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力苗
摘 要:隨著近些年文綜開卷考試的進行,歷史學科存在綜合性、時事性、史論結合等特點,學生在學習時總會遇到許多障礙。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歷史課堂中,歷史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外,還必須從教學規(guī)律出發(fā),正確地、有創(chuàng)見地指導學生學習歷史,讓學生掌握最佳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開卷考試 歷史 學習方法
隨著近些年文綜開卷考試的進行,歷史學科存在綜合性、時事性、史論結合等特點,學生在學習時總會遇到許多障礙。下面結合平時九年級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歷史課堂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歷史:
一、注意聯(lián)系、比較學習方法的運用
初中階段學生由于知識面窄對世界了解較少,因此在運用比較方法的時候中外史的結合比較意識淡薄。其實,中國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學習世界近代史時把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是必然的。如學習“美國南北戰(zhàn)爭”就可以聯(lián)系如何解決“中國的臺灣問題”;學習“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就可以聯(lián)系“鴉片戰(zhàn)爭”,對兩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戰(zhàn)爭產生的影響有進一步的了解;通過中外歷史的聯(lián)系、比較,既可以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加速對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的掌握,使中外歷史形成有機的結合。
二、指導學生編寫知識脈絡,提高綜合能力
歷史知識的特點是內容多而雜,這樣指導學生編寫知識脈絡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學生學會編寫知識體系,既知道歷史的來龍去脈,掌握歷史知識,又能適應開卷考試時歷史學科的能力。
1.學生在編寫知識脈絡時,必須先對教材仔細閱讀,一旦正確的把知識點整理出來,知識點就會在學生的頭腦里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這樣就能把握教材的脈絡。如:在講授中國共產黨是如何不斷走向成熟這一部分知識時,我讓學生編寫從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后的歷史事件,學生很快按照我的提示找出課文的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大革命、7·15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建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長征、會寧會師、國共合作全面抗日開始。教師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概括,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這樣,涉及的材料題就迎刃而解。
2.開卷考試下有利于學生歸納出同類歷史現(xiàn)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并得出歷史規(guī)律的能力。如:在講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后,我指導學生用圖表式從時間、導火線、根本原因、過程、結果意義、性質等各方面歸納出知識體系。使學生對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有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過漫長的、曲折的、復雜的過程”這一歷史規(guī)律。
三、古為今用,引導學生用所學歷史知識解答現(xiàn)實問題
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對現(xiàn)實的指導作用,讓學生用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來觀察、分析當前社會熱點,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如:我們?yōu)槭裁匆e極實現(xiàn)國共第三次合作?就可以從學過的歷史來舉例說明國共的兩次合作分別取得了國民大革命的勝利,也使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重新振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擺脫所謂的“歷史無用論”的困惑,感受歷史的智慧,給歷史學科以鮮活的生命力。達到學史以明智,學古以鑒今的目的。
四、養(yǎng)成良好的做題習慣,提高解題能力
在平時練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做題習慣,有利于考試的發(fā)揮。在平時的練習中要注意找準關鍵詞,選擇題失分率就會降低,同時要“小題大做”,不要局限于能選出正確答案,還要看看其他選項能讓自己想起什么相關的知識,必要時對照一下課本,看看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在做材料分析題時要注意:讀懂材料,找準相關的歷史知識,認真審題,做到答題史論結構化、段落化、要點化、層次化,行文有序條例清晰,不要堆砌史論、空發(fā)議論、答案大白話.只有在教學中重視審題訓練,才能使學生在考試中遇到新情境、新角度提問和要求的試題時,應用自如。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扣莊鄉(xiāng)扣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