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發(fā)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綜合起來看,語文有兩個重要的性質:(1)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有其工具性;(2)作為提高人文素質的載體,它又有其人文性。無論從交際的角度還是人文的角度看,語文不像數(shù)學的1十1=2那么明朗,它往往是含蓄的。有人說語文是一門模糊學科,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此,學習語文的方法重點在于感悟——感悟語言,感悟文章的整體。
而感悟文章的重要途徑就是“讀”,多讀才能體味語言的妙處,多讀才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多讀才能受到文章的感化。語文教學要盡量“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如果把語文課上成了“說教”課或者純練習課,哪怕這節(jié)課設計得很好,都是違背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
那么,多讀有什么好處呢?
首先,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語言的重要手段在于模仿,而不在于“技術”。小孩跟母親學說話,母親怎么說,他就怎么說,天長日久,小孩就會說話了。蘇東坡沒有學過主謂賓,也沒有學過復句與句群,但是,他的語言表達卻是人們公認了的。這說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不在于學“技術”繁瑣地分析句子的結構、論據(jù)的類型、說明方法、修辭方法等純技術性教學,而在于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動用的是人的潛意識,靠的是潛移默化,模仿得多了,天長日久了,就會形成一種語言習慣。許多文學名著,包括選入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是人們公認了的規(guī)范語言,若能多讀,語言表達能力就一定會提高。
其次,能夠激發(fā)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發(fā)展。文學作品是作家感情的宣泄,是作家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悟,是對生活的再現(xiàn)與創(chuàng)造。好作品總是能夠激發(fā)人的情感,喚起人的良知,能夠使人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為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而拼搏。一句話,好作品能夠讓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若能多讀好文章,常常為文章中的人、事、物而感動?;驀@息、或激昂、或憤怒,亦或是為文章的藝術絕妙而贊嘆不己,久而久之,一個良好的品質即將形成,學生的欣賞能力也會提高。仍然是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不知不覺,人文素質就得到了發(fā)展。
再次,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一篇文章的內容,先寫什么,后寫什么, 是作家的精心安排,先后內容之間有其差別,又有其聯(lián)系,它們總是在反映出作者的思維方式。段與段之間如此,句與句之間也如此。學生在讀文章的同時,就己經感受到了作者思維的先后順序。多讀幾遍,作者思維方式的規(guī)律性就會自然在讀者的頭腦里顯現(xiàn)出來。比如:讀朱自清的《春》,多讀幾遍后,學生就會留下這樣的印象: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風……,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有了這樣的印象,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就得到了鍛煉。再如:讀《藤野先生》,就會讀出這些問題:東京是日本最繁華的城市,“我”為什么不愿在東京?(因為東京的氣氛太惡濁)同是日本,為什么又愿意在仙臺?(因為這里有一位沒有民族偏見的好老師)既然遇到了一位好老師,為什么又不想學醫(yī)了?(看到了國民的麻木)學生這樣一步步地追問,其實也就鍛煉了邏輯思維。文章的內容不同,作者的思維方式也不一樣,有的用橫向思維,有的用縱向思維;而很多作品都能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這里不一而足。若能多讀好文章,學生的思維就會不斷得到鍛煉,這種鍛煉仍然是在潛移默化下進行的。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會朝著規(guī)律性方向發(fā)展。
最后,多讀還能使學生的發(fā)音器官得到鍛煉。平常說的“口齒伶俐”,不僅指語言表達能力較強,還指發(fā)音器官靈活、好使。語言作為交際工具,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口才,不能說是小題大作。
既然“多讀”有這些好處,是否凡是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章都要多讀呢?回答是否定的。這里把多讀的內容分為兩類:課外和課內。關于課外閱讀材料,要向學生推薦一些思想內容積極健康,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的佳作;課內閱讀,以文學作品為主,部分可讀性強的說明文、議論文也可選入多讀材料。比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論雷峰塔的倒掉》《友邦驚詫論》等。而教材中有的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知識的。比如:《防止近視常識問答》,只要學生知道怎樣防止近視即可,無需在課堂上多讀。又如:《自學的好幫手 工具書》,只要學生了解有關工具書方面的知識即可,這樣的文章,讀一至二遍就能了解內容,無需多讀。課堂教學中如何處理好“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呢?
(一)要認真設計“導入”內容。導入的內容盡量包含兩個方面:通過背景及作者簡介,幫助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相關話題,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如導讀《沁園春·雪》時,除介紹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的前后歷史及毛澤東的個人才華外,可設計這樣的話題:蘇東坡的《赤壁懷古》,氣勢雄偉、豪邁,大氣磅礴。人們都說,中國從古至今的詞作,只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能與它媲美,這充分說明了《沁園春·雪》是眾多詞作中的精品了。學生聽了這樣的介紹,就會產生很強的“讀”的欲望。
(二)要巧妙設疑,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或讓學生讀后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樣反復閱讀,就能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味文章的內涵。讀的方式要靈活多變,對指名讀、教師范讀、分組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方式,要交替使用。讀的方式單一了,學生容易乏味。
課堂教學中,對篇幅較短的課文,容易處理“讀”這一環(huán)節(jié),那么,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又怎樣處理呢?課前要安排好預習,課堂上要求學生口述課文內容(當然,學生不一定口述得很好,教師可作補充),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然后找出精彩部分來反復閱讀,設疑思考。課后還要要求學生通篇閱讀。
我們反對把語文課上成說教課、純練習課,提倡多讀。并不是說,讓學生從上課不停地讀到下課,不需要引導啟發(fā),不需要設疑思考,這種極端主義是我們堅決反對的。
總之“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多讀。
(金良學貴州盤縣羊場中學55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