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香芹
下面利用2008年高考理綜(全國卷II)生物試題來分析高考題是如何利用生物教材來達到考綱中的能力要求的。
一、用“教材”“大綱”分析“試題”
第1題:
為了確定某種礦質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應采用的方法是
A. 檢測正常葉片中該礦質元素的含量
B. 分析根系對該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
C. 分析環(huán)境條件對該礦質元素的吸收的影響
D. 觀察含全部營養(yǎng)的培養(yǎng)液中去掉該礦質元素前、后植株生長發(fā)育狀況
1、教材中知識點:生物(必修)第一冊62頁“確定某種元素是否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溶液培養(yǎng)法?!?/p>
2、大綱中能力要求:(1)理解能力:考查學生“把握所學知識的要點”的能力。(2)實驗與探究能力:考查學生“應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的能力。
3、答題解析:試題以實驗立意,直接設問,只要考生記住和理解了溶液培養(yǎng)法,A、B、C選項對正確選出D不會造成干擾,但考生在學習時要掌握、判斷某種礦質元素是否是植物所必需的營養(yǎng)素的實驗能力。
第2題:
下列關于人體內環(huán)境及其穩(wěn)態(tài)的敘述,正確的是
A. 葡萄糖以自由擴散方式從消化道腔中進入內環(huán)境
B. H2CO3/NaHCO3對血漿pH相對穩(wěn)定有重要作用
C. 內環(huán)境的溫度隨氣溫變化而變化
D. 人體內的內環(huán)境即指體液
1、教材中知識點:生物(必修)第一冊24頁“主動運輸”;生物(選修)全一冊6頁“人體內環(huán)境的定義”;7頁“緩沖物質對血漿PH相對穩(wěn)定的影響”;14頁“人的體溫及其意義”。
2、大綱中能力要求:理解能力:考查學生“把握所學知識的要點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能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能力。
3、解答分析:根據(jù)主動運輸?shù)奶攸c“被選擇吸收的物質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通過細胞膜運輸?shù)綕舛雀叩囊粋取蓖茢喑銎咸烟鞘峭ㄟ^主動運輸?shù)姆绞竭M入內環(huán)境的,且與題干“內環(huán)境及其穩(wěn)態(tài)”含義不相符,所以A選項錯;人體的體溫是指人體內部的溫度,也是內環(huán)境的溫度,是相對穩(wěn)定的,不會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所以C選項錯;人體的內環(huán)境是指細胞外液,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而體液指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所以內環(huán)境與體液兩概念不完全吻合,考查學生對概念的辨別,所以D錯;緩沖物質H2CO3/NaHCO3可與血漿中酸性物質反應和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的參與來維持血漿的PH 穩(wěn)定,即維持了內環(huán)境中PH 的相對穩(wěn)定,所以B 選項正確。
第3題:
下列對根瘤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根瘤菌在植物根外也能固氮
B. 根瘤菌離開植物根系不能存活
C. 土壤淹水時,根瘤菌固氮量減少
D. 大豆植株生長所需的氮都來自根瘤菌
1、教材中知識點:生物(選修)全一冊34頁,“共生固氮微生物”
2、大綱中能力考查:理解能力:考查“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能力。
3、解答分析:用教材中“根瘤菌在土壤中分布廣泛,但只有侵入到豆科植物的根內才能固氮”?!岸箍浦参锿ㄟ^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一部分供根瘤菌?!迸袛郃、B選項錯誤并能推斷出根瘤菌的代謝類型為異養(yǎng)需氧型,所以,當植物被水淹時,土壤中氧氣會減少,根瘤菌呼吸作用減弱,固氮作用減弱,C選項正確。根據(jù)植物礦質營養(yǎng)的吸收,大豆植株的生長所需的氮不可能都來自根瘤菌,也可以從土壤中吸收NO3-、NH4+,所以D 選項錯誤。本題的切入點是根瘤菌,但要準確作答必須將新陳代謝類型的判斷,有氧呼吸,植物的礦質營養(yǎng)種類、吸收等相關知識與根瘤菌進行有機結合,考查了一個知識點的不同側面。
第4題:
下列關于病毒敘述,正確的是
A. 煙草花葉病毒可以不依賴宿主細胞而增殖
B. 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殼外面的囊膜上
C. 腸道病毒可在經高溫來菌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增殖
D.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
1、教材中知識點:生物(選修)全一冊24頁“免疫缺陷病”;76頁“病毒”
2、考綱能力要求:理解能力:“考查學生把握所學知識的要點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
3、解答分析:根據(jù)教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衣殼兩部分構成。核酸位于病毒的內部,構成病毒的核心,核酸的四周由蛋白質構成的衣殼所包圍。衣殼和核酸合稱為核衣殼。有些病毒的核衣殼的外面,還有一層由蛋白質、多糖和脂類構成的膜,叫做囊膜,如流感病毒”。判斷B 選項錯誤。77頁“病毒的繁殖過程只能在宿主的活細胞中進行,通常將病毒的繁殖過程稱為增殖”。這里的病毒是泛指,學生將煙草花葉病毒、腸道病毒代入其中即可判斷A、C選項為錯誤。利用教材24頁“艾滋病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的簡稱”,判斷選項D 是正確的。此題考查學生對知識點識記和理解的準確性。
第5題:
人體受到某種抗原刺激后會產生記憶細胞,當其受到同種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A. 記憶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xù)時間變短,機體抗體濃度增加
B. 記憶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xù)時間變長,機體抗體濃度增加
C. 記憶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xù)時間變短,機體抗體濃度減少
