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霞 余 濤
一、咸陽橋頭悲慘送別圖
講解“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這幅畫面時,采取三個步驟:
第一,舉王維《山居秋瞑》改寫后的散文化的語言為例,給學生以示范。
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上了樹枝。晶瑩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得滿地都是。清涼的細流潺潺地淌過石頭,隱隱地流向遠方。溪邊,搖響著喧笑,月光下,長發(fā)飄揚的少女提著浣紗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水波蕩漾中,收網(wǎng)的漢子們駕著滿倉的收成穿過夜色,沿流而返。
第二,請學生先寫出文字展開畫面,然后交流,最后出示教師寫的片斷:
“兵車隆隆,戰(zhàn)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一陣陣捶胸頓足的哭號,一聲聲依戀辛酸的叮囑,一雙雙緊緊扯住親人衣襟的手,一團團兵車疾駛揚起的塵土,繪成了一幅濃墨重彩的戰(zhàn)亂時代的生離死別的畫卷。”
第三,擬出這幅畫面的標題。
第四,品味語言、聯(lián)想補充。這個過程是本課的重難點部分,為此,筆者設(shè)計了三個步驟來解決。
首先提問,請學生分析哪個詞或句子精彩,然后在學生想說又說不明白的時候提示補充提問,比如為什么爺娘妻子是“走相送”?為什么是“牽衣頓足攔道哭”?改為呼天搶地行嗎?但如果僅僅解釋或簡單點評,學生會重視不夠。最后針對這幅畫面中的“走”和“哭”的講解,再設(shè)置這樣的問題,這段杜甫是不是寫漏了一些內(nèi)容,比如他們可以送東西,像《激情燃燒的歲月》中送土豆,或者他們可以穿些特別的服裝,像《荊軻刺秦王》易水送別的“皆白衣冠”,或者他們可以這樣說:“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蓖ㄟ^比較,自然得出結(jié)論:他們不可能換服裝或準備東西,因為時間不允許,原文中的“走”已清楚地寫出來了。他們也不可能多說話,因為他們實在太傷心,正所謂“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可見這場戰(zhàn)爭是不義戰(zhàn)爭。
這些教學設(shè)計的依據(jù)是新大綱中學習目標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根據(jù)新課標分層推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具體到詩歌教學,就是本著學生應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作為觀察員身份起監(jiān)督作用或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談論,最后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二、田畝荒蕪健婦犁圖
講解“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v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這幅畫面時,仍然采取三個步驟:展開、品味、聯(lián)想。
展開畫面仍然是學生先做,師生講評,教師下水展示:
“蒼茫的天底下,靜立著無數(shù)衰敗的村莊。破敗的茅舍外,幾棵蒼老的禿樹兀立著,任無數(shù)的荊棘肆意地爬滿領(lǐng)地、纏繞其身。廣漠空蒙的田地里,禾苗歪歪斜斜、稀稀落落;困頓疲乏的婦女們背著沉重的犁鋤在緩慢挪動,她們彎著腰,步履蹣跚,氣喘如牛。她們的眼睛,透過被苦難壓塌的眼皮,空無一物,所能收獲的僅僅有絕望?!?/p>
品味語言與上一幅畫面評析大不一樣,因為學生由于思維定勢,還去找動詞品味,但這段動詞不突出,這時教師可首先給學生以范例,可以引用“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來強化名詞意象的作用,然后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這幅畫面中“荊杞、健婦、禾苗”三個名詞的作用。為了更深的理解這三個名詞的作用,在講解時,適時穿插聯(lián)想的問題,可以引用“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的詩句來強調(diào)婦女本來的工作,可以引用“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來強調(diào)村莊、田地里應該生長什么。
三、青海頭蒼蒼白骨圖
講解“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這幅畫面時,仍然采取三個步驟:展開、品味、聯(lián)想。
展開畫面仍然是學生先做,師生講評,教師下水展示:
“青海邊的古戰(zhàn)場上,平沙茫茫,白骨縱橫,陰風慘慘。在陰沉的天色和蒙蒙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凄厲的鬼哭聲。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品味語言主要采取氣氛渲染法,與第一幅畫面進行比較。這是作者借想象為那些無辜的死者發(fā)出悲憤的哭喊:這里,凄涼低沉的色調(diào)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進行聯(lián)想時,針對學生所學有限的情況,聯(lián)想詩歌由筆者補充,即陳陶的《隴西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和竇庠的《夜行古戰(zhàn)場》“泉冰聲更咽,陰火焰偏青。月落云沙黑,風回草木腥”。但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筆者設(shè)計了另外一個問題:這些戰(zhàn)死的士兵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也沒有留下他們的戰(zhàn)斗事跡。歷史上卻有很多“戰(zhàn)士”清晰地活在我們的記憶中,請大家回憶。最后筆者再展示答案,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告別這一課。
“忘不了屈原的那雙眼。爍爍的流星擦過鐵般夜空,擦不出一絲火星。流星隕落,卻點燃一雙永不熄滅的瞳仁,是夜行者的燈。迎著朔風,夾了夾夜行青衣,終點仍是那波瀾不驚的汨羅江。
忘不了荊軻的那雙眼。寒江水上升起冷月,斷絕如冰。人頭雖落,這雙殺氣騰騰的怒目,仍在看不見的暗處,盯著那個發(fā)抖暴君的頭頸后三寸。
忘不了李白的那雙眼。朗如清月,純?nèi)缪?。自由的精靈,展翅穿梭于青山秀水間,豪腸把美酒釀成醉月,嘯成劍氣。身上落不下一絲塵埃,目中容不得一點污垢,終于丟下沉重不堪的皮囊,摘星去了。
忘不了聞一多的那雙眼。電光火石間熊熊燃燒,他整個兒燃著。明亮的火焰,他就是火焰中永生的鳳凰?!?/p>
以上三個畫面講解的步驟是一樣的,它利于強調(diào)重點,給學生以強烈的印象。但因為三幅畫面作者采取的寫法不一樣,所以講解起來就不會有雷同之感,反而更能鍛煉學生的靈活性,同時也能讓學生領(lǐng)略作者高超的文筆,突破教學難點。
(楊松霞 河南平頂山市第二高級中學;余濤河南平頂山市高級技工學校46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