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肇霞
【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了新教材的六個優(yōu)點與二個不足之處,優(yōu)點主要有:教材語言貼近生活,讓學生覺得更親切;新教材大量采用圖像,給課堂注入了活力;新教材人文氣息濃厚,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人文情懷;新教材的“活動”多層次,給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新教材淡化學科知識概念性描述,學生更易理解和記憶;新教材設置“自我測評”,關注學生反思和自我評價。不足主要有城市化氣息過濃,較多強調利用多種傳媒來收集信息。
【關鍵詞】歷史新教材 優(yōu)點 不足
新課程改革不僅要改革老師們的觀念,還要改革教材,從教材入手,讓老師們得到一手的資料非常關鍵,教材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是一線教師行教學的主要工具。教材的使用效果,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歷史》新教材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筆者是一位一線老師,在使用該教材時有自己親身的體會,現與大家談一下自己的幾點認識與大家交流。
一、新教材的優(yōu)點
1.新教材設置“自我測評”,關注學生反思和自我評價
新教材在每一課后面都設置了“自我測評”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了反思和自我評價的空間、機會和載體,以讓學生及時歸納、總結當課所學,通過測試進行反思。某冊教材共設這樣的平臺18個,“自我測評”的內容多維,有的是對所學知識、方法的評價,如第一單元第一課,“畫一幅你家所在社區(qū)的平面圖”;有的是注重學生的行為操練和評價,如“為建設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共同給學校所在地提出一項合理化建議”等。
2.新教材大量采用圖像,給課堂注入了活力
圖像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新教材中減少了許多繁雜的文字描述,增添了大量的圖象資料,它們與文字資料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生動靈活的教材內容。具體體現在:
(1)運用了大量的地圖。注重地圖與書本知識相結合,有利于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清晰、明確的空間結構。
(2)運運用了大量的人文景觀圖片,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激活他們的想像能力。例如,在講述“虛擬社區(qū)”時,配上“中學生的網絡虛擬社區(qū)”圖,即使是沒有條件上網的學生也能對這一概念產生一些感性認識。
(3)在小知識的對話中運用了人物頭像的圖片。雖然課本上只是一幅人物頭像,但人的喜怒哀樂等表情卻集中于頭像,這樣學生不但能從文字上比較它們的不同,也會從圖片上比較它們的差異,擺脫了文字的枯燥與呆板,給課堂注入了活力;教師不但能夠引導學生從文字上比較所學內容的異同,也可以與學生一起觀察圖片,比較差異,組織討論,展開辯論,挖掘圖片后隱藏的信息,然后得出結論。這樣,更能夠發(fā)揮教師的指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
3.新教材的“活動”多層次,給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
新教材非常重視學生參與、探究、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的體驗、探究和實踐過程。教材是通過設置多層次的“活動”來實施這一教學要求的。它包括:
(1)教學過程中設置操作簡單的活動(如導游、渡假者或其他類型的角色扮演等)。
(2)在各課課后設置類似于習題的“自我測評”。
(3)設置每個單元后面的“綜合探究”活動。
這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卻又分工不同,共同構筑起了完整的自主學習的體系,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特別是每一單元最后一課的“綜合探究”,課題非常新穎,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嘗試和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
4.新教材人文氣息濃厚,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人文情懷
青少年的人文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新教材為培養(yǎng)公民應有的人文素質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它散發(fā)著濃厚的人文氣息。新教材在標題的取名上體現出生活化、人文化的氣息。如《水鄉(xiāng)孕育的城鎮(zhèn)》標題中“孕育”意味著城鎮(zhèn)的產生發(fā)展富有生機和活力,它如同母親孕育生命一般,十分形象地詮釋了水與城鎮(zhèn)的密切關系;再如,《耕海牧魚》,平時看到“耕”字,想到的是田,看到“牧”字,想到的是草原,而從這標題上可以看到海也可以“耕”、魚也可以“牧”,這樣讓人覺得深不可測的大海也散(含圖例和注記)、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在彩色圖冊中),讓學生自己通過理解、分析去歸納出什么是等溫線、等降水量線。這樣十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便于知識的記憶與消化。
5.新教材淡化學科知識概念性描述,學生更易理解和記憶
對于一些學科概念性的知識,新教材往往通過情境或案例來進行描述,使學生逐步領悟出有關知識的學科意義,而非居高臨下地直接給出定義。例如,《我的家在哪里》一課中關于“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的概念,新教材沒有直接給出,而是利用相關的地理分布圖難,因而也會影響教學和學習的效果。
6.教材語言貼近生活,讓學生覺得更親切
新教材的語言在規(guī)范簡練而又平實的前提下,一改過去的語言風格,采用了大量生動形象而又通俗的語言。比如,以往地理教材中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是學生最難以記憶,也是最容易混淆的。而新教材對有些難點采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語言,用對話與聊天的形式告訴學生,學生就倍感新奇而有趣,也進一步促使他們在課外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自主地學習知識。
此外,新教材課題的設計也頗具匠心。例如,《各具特色的區(qū)域生活》一課中,“家住平原”“與山為鄰”“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寶地”“文明的中心”等一系列生動、形象的課題,不僅是內容的點睛之筆,而且富有詩情畫意,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下冊第八單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中“爸爸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學問”、“叔叔把握機會的啟示”、“媽媽的帳本”、“國家的帳本”等,把一些干澀的經濟學知識變得極富生活氣息,讓學生覺得是非常有必要學的生活常識,大大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新教材存在的不足
1.城市化氣息過濃
新教材的某些教學內容與農村地區(qū)或對城市生活接觸少的學生和教師的生活有距離。例如,《多種多樣的社區(qū)》的一個學習內容“從社區(qū)看我家”,社區(qū)作為本課的核心概念,社區(qū)的環(huán)境,社區(qū)的功能等卻離農村的孩子太遠,至于有關實際應用的訓練更是難以操作。
2.較多強調利用多種傳媒來收集信息
新教材中帶有“○”標志的學生活動內容很多都與收集資料、圖片等信息有關。例如,“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如用文字、照片、圖畫等)描述你家所在社區(qū)的環(huán)境和生活”;“山川秀美”中“根據掌握的資料,選擇一兩個地區(qū),想像一下在當地的氣候條件下,人們生活可能具有哪些特色”;“通過書報、網絡等途徑收集世界各大洲自然風光圖片,舉辦一次小型圖片展覽”等,對于信息收集的條件要求很高。條件好的一些地區(qū)的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多種傳媒來完成,而條件相對薄弱地區(qū)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就存在較大困發(fā)著濃濃的田園氣息,一點也不可怕,而且科學道理也蘊含其中;還如《傍水而居》,這一標題用一個“傍”字濃縮了水和人的關系,一種意境之美盡顯其中。這些美麗的富有人文氣息的標題不僅能激發(fā)教師創(chuàng)作的靈感,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總之,老師在使用新教材時要辯證的看待,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不足,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目的,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靈活運用新教材,讓新教材得以不斷更新,使之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