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探索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原因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jīng)實施三年了,我們欣喜地看到廣大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口語表達能力得到良好訓練,課外學習語文的意識增強。但欣喜之余,靜下心來更為成熟更為理性地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不少困惑:首先,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蜻蜓點水、一碰即退”的弊端,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為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采取課堂討論法,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引導者,由誰發(fā)言、如何發(fā)言都由教師確定,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循循善誘、步步啟發(fā)、左右開導,將學生“請入”早已設計好的圈套中,這種討論實質就是教師一再補充說明,一再糾正學生的理解思維,最后整個課堂變成“學生的嘴說老師的話”,歸根結底還是被動的接受學習,只是形式熱鬧而已。其次,多媒體展示問題的教學方式?jīng)]有兼顧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參差不齊,使語文素養(yǎng)好、能力高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兩極分化。針對以上困惑,為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深入、更加開放、更加務實,而不流于形式,我們兼收并蓄,反復實踐,制訂了自主性探索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建立完全開放的課堂教學體系,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索,真正實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讓給學生,把學習的愉悅留給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師生交往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自主探索教學模式指導思想及理論依據(jù)
1.課程改革、新課標及新教材“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課程改革要求改變當前接受學習的局面,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探究發(fā)現(xiàn)等多種學習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充分“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把教學過程聚焦到學生的“學”上,才能徹底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被動局面。龐學光在《論教育之超越》中曾說:“人之所以最高,就在于人是以主體性的方式存在的?!敝挥挟斘覀兂姓J這個主體性的存在,正視這個主體性的存在,才能談得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
2.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眴栴}的產(chǎn)生是個體思維積極作用的結果,是心理活動的外在形態(tài)。語文自主探索教學模式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包括懷疑、興趣和追求三方面。這三者不僅是語文自主探究性學習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而且是每個個體形成問題意識,產(chǎn)生一切學科課題的心理基礎。
三、自主探索教學模式研究的基本內容
自主探索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索求知、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它重視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兼顧學生參差不齊的知識結構,以激發(fā)、自主質疑、小組交流答疑、全班合作探討、反思為主體的教學建構。其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篩選梳理問題、交流研討問題、總結學習方法。以學生獨立研究、合作研究為實施方式,通過問題的提出,獲得自己閱讀的個性體驗,學會拓展自己的精神視野,加深自己的人文修養(yǎng),充分激發(fā)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思辨力,造就自己的語文思維。以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取向去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質量。
四、自主探索教學模式實施步驟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通過與學生語言和行為的交流,通過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展現(xiàn)直觀的形象、逼真的情景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激情和思想意境。激發(fā)興趣的信息多種多樣:如教師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形音色兼?zhèn)涞亩嗝襟w情景素材、巧妙的設疑提問、現(xiàn)實中存在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有關的故事、謎語、詩句、歌曲、對聯(lián)、歇后語、相聲、小品、名人名言等等,都可以運用到此環(huán)節(jié)中,它能夠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閱讀熱情,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狀態(tài)之中。
(二)提出目標,明確任務
教師書面或口頭說明本課學習目標,以此作為教和學的導向。目標可視實際需要由教師直接提出,也可由教師先提示本課內容,學生提出,再由教師歸納。注意目標的確立既要兼顧新課標的“三個維度”,又要具體、有針對性,提倡一課一得。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篇課文,不論篇幅長短,能否從整體上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是衡量學生是否讀懂文章的重要標志。首先從整體上去感知課文,這樣才會對文章有“全豹”的概念。教師根據(jù)不同課文的特點,提出不同的感知要求,學生通過朗讀、速讀或默讀、復述情節(jié)、找中心句、列結構提綱等形式來把握內容,理清思路,初步體會作品中所蘊含的情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下一步深入研讀課文打下基礎。
(四)再讀課文,深入研討
1.自主質疑