D. 記憶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xù)時間不變,機體抗體濃度減少
1、教材中知識點:生物(選修)全一冊20頁“體液免疫”;生物(必修)第一冊34頁“細胞周期”
2、考綱中的能力要求:理解能力: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作出合理判斷或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3、解答分析:試題選項中都有“機體抗體濃度”的變化,分析得出“記憶細胞”一定是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教材中“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記憶細胞就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應B細胞,繼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反應,及時將抗原消除”。這一段文字中“迅速”和“更強”再結合“細胞周期”的定義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為A 。本題將細胞分裂知識和免疫知識進行了有機的整合。
第30題(I )
Ⅰ.香蕉果實成熟過程中,果實中的貯藏物不斷代謝轉化,香蕉逐漸變甜。圖A中ⅠⅡ兩條曲線分別表示香蕉果實成熟過程中兩種物質含量的變化趨勢。
請回答:
取成熟的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別加等量的蒸餾水投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試管中各加入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試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圖B。
(1)在a、c試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試管呈藍色,與a管相比c管的顏色更,兩管中被檢測的物質是,圖A中表示這種物質含量變化趨勢的曲線是。
(2)在b、d試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試劑,煮沸后,b試管呈磚紅色,與b管相比d管的顏色更深,兩管中被檢測的物質,圖A中表示這種物質含量變化趨勢的曲線是。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細胞內乙烯的含量。如果在第X天噴施乙烯利,從第X天開始曲線Ⅰ將呈現(xiàn)出(加快、減慢)下降的趨勢,曲線Ⅱ將呈現(xiàn)出 (加快、減慢)上升趨勢。
1、教材中知識點:
生物(必修)第一冊82頁“其他激素”和17頁“[實驗一]生物組織中還原糖的鑒定”,生物(選修)8頁“[實驗一]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2、考綱中能力要求:
(1)理解能力:考查學生“用文字、圖解等形式闡述生物學事實、概念、原理”的能力。
(2)實驗與探究能力:考查學生“掌握考綱要求實驗的目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能,并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
(3)獲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學生“會鑒別選擇試題給出的相關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4)綜合運用能力:考查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中的有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3、解答分析:就香蕉果實成熟變甜的現(xiàn)象,試題用圖解的形式給出學生有二種未知物質變化的信息,學生可以從坐標圖中讀出I 物質從成熟X天到Y天下降,II物質從從成熟X天到Y天上升,在實驗示意圖B中學生看到兩種物質的鑒定試劑,碘液和斐林試劑,結合課本中的實驗,還原糖有甜味,再結合成熟現(xiàn)象即判斷出I 物質為淀粉,II物質為還原糖。根據(jù)成熟的時間,兩物質量的變化,便可推出兩實驗中顏色的變化。根據(jù)課本中乙烯在成熟的果實中含量較多,它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果實的成熟,利用題干中給出的乙烯利的作用,第X 天噴施乙烯利肯定會加快成熟的速度,使I物質曲線下降快,II物質曲線上升快。
第30題II
Ⅱ.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連續(xù)多次發(fā)生藍藻爆發(fā),引起水草死亡,周邊居民也有出現(xiàn)某種有毒物質中毒現(xiàn)象。請回答:
(1)湖泊中導致藍藻爆發(f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過量的。導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長的環(huán)境中缺少和這兩種非生物因素。
(2)某小組分別于早晨和下午在該湖泊的同一地點、同一水層取得兩組水樣,測得甲級pH為7.3,乙組PH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樣是組,理由是。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藍藻中某種有毒物質經食物鏈的傳遞引起的,這類食物鏈中含有四個營養(yǎng)級的食物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教材中知識點:生物(必修)第一冊55頁“光合作用的過程”;72頁“有氧呼吸”;76頁“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生物(必修)第二冊68頁“非生物因素”;86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87頁“食物鏈和食物網”
2、考綱中的能力要求:
(1)獲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學生“會鑒別、選擇試題給出的相關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2)綜合運用能力:考查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有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3、解答分析:
