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摘要: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語文需要有不同的方法,因地制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低年級語文課的教學進行了分析,指出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兒童畫教學可以引發(fā)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兒童畫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喜歡活動、想象,而兒童畫正是他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因此,在語文課堂我們可以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引導他們畫一畫,使他們感悟形象,學得有趣,學得主動。
一、在繪畫中揭示事物特點
生動的畫面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能夠化抽象的情感為具體的形象,把不具象的語言變成可感的情態(tài)。在教學《這兒真好》時,為了理解“漫山遍野、綠葉成陰”,我讓學生拿起畫筆畫出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又如在漢語拼音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記住抽象的聲母和韻母,我讓學生把易混淆的字母畫下來,看一看、添一添、找一找,比一比與我們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相似,再在班級中和大家一起交流,這樣對于兒童掌握拼音的形與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繪畫中拓寬知識領域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識字部分,不應片面地理解為簡單的“看圖識字”,還應在可能的范圍內,加大知識信息量,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的需要。如教學第二冊《識字2》時,我啟發(fā)學生除了書上已有的幾種體育運動,你還知道有哪些體育運動,請你畫一畫,并向大家介紹這些運動是怎么進行比賽的。這樣既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量,了解一些體育知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熱愛體育運動,為國爭光的情感。
三、在繪畫中營造語言情境
語言情境是指籠罩在課堂上的特定氣氛和情調,恰如其分的圖畫,對于學生展示可感的生活場景、生動的典型形象、創(chuàng)設教學情感氛圍有重要作用。第一冊《家》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為了能讓學生一下子就把它記住,我的做法是學一段畫一幅。藍天是白云的家,就畫在湛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同樣的畫出相應的小鳥、魚兒、種子,從而使學生明白,因為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所以它們的家分別是樹林、小河、泥土,看著黑板上一幅完整的畫,學生很容易把它記住,結果也表明這個記憶是長期的。介入圖畫會使人產生“即在眼前”、“如臨其境”之感,如果再加上教師有感情的范讀,更能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產生“以情動情”、“情動而發(fā)”的效應。
四、在繪畫中培養(yǎng)想象思維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碧K教版小語教材給學生提供了許多想象的天地,教學中可以將想象和繪畫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想象畫,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队挈c》是一篇優(yōu)美的詩文,教完這一課,我讓學生觀察春天的雨點還會落在哪些地方,給大自然帶來哪些變化,請畫一畫,再互相交流,大多數(shù)學生富有很強的想象力:雨點落在果園里,點紅了桃花,點白了梨花,雨點落在柳樹上,染綠了柳芽……這樣的結合既愉悅了學生的性情,又表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達到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智力的目的。
五、在繪畫中陶冶審美情操
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應當看作是語文教學的題中之意。美是一種理想的境界,通過繪畫讓學生身臨其境,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促進其品德、情操和智力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如《世界多美呀》是一篇童話故事。上完課后,為了加強學生對顏色的理解,我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世界還是什么顏色的?”,學生的想象力真是不可估量:“藍湛湛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小鳥在天空中快樂地唱歌,樹木是綠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遠處金黃色的稻子笑彎了腰,紅色的石榴咧了嘴……”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幅美麗的畫面。這樣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感受課文中所描寫的美的情境,真是“潤物細無聲”??!
總之,這種在語文課畫一畫的教學方法,符合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他們在繪畫過程中調動了多種感官,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嘗到了獨立設計、自我創(chuàng)造的喜悅,從而營造了饒有興趣的學習氛圍,也真正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