南宋陸九淵曾經(jīng)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學”的先導。學生默讀課文,自主探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或認為值得探究的問題,發(fā)現(xiàn)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濃厚的段落、語句進行揣摩。每個學生至少提出三至四個問題,自問自答,并作好記錄。然后小組交流自主探究的結果,簡單的問題,小組內討論解決,疑難問題或共同認為值得探究的問題以及需要進一步揣摩的語句、段落由小組代表集中起來,準備全班探討交流,將個人的自學成果轉化為全組成員的共同認識成果。在學生自主探索和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加強巡視指導,幫助困難學生增強自信,深入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即學生才是閱讀的主體、發(fā)現(xiàn)的主體、學習的主體。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蹦軌蛱岢鰡栴},是個體思維積極作用的結果。自主質疑,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悟性和語文學習的靈性,鍛煉和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2.合作探究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先以一個小組為例,交流他們解決的問題和需共同研討、探究的問題、揣摩的語句段落,然后各小組代表提交需研討的問題,教師結合目標,抓大放小,對問題作必要的篩選和加工,使其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時,老師補充備課時精心預設而學生沒有提到的問題,以及根據(jù)前述學習情況隨機設計的問題,組織和引導全班同學發(fā)揮集體思維優(yōu)勢,共同探索,攻克難點。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發(fā)散思維形式鑒賞性、研究性閱讀,為較多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在討論交流過程中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環(huán)節(jié)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充分民主化,教師成為服務者和參謀者。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協(xié)調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自由交流、大膽質疑,活躍的氣氛、歡樂的情緒消除了學習的疲勞。
3.教師釋疑、總結學法
教師針對全班答疑交流的情況,擇要精講釋疑。精講圍繞文章重點和難點,要講深、講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寫作方法、閱讀方法,以便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閱讀寫作能力;指導學生整理、歸納有關知識,使其系統(tǒng)化、條理化,優(yōu)化知識結構。此環(huán)節(jié)重在突破難點、掌握重點、歸結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上得到一點實實在在的收獲,而不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只圖熱鬧。從而日積月累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
(五)拓展延伸、體驗反思
語文學科有著廣闊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無所不包。新教材所選篇目文質兼美,閱讀教學適當?shù)倪M行延伸,從作家作品、文體情節(jié)、主旨情感等角度把課外資源引入課堂,或把課堂學習引向課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教學容量,讓學生加深課內所學,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但拓展延伸一定要將拓展內容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中,水到渠成,放得開收得攏,切忌牽強附會,漫無邊際。
五、自主探索教學模式運用效果
自主探索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性閱讀習慣的形成和閱讀能力的提高為最終目標。運用于語文課堂以來,改變了三板塊教學研讀賞析部分大屏幕展示問題組的沉悶局面,充分尊重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豐富了合作探索的內容,真正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理想境界,成功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新課改閱讀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六、自主探索教學模式使用的幾點說明
1.切忌過分注重問題的提出、交流和解決,脫離教材,忽視了語言的感悟和品味。
2.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不能丟棄傳統(tǒng)教學精華,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精講突破難點、把握重點。
3.加強字詞教學和誦讀訓練,每一堂課讓學生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收獲。認幾個字、寫幾個詞、會背誦一些精彩句段、獲得一種學習方法。
4.拓展和反思部分要和課堂內容有機地聯(lián)系、整合,拓展的目的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不能人為做作。
附示例教案:
《行道樹》教案
(一)激發(fā)興趣 導入新課
(二)出示目標
(三)整體感知
聽朗讀,標序號,識記詞語,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文章內容給題目加上恰當?shù)男揎椩~,理解行道樹的形象。
(四)研讀賞析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做好記錄,小組交流發(fā)現(xiàn)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和值得探究的問題,準備全班交流。以一小組為例交流解決的問題,提出疑難問題;其他小組代表提出問題,教師梳理、篩選,根據(jù)目標確立研讀問題。
合作探究重點研讀
1.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yè)是神圣的?他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2.品味加點詞語
(1)站在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2)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活用貶義詞 巧用修飾詞 合用反義詞
3.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學生歸納總結本課所得(從學法 、寫作方法以及思想方面來談)
(五)拓展延伸
列舉生活中像行道樹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的事例。(運用本課所學的對比手法)
(六)布置作業(yè)
從動植物的角度用第一人稱寫一段文字。
板書設計行道樹
借
默默無聞物 無私奉獻
喻
人
人
(劉建波 山東青島市嶗山九中 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