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上,有同學忽然提問:“在中國古代文化長河中,有許多齊名并稱的人物如‘王孟‘李杜‘韓柳等,他們并稱時在排序上是隨便排序還是有一定規(guī)律?”對于這種司空見慣的文化現(xiàn)象,大家還真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筆者于是安排同學們先課后查閱資料,再交流討論。
討論課上,筆者先引導同學們繼續(xù)列舉一些這樣并稱的例子如“屈宋”(屈原宋玉)、“沈宋”(沈佺期宋之問)、“元白”(元稹白居易)、“韋柳”(韋應物柳宗元)、“溫李”(溫庭筠李商隱)、“歐晏”(歐陽修晏殊)、“蘇黃”(蘇軾黃庭堅)等,接下來就這些并稱人物的生活時代、藝術成就、地位影響等作一簡介。于是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見解,有同學認為是按生活時代、生卒先后排序,如“孔孟”“屈宋”等,有同學認為是按成就高低、影響大小排序,如“韓柳”“蘇黃”等,還有同學認為目前這一種排序法,稱呼上似乎更順口些。
對于以上幾種意見,大家又逐一駁正。時代順序說,大體成立,但又有一些特例,如“班馬”,班固東漢人,當后說,司馬遷西漢人當先說?!皻W晏”,晏要比歐大十多歲。“王孟”,孟比王大十多歲。影響大小說,同學們又舉前“班馬”例,班固比不上司馬遷,“元白”中,白名氣似乎比元大。另外,既然并稱,有時雖有些差別,但往往處于伯仲之間,難分軒輊,硬要說誰高誰低,實在有些牽強,比如“李杜”,可以說更喜歡誰,但確實不好說誰高誰低。順口說似乎更合理些,但又缺乏具體說服力。
時機已成熟,筆者先向同學們講述了《世說新語》中一則軼聞趣事:晉元帝司馬睿任安東將軍時丞相軍諮祭酒王導與江寧令諸葛恢,其家皆屬名門望族。一天,諸葛令與王丞相就姓族稱名的排列先后開起了玩笑,王挑戰(zhàn)道:“為什么人們不說‘葛王而說‘王葛呢?”恢即不露聲色答道:“這譬如世人都說‘驢馬而不說‘馬驢一樣,驢難道就比馬強嗎?”恢回答機敏,機盡詼諧,沒讓王占上便宜,反使之啞然,令人拍案叫絕。欣賞之余,師生們將其中言及的“王葛”與“葛王”,“驢馬”與“馬驢”之類作一番思索,并聯(lián)系日常生活中的“豬狗”“牛馬”“狼狽”等稱法,并進一步指出,古人對此稱之為“語便而無他”,說通俗就是叫法上順口,此外沒有別的原因。稱謂次序只要符合順口條件,是不論行輩身份、出生先后、門第高低、影響大小的。而順口是否有規(guī)律可尋?繼續(xù)引導同學們從聲調(diào)方面考察。因為漢語的獨特之處是其為有聲調(diào)的語言,并稱的兩個詞,順口不順口唯有檢查它們各自的聲調(diào)。漢字的聲調(diào),古有平上去入四聲,平相當于現(xiàn)代陰平陽平兩種聲調(diào),屬平聲,上去入三聲歸仄聲,古入聲字比較復雜,古屬仄聲,現(xiàn)代已分化到平上去幾聲,有的歸平,有的歸仄。檢查“王葛”“驢馬”并稱時,可知王驢均屬平聲,葛馬均屬仄聲。平聲置前,仄聲居后。前述班馬之所以先說東漢人后說西漢人,正是合于平前仄后規(guī)律,“王孟”“元白”“韓柳”“蘇黃”等稱亦然。有以時間先后為序與這一規(guī)律相合的,亦有不以時間先后為序而與這一規(guī)律暗合的。
再進一層,如果兩名都是仄聲,該如何排序?大家發(fā)現(xiàn)順序為上、去、入,上聲在前,去入在后,如“沈宋”“李杜”“管樂”(管仲、樂毅)三組中,沈、李、管皆上聲,宋、杜皆去聲,樂入聲(今歸去聲)。當然也有個別特例,但不影響一般規(guī)律。
于是,同學們得出了古代駢列人名稱序的一般規(guī)律:用古人話講叫“語便而無他”,通俗地說叫順口,用語言學術語講叫“平前仄后;同是仄聲,則以上去入依次為序?!庇纱艘甑缴钪性S多駢列事物稱序,大多暗合這一規(guī)律。
一個小小的極易被忽略的問題,同學們竟有這么精彩的發(fā)現(xiàn),不由得驚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其創(chuàng)新精神亦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了。
反思:一個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如果不是教者的果斷處置,因勢誘導,一系列精彩發(fā)現(xiàn)肯定會與同學們失之交臂。一則此問題表面看是無價值的,一般老師會以無效質(zhì)疑處理。二是此問題涉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大量文學史知識及平仄等艱深語言學知識,從應試教育角度,很多老師回避這樣的討論。在以閱讀教學為本位的語文教學中,似不宜耗時費力去搞此等“副業(yè)”,且往往也是勞而無功的。但問題是,學生既已提出來了,且有極大的興趣,就有討論的必要,尤其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精神,是極有價值的。成功與否,已無關緊要了。況且以上課例,亦可以設計得更精巧些,以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課處理,未嘗不可。
學則須疑,學貴于疑。其實那位同學已是在作了大量考察,深思熟慮后提出這一很有見地的問題的。光此一疑,已包含有許多的思索與創(chuàng)新。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的教學,往往過于重視解疑而忽視質(zhì)疑,往往是過于專注地引導學生向既定目標邁進,而對路旁的奇花異草熟視無睹。
請擦亮學生那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教學中既要善于引導學生質(zhì)疑,也要善待學生之疑。這就是筆者對本課例,對當前教育的一點反思。
(王淑紅 甘肅省莊浪縣水洛中學7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