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帕爾默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發(fā)現(xiàn)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xiàn)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對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于是敵人無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yè)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多蠢!我居然以為已經(jīng)掌握了這玄妙的藝術。
如果你是一位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痛苦時光的教師,或者有過卻不以為然,此書就不適合你了。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當你非常熱愛你的工作——如許多教師那樣——擺脫困境的惟一途徑是深入地了解教學。面對教學中的困惑,我們須知難而進而非逃避,對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體地協(xié)調(diào),這不僅僅是為了守護自己的靈魂,更是為了愛護學生的心靈。
教學中的困惑有三個主要原因,前兩個是老生常談,第三個原因最根本,卻鮮為人重視。首先,我們教授的學科是像生命一樣廣泛和復雜的,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無論我們自己如何致力于閱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nèi)容的要求總是使我們難以把握。其次,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要清晰、完整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作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鮮有人能及的智慧。
如果學生和學科可以解釋所有教學的復雜性,我們復制世界的標準方式可能就有了——盡可能與我們的專業(yè)領域保持聯(lián)系,學習足夠的技術,使得自己處于引領學生精神的地位。但是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復雜性的理由: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就像任何真實的人類活動一樣,教學不論好壞都發(fā)自內(nèi)心世界。我把我的靈魂狀態(tài)、我的學科,以及我們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學生心靈上,我在教室里體驗到的糾纏不清只不過是折射了我內(nèi)心生活中的交錯盤繞。從這個角度說,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如果我愿意直面靈魂的鏡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機會獲得自我的知識——而就優(yōu)秀教學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其學生和學科是同等重要的。
事實上,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于關于自我的知識。當我不了解自我時,我就不了解我的學生們是誰。我只會在我經(jīng)受不了檢驗的生命的陰影中,透過重重的墨鏡看學生——而且當我不能夠清楚地了解學生時,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還不了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的、個人的意義上吃透學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義上,遙遠地、視其為疏離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樣看待學科,就像我遠離自己的本真一樣。
“認識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戀。作為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學術。優(yōu)秀教師需要自我的知識,這是隱蔽在樸實見解中的奧秘。
(摘自【美】帕克·帕爾默著吳國珍等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