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雅麗
一、科學探究的目標和要求
《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指出,進行科學探究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來說,其基本過程具有六個要素:提出科學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檢驗假設;交流評價。某些過程中只包含其中的幾個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什么呈現(xiàn)的順序進行??茖W探究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進對科學探究方法與過程的理解??茖W探究能力是通過完成部分活動和完整的探究活動而形成和發(fā)展的。
二、課堂教學實施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上課開始,教師在學生觀察調查、閱讀等情景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嘗試提出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解決的問題。.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感到有探究的必要,問題可以從實驗開始,也可以從生活現(xiàn)象開始,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問題的提出當然要緊緊圍繞本節(jié)課的探究目標,課的施教過程中體現(xiàn)目標達成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領會提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理解提出問題對科學探究的意義。
2.共同猜想,確定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教師要組織知道好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將已有的科學知識和問題相聯(lián)系,嘗試提出可檢驗的猜想和假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先使學生了解猜想和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可避免學生盲目猜想。
3.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確定假設的前提下,指導學生制訂計劃,設計實驗。既使學生能相互進行交流評價,又便于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同時易完成探究目標。
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這是讓學生選擇取得證據(jù)的途徑和方法。這就要求學生通過討論達到目的的范圍和要求、所需的相關儀器、設備和技術等,并制定相應的計劃。
4.實驗探究,獲取證據(jù)
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或學會上自己收集)的資料,實驗設備進行自主探究,小組成員互相合作,協(xié)同努力,嘗試解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需要學生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需要的實驗技能:①實驗儀器的使用: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溫度計、顯微鏡、電流表、電壓表、地圖和地球儀、星圖、普及型天文望遠鏡等。②基本實驗技術,主要包括收集某種氣體、配制溶液、分離混合物、加熱、制作簡單標本的技術等.③查閱信息資料的技術,主要包括查閱圖書報刊資料、利用網(wǎng)絡收集信息等。④檢驗假設、交流評價
指導學生根據(jù)實驗取得的證據(jù),進行分析,與猜想和假設進行比較,作出解釋。通過學生的課堂交流,引導學生自查解釋及過程、方法上是否存在問題,如若不一致,引導學生使其能作出簡單的解釋。
三、案例分析
研究不同金屬跟稀硫酸反應的快慢
活動目標:學習設計實驗,學習控制實驗條件進行對比實驗;設計金屬與酸反應速率快慢的比較實驗;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設計、觀察、歸納推理能力;體驗科學探究。
活動方法:實驗探究
活動重難點:實驗操作,實驗設計,問題分析
活動儀器:試管、量筒、導管、水槽(燒杯)
活動用的金屬:鎂、鋅、鐵、銅
活動設計:
1.問題提出:實驗室制取氫氣用鋅粒和稀硫酸,能不能用其他金屬呢?學生回答:能,不能(因為反應可能會有快慢)。
2.猜想假設:鋅與稀硫酸反應最快,所以選用鋅粒與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各組假設可以不一樣,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實驗桌上的金屬假設。)
3.實驗驗證假設
學生用來測定反應快慢的方法,但沒有在氣泡均勻冒出時記數(shù)。
稀硫酸的用量開始沒有強調,所以出現(xiàn)學生不用量筒量取硫酸。
4.交流評價
實驗的操作規(guī)范性需要加強。
指導學生注意:讓學生認真地、正確地進行實驗記錄和分析實驗結果。
將學生的實驗結果與其他同學交流,歸總、排序得出結論。
四、幾點體會
通過“科學探究課堂模式”教學,我覺得這種模式不僅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同時也檢驗了教師的知識儲備及課堂教學把握能力、豐富了教師的課堂實踐經驗。
本模式教學時,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課堂思路,才有利于本模式的實施——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制定計劃、實驗探究、檢驗假設、交流評價。
而在操作的過程中我覺得又應注意一些問題。如“研究不同金屬跟稀硫酸反應的快慢”,要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立即取得問題:到底是哪種金屬最快?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答案,但答案只是猜測,引入第二要素猜想假設。往往此時學生急于實驗,教師要把握好機會,教給學生如何去體會實驗探究的方法。明確本實驗的目的是“不同金屬與稀硫酸的反應快慢”,就要排除一切干擾因素,設問金屬本身的一些因素是否影響實驗的結果?…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對實驗有影響的因素,此本模式第三要素設計實驗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學生往往是忽略的。實驗的具體操作設計則體現(xiàn)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同組伙伴可相互配合使本組的實驗方案設計得更好,當然也可借鑒,這體現(xiàn)了合作、共享資源的精神。鑒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須得照顧學困生,因此在實驗之前,如何實驗,可以請能力較強的學生表述自己的設計方案,有條件的最好投影給學生看,這樣有利于全員參與,也更好地體現(xiàn)了課改的精神: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
本課實驗學生采取的是記時數(shù)泡法,要觀察、數(shù)泡、記時,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一定的實驗合作精神,加強了學生的團隊精神的教育。
通過本模式的教學,學生在解題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比如以前學生一碰到有關實驗設計的習題,總是無從下手,通過本模式的教學,學生體驗了實驗探究的過程,在做題時就有了譜,能遷移應用此過程,感覺不是那么束手無策。
通過這種科學探究模式的教學,能使學生全面的參與學習,深入學習,成功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思考如何更好的運用科學探究模式的教學,為學生盡可能的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具備更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