題干中給出的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與課本86頁的“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一樣,所以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非生物因素應包括陽光、水、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養(yǎng)料和無機鹽?!睂W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分析出湖泊污染的主要原因水中的養(yǎng)料和無機鹽增多,而藍藻的新陳代謝類型為自養(yǎng)需氧型,推出藍藻爆發(fā)的原因應是水體富營養(yǎng)化無機鹽(N.P)過多導致。
由于藍藻大量繁殖,浮在水面上遮蓋了陽光,導致水下光照不足,水草光合作用減弱,同時夜晚大量藍藻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水中的氧氣,所以導致水草死亡的非生物因素是光和氧。
由于夜間只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結合生成碳酸,會使早晨水中PH值小于下午,而白天藍藻進行呼吸作用的同時,還會進行光合作用消耗CO2釋放大量O2,使下午水中O2的量比早晨要高??梢娭灰獙W生掌握了藍藻白天夜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再結合題中的設問,第(2)題的填空即可答出。
根據(jù)教材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知識可知,食物鏈的開始一定是自養(yǎng)型生物:生產者,就本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一定藍藻,再結合課本86頁“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鏈,小型的浮游動物能以藍藻為食,魚又可以小型的浮游動物為食,人以魚為食,根據(jù)食物鏈能量流動的原則,第二、第三空分別填浮游動物和魚??梢姳绢}將生活實際與課本知識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第31題
某植物塊根的顏色由兩對自由組合的基因共同決定。只要基因R存在塊根必為紅色,rrYY或rrYy為黃色,rryy為白色;基因M存在時果實為復果型,mm為單果型?,F(xiàn)要獲得白色塊根、單果型三倍體種子。
(1)請寫出以二倍體黃色塊根、復果型(rrYyMm)植株為原始材料,用雜交育種的方法得到白色塊根、單果型三倍體種子的主要步驟。
(2)如果原始材料為二倍體紅色塊根、復果型的植株,你能否通過雜交育種方法獲得白色塊根、單果型為三倍體種子?為什么?
1、 教材中知識點。
生物(必修)第二冊31、33頁“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及在實踐中的應用”;48頁“二倍體和多倍體”及“人工誘導多倍體在育種上的應用”;49頁“三倍體無子西瓜”。
2、 大綱中能力要求。
(1) 實驗與探究能力:考查學生“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2) 獲得信息能力:考查學生“會鑒別,選擇試題給出的相關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3) 綜合運用能力:考查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有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3、 答題解析。
由題干所給信息,只要基因R存在塊根為紅色,且塊根顏色由R、r和Y、y兩對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共同決定,則推出紅色塊根的基因型有6種,RRYY,RRYy,RRyy,Rr YY,RrYy,Rryy;基因M 存在時果實為復果型,mm為單果型,則推出果型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復果型的基因型有2種即MM,Mm。綜上分析,二倍體紅色塊根復果型的基因型共有12種。
根據(jù)無籽西瓜的培養(yǎng)原理,以二倍體為原料用雜交育種的方法,得到三倍體,必須通過二倍體人工加倍得四倍體,四倍體再與二倍體雜交才能得三倍體。所以(1)題步驟為:
①二倍體植株(rrYyMm)自交,得到種子。
②從自交后代中選擇白色塊根,單果型的二倍體植株,基因型為rryymm ,并收獲其種子(甲)
③播種種子甲,長出的植株經秋水仙素處理得到白色塊根、單果型四倍體植株,基因型為rrrryyyymmmm ,并收獲其種子(乙)。
④播種甲、乙兩種種子,長出植株后,進行雜交,得到白色塊根、單果型三倍體種子,基因型為rrryyymmm。
(2)根據(jù)(1)題的方式,若以二倍體紅色塊根復果型得到rrryyymmm,則根據(jù)自由組合規(guī)律母本的基因必須是RryMm,而前面已分析,紅色塊根復果型,共有12種基因型,所以不一定能夠得到白色塊根單果型的三倍體種子。此題的能力要求高,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具有很強的選拔性。
二、2009年高考復習的啟示
1、回歸教材,夯實雙基。
題在書外,理在書內。從以上分析看出教材是命題的根本和基礎,是知識的源泉??梢钥闯鲞x擇題的答案多直接源于教材,復習時一定把教材的知識點把握準確,做任何題都應在教材中找到根據(jù)及判斷、分析的依據(jù)。
2、突出主干知識復習的同時,兼顧覆蓋面。
在全卷有限的題量中,考查了三冊書的主干知識:如新陳代謝,免疫、遺傳和生態(tài);又兼顧了調節(jié)微生物、生物工程、內環(huán)境、細胞、實驗等知識的考查??梢娫趶土晻r要主干知識重點講練,同時按著大綱中的知識點,又不能丟棄。從題的分布上看,三冊書的分值分布相當,均在30%多,三冊書的復習時間應合理安排,不能偏廢。
3、注重學科知識體系建立,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一個考題可考查不同的知識點,例第1、2、30(I),也可考查同一知識點的不同側面,例第3、30(II)、31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時做好知識的遷移,找到知識的交叉點,把握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由點及面,全方位,多側面,形成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做題時,將知識與題干中的信息做到有機結合,例第30、31題,最終達到大綱中要求的“能力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