古》?
能說說理由嗎?
生:我更喜歡《雨霖鈴》,因為我個人比較喜歡感情描寫細膩的文章。
生:我也比較喜歡《雨霖鈴》,我覺得柳永是運用意象的高手,楊柳、曉風、殘月把那種離情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很能帶動我的情緒。
生:女生可能比較喜歡《雨霖鈴》,作為男生,我更喜歡大氣的《赤壁懷古》,我能感受到作者的那份豁達豪放。
師:我們還沒有具體分析詞作,你就已經讀出了豁達豪放,真是不錯。
生:我們學過蘇軾的詞,知道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
師:哦!原來如此。你們學過他的什么作品?
生:《江城子·密州出獵》
師:就是我們剛才在短片中欣賞到的,大家還能記得原文嗎?
生:(斷斷續(xù)續(xù)背出)
師:看來大家對這首詞印象還是很深刻,但朗讀的感覺似乎還不到位,剛才在短片中,已經將誦讀給我們做了示范,比較一下,我們缺少了點什么?
生:缺少點感覺。
師:什么感覺?大家別忘了詞中一個貫穿始終的字。
生:狂。
師:對,就是這個“狂”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雖然遭到貶謫卻依然保持一種達觀態(tài)度,有著一腔報國熱情的英雄形象。從這首詞我們走近了蘇軾,走近了豪放派。
師:對比今天的《赤壁懷古》和前面所學的《雨霖鈴》,誰能幫我們分析分析豪放派和婉約派詞作的各自特點?
生:豪放派詞作比較激情,婉約派則比較柔情。
生:豪放派“剛”,婉約派“柔”。
生:婉約派重在表達細膩的情感,往往讀起來比較悲涼;豪放派表達的比較粗獷,往往表達豪情壯志,比較勵志。
師:大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兩者的不同,其實在剛才的短片中,蘇軾的好友非常形象的告訴了我們:“柳永的詞只適合十七八歲的女子拿著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而“蘇軾的詞必須讓關西大漢綽著鐵板唱‘大江東去”。由此可見豪放派特點是:內容廣泛,意境壯美,感情豪邁,高遠清新。婉約派特點:多寫男女愛情、離愁別緒,語言含蓄委婉,情調凄涼。
師:那大家又是如何區(qū)分豪放派和婉約派的呢?是看詞作本身還是詞人呢?
生:詞作。
生:詞人。(學生爭論激烈)
師:粗略的統(tǒng)計了一下,感覺認為詞作的更多些,那咱們先給少數(shù)派一個辯解的機會,說說你們認為用詞人區(qū)別的理由。
生:老師在給我們介紹宋詞風格流派的時候都明確的給我們分過類,比如說婉約派代表作家是李清照、柳永等,豪放派則是蘇軾、辛棄疾等,感覺他們的作品個人風格很鮮明,我認為“文如其人”。
師:這個詞用的好,“文如其人”,那咱們詞作派是不是派個代表反駁一下呢?
生:剛才提到的這些詞人好像并不是只局限于他所屬的風格流派,印象中李清照好像也寫過豪放詞。
師:能具體點嗎?
生:(卡殼)
師:有沒有同學從剛才的短片中給我個答案呢?
師:還記得短片中的《江城子》嗎?如果不是提前告訴你這是蘇軾的作品,你覺得這種風格的詞出自蘇軾之手嗎?
(投影打出這首詞)
(師生共同朗誦)
師:蘇軾終于讓我們看到了他兒女情長纏綿悱惻的那一面啊!不止是蘇軾,其實柳永也寫豪放詞,推薦大家讀一讀他的《望海潮》,領略一下他的語言風格。
師:可見,風格也是相對而言的,關鍵還是把握詞作本身。
師:下面就讓我們從相關的傳說走入蘇軾的詞作。
四、反思
本次課符合有效課堂教學內容的適切性原則。本次課確立的教學方法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放低起點,從易到難,鋪設階梯,逐步提高。不是教師“告訴式”的傳授知識,而是組織學生“參與式”活動。教學過程由感性到理性,從形象生動的影像入手,引導歸納整理;不必追求知識的完整和深度,重在感悟應用;注重講練結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領悟。教師的任務是精選內容,不牽涉過深,盡量化難為易,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本堂課力爭做到學生樂學,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但課程內容的設置可能還不太適合整體教學,不能照顧到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如何真正實現(xiàn)層次化教學,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待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做進一步的探索。
另外,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課堂已由“專制”走向“民主”,由“統(tǒng)一”走向“個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引導而不是拉拽”“激發(fā)而不是壓制”“促進而不是代替”。課程的前半段學生的主動參與性還有所欠缺,影像資料一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另一方面使得學生疏于表達和理解,容易出現(xiàn)學習倦怠現(xiàn)象。
教師的教學應當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使他們由模糊變清晰,從零星整合成系統(tǒng),從無意識走向自覺,建構起新的知識網絡。只有教學得體,方法得當,注重師生互動,學生應該能學好,而且會感興趣的。
附教師例文:
蘇軾的生平與《赤壁懷古》的關系
508211某某
要了解蘇軾的生平與這首詞的關系,讓我們先通過他的年表來熟悉他的一生:
蘇軾生平大事年表 (百度引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任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jiān)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請大家注意這個時期)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后執(zhí)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qū)司令
1091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喪;太后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qū)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執(zhí)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根據蘇軾的年表,我們可以看出蘇軾的一生起起伏伏,其中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獄;1080年謫居黃州是他人生的第一個低谷。1094年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是他人生的第二個低谷。
又根據課本(蘇教版教材)第四冊22頁中,關于這首詞背景的相關敘述,我們可以知道:首詞寫于1082年,再根據蘇軾的年表進行核對,我們得知1080年謫居黃州后的第三年(1082)是他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日期。
“烏臺詩案”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1080年)(相當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皷|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從詞中可以讀出,剛到黃州時,蘇東坡對剛剛遭遇的那場政治迫害尚心有余悸,而一旦住下來,融入黃州的山水和百姓生活,天性放達的詩人很快就隨遇而安,開始用他那雙善于捕捉美和樂趣的眼睛,發(fā)掘和享受黃州山水的淳美了。
但是,這種人生境界,是蘇東坡在經歷了政治災難、精神滅寂和痛苦反思之后人格真正成熟的一種表現(xiàn)。迫害、孤獨和物質生活的艱難使蘇東坡終于脫胎換骨,其藝術才情也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于是,我們才讀到了這樣一種“圓潤而不膩耳”“明亮而不刺眼”“高峻而不陡峭”的通達高邁的文字,才欣賞到《赤壁懷古》這一千古絕唱。
所以,研究蘇軾的生平,我們的得出四個結論:
1.蘇軾的這首詞寫于他人生的低谷時期,是他人生第一次政治失意后的表現(xiàn)。
2.蘇軾寫這首詞是在經歷了政治災難、精神滅寂和痛苦反思之后人格真正成熟的一種表現(xiàn)。
3.蘇軾對周瑜的態(tài)度,從側面說,是一種對成功人士的崇拜。
4.蘇軾在豪邁的情感中有感傷,在失意中脫胎換骨,通過詞達到一種“圓潤而不膩耳”“明亮而不刺眼”“高峻而不陡峭”的通達高邁的境界。
(李婷玉 南京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語文教研組2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