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厚今
【摘要】 "教無定法",語文尤其如此。理論上的東西,鄙人才疏學淺,孤陋寡聞,知之甚少,甚淺。但我總覺得,時下讓人眼花繚亂的新課程理論未必放之四海而皆準。理論終歸是為了實踐,要能與實際相結(jié)合才行。在此,我想以我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斗膽狂言,談談自己對農(nóng)村中學后進生語文教學的的一些粗淺認識。
【關鍵詞】貼近教學實際、貼近學生生活、還原語文實質(zhì)
勿容回避,邊遠農(nóng)村的多數(shù)學生都是后進生、厭學生。
長期以來,我都在苦苦琢磨、探究:為什么學生總是不愿學,總是學不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原因: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大氣候的影響,有學生本身智力、素質(zhì)因素,有家庭原因,也有教學方面的原因。但這教學方面的原因就絕不能簡單地歸結(jié)為老師了,也少不了學校乃至考試體制、考試指導思想,出題人的因素。
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依舊不夠完美科學,有明顯的科舉八股文考試之嫌,讓很多學生感覺是為讀書而讀書。現(xiàn)行的語文考試要求,考題,教材內(nèi)容的編排,從很大程度上說,有明顯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一面。
初中屬于義務教育。農(nóng)村孩子,上小學時,一是人小,單純,二是覺得新鮮,對讀書還有一定的興趣。上了初中就大不一樣了,很多孩子就不愿讀書了。再加上感覺語文學習枯燥乏味,同時也學不懂,學不進去,慢慢也就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積極性了。這樣下去,必然形成惡性循環(huán),越來越學不進去,相應地也就越來越不愿學。再好的老師,任憑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逼學生學,勸學生學,誘學生學,往往都是自作多情,始終處于尷尬的境地。一句俗話道出了其中的真理:強摁牛頭不喝水!
就拿背書來說吧。我一直注意調(diào)查部分并非頑皮的非優(yōu)生。他們都坦誠地說,背誦內(nèi)容那么多,那么長,很多又總是搞不懂,本來是費了很大力的,就是背不下來,于是也就不想背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呀。
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這一點,是新課標大力倡導的,也是語文老師普遍體會到,普遍認可的。并且,語言本身的根本目的就是用于交際的。
基于邊遠農(nóng)村中學學生整體上遠不能與城內(nèi)相比的狀況,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搞一刀切,不要讓語文成為少數(shù)優(yōu)生的陽春白雪。要考慮到農(nóng)村中學孩子的實際情況,真正體現(xiàn)因材施教。應更注重語文的生活實用性,緊密聯(lián)系生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接受這門學科,對它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1.精選課文
古今中外的好文章多如牛毛。課文不過是例子而已,應盡量選擇生活氣息濃、趣味性強一點的文章,避免遠離生活、枯燥乏味甚至晦澀難懂的文章。
我長期以來的教學實踐反復證明了,象下面這樣的文章,是學生普遍敢興趣,教學效果較好的:
《喂,出來》《端午的鴨蛋》《》《綠色蟈蟈》《羚羊木雕》《散步》《桃花源記》《口技》《關雎》《斑羚飛渡》……
反之,象下面的文章:《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我軍解放南陽》(毛澤東)(好新聞多的是,為什么偏要選這一篇呢?)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上樞密韓太尉書》《早寒江上有懷》……老師讀起來尚且感覺晦澀乏味,學生會感興趣嗎?教學效果會好嗎?流傳下來的詩文,肯定是有高下之別的。有的文章,本身就不是很好,價值不是很大,何苦要選作課文,要學生讀、背,增添學生和老師的負擔呢?如:《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別云間》(夏完淳)。
2.教學內(nèi)容、考試要求降低難度,貼近生活
以字詞為例。漢語的詞匯相當豐富。作為語文老師,我想很多人都只能是保證熟悉常用或比較常用的,而對很多生僻的字詞不熟悉。這是正常的,老師畢竟不是語言方面的專家,而只是專業(yè)工作者。老師尚且如此,何況學生呢?我認為應該只要求學生必掌握那些日常交流、日常文章中常見的,使用頻率較高的字詞——事實上,學生能做到這一點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象下面這樣的生僻字詞就不該要求學生掌握:
驪歌、家醅、傖俗、告罄、砭骨、端凝、棹……
這樣的詞語,有多少老師在備課前完全搞得清楚,上過一便課文后又完全記得住的?
