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武
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shù)。在這里我簡單地談一下自己在閱讀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要求使用提問時的一點粗淺體會。
一、重視提問藝術(shù)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及意義
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說:“疑者,覺悟之機也?!笨梢妴栴}與認識緊密聯(lián)系,如果沒有問題,認識也就停止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明確這一點尤為重要。因此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性是一項不可拖延的任務(wù)。
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能否提出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是決定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語文課,教師的教學步驟常常做如下安排:介紹作者——范讀課文——齊讀課文——正音解詞——教師分析——布置作業(yè),一節(jié)課中教師不由自主地唱了獨角戲,課堂氣氛往往顯得沉悶,缺乏高潮,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根本沒調(diào)動起來。這樣的一節(jié)課只能說是以失敗告終,而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沒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實踐表明,教師提出問題的水平越高,教學效果越好,越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二、如何進行藝術(shù)閱讀教學的提問
(一)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shè)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設(shè)計課堂提問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wù)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xiàn)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shè)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
(二)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fā)性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調(diào)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設(shè)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還是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盡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體現(xiàn)。假如只是單純的語句翻譯理解,一則學生不容易準確地把握,二則無法體會其意境。于是教學中采用了增刪法來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行”嗎?(2)在原句后增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從(1)明確了原句中比喻的妙處: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從(2)體會到了作者從中營造了一種幽遠空明的意境。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nèi)容與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問題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所謂的“曲問”,就是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cè)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遍喿x教學中,有時學生初讀課文后就說“全懂了”“沒問題”,那么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時就需教師能提出出人意料的問題,使教學平中見奇。
(四)問題的提出要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教學中要善于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guān)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教學《桃花源記》時,學生認識到作者抨擊社會離亂,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師提問“你愿做陶淵明這樣的人嗎?”很多學生都認識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就談不上發(fā)展?!边@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有學生提出具體化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終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很多學生都對這一提法表示贊同。教師在這時候提示“流水的這種追求必須以何為依托呢?”學生明確了“地勢上從高往低”后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盡管永不停息地追求著,然而它每況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談不上有高遠的目標與理想,只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無奈的臣服。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郭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