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選有杜甫《秋行八首》(其一),對詩中“白帝城中急暮砧”一句教材作了注釋。但學生并不了解“搗衣”這種習俗以及這種習俗的文化意義。搗砧即“古之女子,對立,各持一杵,上下?lián)v練于砧”(《農(nóng)政全書·蠶?!?,其目的在于將布帛搗平搗軟,便于縫制。現(xiàn)代一些產(chǎn)麻區(qū)的農(nóng)村還保留了這種習俗:婦女將麻繩用石灰水煮過,然后用棒槌在石頭上捶搗。經(jīng)過這道工序加工過的麻繩柔軟而結實。
“搗衣”最早在兩漢時期就出現(xiàn)了,班婕妤《搗素賦》“于是投香杵,扣玟砧,擇鸞省,爭鳳音”就是對搗衣形象而詩意的描繪。魏晉更為普遍,“佳人理寒服,萬結砧杵勞”(《樂府詩集·子夜四時歌·秋歌》),“蕭索高秋暮,砧杵鳴四鄰”(何遜《贈族人秣陵兄弟》),“秋夜搗衣聲,飛度長門城”(庾信《夜聽搗衣》)。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開始,對“搗衣”的詠嘆還有悲憫織者辛勞的意味,所謂“萬結砧杵勞”;到了南朝的何遜、庾信就已經(jīng)改變?yōu)橛巫雍退紜D彼此的懷想,“搗寒衣”已成了古詩中表達離情別意的典型意象。
唐朝詩人對此運用更加純熟自然。“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是《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大詩人李白《子夜吳歌》寫道:“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老杜還寫了一首《搗衣》詩:“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jīng)長別心。寧辭搗衣卷,一寄寒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鼻镲L颯然而至,月明如晝,正好搗衣。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思婦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啊!劉長卿的《馀干旅舍》“何處搗寒衣”卻是從聽砧人的角度來寫的:故城野渡,深秋日暮,冷月初升,就在這孤獨凄涼的情景中,非但沒有什么東西來安慰詩人,反而聽到不知什么地方傳來的砧杵聲,夜空闃寂,那砧聲愈發(fā)顯得清亮,一聲聲簡直把詩人的心都快搗碎了。興念及此,那凄婉的鄉(xiāng)思,纏綿的離情,怎不令人五臟欲摧,愁腸百結?唐人詩作大多從此兩方面立意,不同的是懷想的對象因人而異?!扒Ъ艺梃乒睬锫暋?錢起《樂游原晴望上中書李侍郎》),“云盡獨看晴塞雁,月明遙聽遠村砧”(劉滄《秋日山寺懷友人》)都是其中經(jīng)典的句子。
南唐后主李煜有一首《搗練子》被稱為“唐詞本體”(楊慎《升庵詞品》)?!吧钤红o,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shù)聲和月到簾櫳?!边@首詞即因其內(nèi)容以搗練為題材而得名。詞前兩句訴諸聽覺和視覺,可是“空”“靜”二字表明作者什么也沒聽到和看到,如此寂靜而空虛的境界里,主人公內(nèi)心的寂寞無聊也就溢于言表了。魏晉以來,“砧上搗衣或搗練就成為夫婦或情人彼此相思相憶的詩料;久而久之,也就成為詩詞里的典故。”(吳小如)“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隨著風力的強弱變化,砧聲也就時有時無,夜長不寐的離人在這樣的夜晚怎不肝腸寸斷?“數(shù)聲和月到簾櫳”,夜闌人靜,砧聲還在斷斷續(xù)續(xù)的響,伴著月光傳入簾櫳的,聲色交融的情景觸動著不寐人的心弦,綿綿不絕。
李煜之后,“搗練子”就成為一個詞牌被后人沿用。在不斷傳承的過程中,還有過《夜搗衣》《杵聲齊》《夜如年》《望書歸》《深夜月》《剪征袍》等異名,這些都是單調(diào),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另有雙調(diào),三十八字體,是別格。當然,以這些詞牌填的詞,大多表現(xiàn)“夫婦或情人彼此相思相憶”的感情。
(吳賢友 安徽省含山中學23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