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清
劉心武在《錯過》一文末總結全文時說:“人生如奔馳的列車”,“錯過觀覽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關鍵是我們不能錯過預定的到站”;“錯過”“仿佛是碧綠的葉子,把一生中‘收獲的七彩鮮花映襯得格外明艷”。
對此,筆者有不同看法。
對于人生。人們常常善良地期盼她“理性”點,再“理性”點,至少能有“章”可循。然而,無數事實表明,人生太過“感性”,而很難駕馭。許許多多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發(fā)現自己早已錯過了“預定的到站”;還有更為遺憾的,度過了一生卻猛然間發(fā)現此生幾乎沒有“收獲”過一朵“七彩鮮花”,又哪里需要什么“碧綠的葉片”來“映襯”?
按照《錯過》一文的觀點看來,這樣的錯過,“則幾近于過錯”,似乎是不能被原諒的。那么,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就不是人生。這樣的生命是不是就不是生命了呢?不。人生依然是人生,生命仍舊是生命,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正如“錯過”“屬于人生的常態(tài)”一樣。有的人能夠如期到達,也有不少人雖很努力可還是可能錯過了“預定的到站”,也“屬于人生的常態(tài)”。有的人的確能收獲到“七彩鮮花”,不過也有不少人辛苦耕耘了一輩子,怕也只能“培育”“碧綠的葉片”,這也“屬于人生的常態(tài)”。對此,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要習慣它,品味它呢?
因此,錯過不僅是映襯“紅花”的“綠葉”,事實上,錯過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過程,是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人生如能像一個完好的鐵圈,順利地滾到山下目的地,自然是完美的人生;而有的人生卻像一個殘缺的鐵圈,磕磕絆絆不能順利地滾下山,卻有機會沿途聽到小蟲在唱歌,看到小草在跳舞,這樣的人生同樣有意義;即便是它被什么絆倒了,再也滾不下山了,如果它能珍惜生命歷程中每一個朝陽與落日,見證身邊的花花草草的興盛與枯袁。這樣的人生也不見得毫無意義。
于是,筆者認為,“錯過”不僅是映襯“紅花”的綠葉,它還是生命的一部分。因為“錯過”,或許能使你的生命“更有厚度”。使你的心靈“更有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