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群
《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研究》課題被立項為廣西區(qū)“十五”規(guī)劃C類課題以來,課題組主要成員按照研究計劃,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初步構建了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理論框架,探索出了“問題——牽引式”、 “嘗試錯誤—探究式”、 “引導—探究式”等三種新的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為提高本地中學化學教師素質、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和學習成績作出了較大貢獻。
一、 中學化學課堂教學建模的理論
(一) 素質教育要求與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著眼于提高人的素養(yǎng)和品質的教育,它強調的是知識的內化和人的潛能的開發(fā),強調的是人的身心和諧而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在進行具有素質教育理念下的中學化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時候,應該明確:1. 素質教育要求中學化學教學有模式,但不要求教學模式化;2.素質教育要求中學化學教學模式多樣化,有模式群,便于優(yōu)化組合;3. 素質教育要求中學化學教學模式研究要不斷深入,不斷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不能終止。
(二) 創(chuàng)新的原則
根據素質教育的需要和最新的中學化學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時應遵循如下原則:1.與化學學科教學相結合;2.具體并且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3.立足于課堂教學,具有可操作性。
二、 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基本方法、途徑和步驟
(一) 創(chuàng)新的方法
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 演繹法:從某種教學思想和理論出發(fā),設計出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然后按設計的模式進行實踐,對原先的設計進行驗證、完善和發(fā)展,最后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可供模仿的課堂教學模式。
2. 歸納法: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對課堂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行分析、概括和提煉,并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構建教學模式。
(二) 創(chuàng)新的途徑
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有四個主要變量:1.指導性要素(科學理論、學習理論、教學原則、培養(yǎng)目標);2.構成性要素(教師素質、學生素質、教材水平、設備水平);3.過程性要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反饋);4.管理性要素(教學計劃、教案要求、教學評價、教學管理)。只要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新的科學理論指導下,根據新的培養(yǎng)目標變換原來模式中的某些要素、某些因子,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從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四個主要變量和化學學科的具體特點考慮,中學化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途徑有:以化學基礎知識為價值趨向的模式創(chuàng)新;以訓練實驗技能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以培養(yǎng)綜合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以發(fā)展“泛化學素養(yǎng)”為價值取向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三) 創(chuàng)新的步驟
1. 學習新理論,找準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方向
通過廣泛閱讀、從多方位研究,深刻領會素質教育理論的內涵,以最新的教學理論指導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把握創(chuàng)新的方向。
在理論指導下,反思目前本學校或自己對學生所實施的教育,哪些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應該保留;哪些違背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應如何改進并創(chuàng)新。
2. 遵循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原則,掌握模式創(chuàng)新的方法
(1) 從化學教學平衡的構成性要素內容及現實情況尋找模式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瘜W教學平衡的構成性要素有:教材(教科書、教參、音像讀物)、物質設備(化學實驗設備、現代化教學設備),教師素質(思想道德、專業(yè)水平、教育技能)、學生素質(已有知識能力、方法習慣、興趣志向等)。構成性要素是教學模式運行的前提條件,其中各要素之間存在辯證的、動態(tài)的關系,研究這些關系,是構建化學教學模式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相對一個學校而言,構成性要素這些變量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不同學校的水平不一,這是選擇不同教學模式的理由。如,我國目前的教材比較適合于傳遞式的教學模式和掌握學習模式,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就可在教師素質、教材水平、教學設備的優(yōu)化上做文章,進行模式創(chuàng)新。
(2) 對教師而言,有價值的研究是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這類研究的要點要在過程要素中去挖掘。過程性要素包括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反饋等,它們組成了模式運行的邏輯順序(程序、步驟、策略),它們之間形成了穩(wěn)定的網絡關系。過程性要素中的這些變量,在教學過程中,相對而言變化最大,在每一節(jié)課中它們幾乎都不相同。挖掘每一章節(jié)的知識能力目標、操作目標、情感目標,設計合適的重新編排的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邏輯順序,選擇動、靜態(tài)各種有利于感知的信息渠道,改變教學效果檢測、評價、反饋、矯正、調控的方案,都會改變這些要素在教學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引起教學系統功能的改變,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即達到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目的。
(3) 從管理性要素入手的模式創(chuàng)新是目前研究的冷門。一種教學模式的高質量運轉,是要通過管理和調整來實現的,不同模式運行的狀況,也需要通過管理性要素來加以控制和評價。管理性要素包括:教學設計、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動、靜態(tài))、教學評價等。在教學設計中蘊藏著管理者、施教者的教育思想和專業(yè)才華,教學評價是評教、評學、評課的標準,教學計劃是管理者、施教者統籌能力強弱的衡量尺度,動、靜態(tài)的教學管理是對教學的宏觀調控。不同的學校管理性要素差別很大,目前管理力度不夠和忽視管理的現象較為普遍,因而,可以抓住這些要素中的一點或幾點進行模式的建立和創(chuàng)新。
三、 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問題牽引”教學模式
(一) 理論依據
“問題牽引” 教學模式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理論的主要指向是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合作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些理論有: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理論、合作教育論和羅杰斯的教學觀等。
(二) 實施的程序
依據上述理論 ,“問題牽引”教學模式以啟動、聯動、能動和創(chuàng)新為主線, 以學生的自學、探究、討論活動為主體,以教師點撥為主導,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為中心,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 , 以動腦為核心,進而輻射到動口、動手、動筆等諸多互動因素,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 強調交流提問、變式探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 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新知。
1. 基本程序
展示問題——自學探究——討論求真——形成新知
2. 實施過程
(1) 啟動階段。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或本單元學生的學習目標,通過一定的情景設置,將學生的學習內容設計為若干個問題,這些問題以知識目標為中心,輻射能力、情感等多元目標。如《硫酸》一節(jié),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試找出鑒別濃硫酸和稀硫酸的所有方法。”這個問題涵蓋了稀、濃硫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學生在尋找答案時要查閱資料、研究課文、動手實驗、合作討論,因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是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
(2) 聯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圍繞教師展示的問題自己看書,在看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理解新內容,利用化學實驗探究新問題,查閱相關資料驗證自己的推斷……教師則走到學生中指導學生閱讀或提醒學生實驗時的注意事項。
(3) 能動階段。教師將學生有代表性的學習結果收集上來(收集時根據具體情況可以是學生的書面表達形式,也可以是學生口述的形式),然后將這些結果向全班學生展示,征求所有學生對結果的認可意見,組織學生對意見進行歸納、篩選。
(4) 形成新知階段。這一階段是學習的總結階段。根據學習的內容(概念、理論、元素化合物、化學實驗、計算),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對比表格、圖像、文字等方式將學習結果進行整理,科學地記錄學習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