3.加強課外閱讀
稍有見識的語文老師都知道,語文主要是一種素質(zhì)、能力的培養(yǎng)。要想真正學好語文,光靠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大量的課外閱讀。然而在農(nóng)村,小書店的書太少,面太窄,學校又往往沒有圖書室、閱覽室,家庭就更不用說了。于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風氣、習慣早已不知不覺銷聲匿跡了,多數(shù)學生根本就沒有課外閱讀的意識了。他們的課外空余時間就是打打鬧鬧。由于學生中沒有課外閱讀的風氣、意識,老師要倡導課外閱讀也就相當難了。
這種現(xiàn)象,同時也是受了發(fā)達的信息業(yè)的沖擊。網(wǎng)上、電視、光盤上可得到圖文并茂、活靈活現(xiàn)的精神物質(zhì),自然導致學生普遍對紙面上的傳統(tǒng)閱讀不感興趣,課外閱讀就不會成為他們的內(nèi)在需要了。事實上,電視、光盤就不說了,就是上網(wǎng),看似靈活方便,也同樣不能代替書面閱讀。鄉(xiāng)村孩子,普遍不具備這個方面的條件。而且,網(wǎng)上信息無奇不有,在那上面還可自由聊天。因而,就算真正上網(wǎng),有幾個孩子會自覺地,一本正經(jīng)地去閱讀好的文章呢?
由此看來,課外紙質(zhì)閱讀有其它信息媒體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再說,課外閱讀書籍、文章琳瑯滿目,對多數(shù)學生而言,應該總有他們感興趣的。他們也就有閱讀選擇的自由而主動去讀。只要他們愿讀,只要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多讀總是大有好處的——有利于培養(yǎng)閱讀意識、習慣,培養(yǎng)語感及對語文的興趣,還可從中多學習好詞佳句,受到啟發(fā)或多借鑒。
4.多開展語文方面的活動
把語文和實際運用、表演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煉、熏陶,還可營造一種學習語文的氛圍,也有利于避免單純在紙上讀、背、寫、考試的枯燥乏味。
可以搞的活動很多,如:演講、朗誦、小品(課本劇等)表演、廣播室(站)豐富多彩的欄目、新聞報道、作文競賽、普通話競賽、倡導校內(nèi)公共場所交流用普通話等。當然,這些活動的開展,不能光靠語文老師,還得有學校的支持。
在涪陵第五屆中小學藝術節(jié)活動中,我所任的一個班的部分學生自編自演了一個小品,雖不夠完美,卻也受到了師生的好評,獲得了二等獎,著實讓他們提高了對語文的興趣。
5.注重口語表達訓練
與城市孩子相比,農(nóng)村孩子顯然有明顯不足,視野狹窄,思維不夠活躍,普遍不善言談,顯得“笨嘴拙舌”。這固然是因農(nóng)民憨厚樸實性格的傳承,也跟生活環(huán)境有關。但學校教育之口語能力的訓練薄弱也不容忽視。口語訓練,一是為將來適應社會,為打工、創(chuàng)業(yè)中必要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同時,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語感。再說,現(xiàn)在的語文考試本來就常有這方面的考題,不訓練怎么能行呢?
6.題目要貼近生活
分作文題目和其它題目。
出作文題目,看起來是個簡單事。其實,老師不應這方面偷懶省事,要多動腦筋。不管是平時作文還是考試作文,都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平常作文,要有利于學生有話可說,可寫,有情可抒,樂于寫,不至于把寫作當作是個苦差事。他們在一種較自由的心境中寫,就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考試時,貼近學生生活的恰當題目也有利于讓他們發(fā)揮出真實水平。
在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第五屆全國中小學生書信大賽中,我的很多平常一慣不認真的學生都寫出了情真意切、內(nèi)容充實的較好的文章,有的還讓我感動,是平時作文所不能相比的,讓我感到了意外的收獲。其實,這就是因為題目撥動了其心弦,他們于是就樂于寫,動了真情實感。
結(jié)合我們當?shù)厍嘌蜴?zhèn)的實際——有出名的陳萬寶地主莊園、墳墓雕刻,有秀麗的山水風光,政府正在著力把我鎮(zhèn)開辟為旅游區(qū)——要求學生寫作文贊美家鄉(xiāng),介紹家鄉(xiāng),也寫作文想象家鄉(xiāng)未來的美好景象。
其它題目。如:針對學校、班上象損壞公物之類的突出問題、風氣,要求學生寫公益廣告;為家鄉(xiāng)的旅游開發(fā)寫宣傳廣告;在各種節(jié)日時給親友、老師寫短信。很多學生都較感興趣,而且還寫出了一部分好作品。同時,在我評講時也樂于聽并積極發(fā)言。
收稿日期:20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