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力量和美展現(xiàn)在它的音響中,因此要讓語言的感情色彩通過感情朗讀,也就是通過聽覺去感知?!碧K霍姆林斯基強調朗讀的重要性,在朗讀指導的時候,我們通常面臨的一個疑問是:感情朗讀指導的最佳路徑在哪兒?
在指導學生朗讀《特殊的葬禮》中描寫塞特凱達斯大瀑布雄偉壯觀場面的時候,通過三次朗讀指導,我發(fā)現(xiàn)人格化是感情朗讀指導的最佳路徑?;叵肴卫首x指導的經(jīng)過,感觸頗深。
從表現(xiàn)出發(fā)與文字同行,唯技巧指導令朗讀淪為發(fā)聲過程
[情境再現(xiàn)]
師(出示段落):在朗讀這段話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來讀呢?
生:要將“咆哮”讀重音,突出大瀑布的流量大。
生:我認為在讀這段話的時候要語氣高昂。
生:讀“一瀉千里”等詞語的時候要做到語速較快,就好像真的看到了大瀑布往下流得特別快。
……
師:說得非常好,我們一起來讀出大瀑布的雄偉氣勢。
[自我辯課]
學生朗讀有板有眼,很有氣勢,聽著抑揚頓挫的聲音,我有一種成功的喜悅。但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所有的學生都一個腔調朗讀,且表情都十分嚴肅。一旦朗讀結束,學生就立即呈現(xiàn)出一種松散的狀態(tài),好像剛才朗讀的內容立即從他們的腦海中消失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我知道這種我們通常習以為常的朗讀指導是失敗的。
反思剛才的做法,可以看到的是,剛才所謂朗讀不過是一次發(fā)聲練習。教師將學生置于旁觀者的地位,從文字出發(fā),從表現(xiàn)形式出發(fā)。在進行指導朗讀的時候,教師注重重音、停頓、語氣等朗讀技巧,重視的是如何在文字層面上落實這些朗讀技巧,力圖通過朗讀技巧訓練來獲得所謂的有感情朗讀,至于文字后面的內容很少能夠考慮到。這樣長期訓練的結果是很多學生拿到文本就能夠拿腔捏調(所謂有感情)地讀出來,但是問問學生你明白了什么,好多學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樣的朗讀說到底就是一種操作性的發(fā)聲練習,將整句話拆分為了一個個詞語單位進行重音、停頓的發(fā)聲訓練。朗讀變成了一種簡單的由符號向聲音轉換的抽象的操作性訓練。學生發(fā)出的只是聲音,對于語言所附著的內容沒有透徹理解。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教師不知道通向活生生的語言和思維的源泉的途徑,那么不管他怎么樣解釋如何讀,如何發(fā)音,如何掌握語調等等,也教不會學生富有感情地去讀?!?/p>
明白了不足之后,我立即改進,尋找那條“通向活生生的語言和思維的源泉的途徑”,在接下來的朗讀指導中,我這樣進行:
從存在出發(fā)與畫面同行,重情境再現(xiàn)使朗讀成為還原行程
[情境再現(xiàn)]
師:讀這段話時,同學們腦子里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聽到了瀑布轟然作響的聲音,聽著這雄壯的聲音,我都陶醉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瀑布很寬,從很高的地方流下來,一瀉千里,那場面真是壯觀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瀑布從高處飛下來,浪花四濺的樣子,那可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師:雖然沒有機會親眼見過塞特凱達斯瀑布,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段視頻來感受一下昔日雄壯的畫面。
(學生欣賞視頻)
師:請大家?guī)е鴦偛庞^看視頻后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打動自己也打動別人。
[自我辯課]
整齊劃一、拿腔拿調的朗讀沒有了,學生似乎在傾聽瀑布的聲音,想象瀑布雄偉的英姿。但是學生在朗讀的時候顯得比較莊重,雖然力圖通過朗讀反映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但學生是拘謹?shù)模谋緝热?、文本朗讀、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三者之間沒有形成和諧共振。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回顧剛才的朗讀指導,我將學生視為文本創(chuàng)作的參與者,力圖讓學生以觀眾的身份去還原作者創(chuàng)作的大瀑布。朗讀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想象,這樣做當然是為了解決“言—象”的轉換,但所造成的結果是學生為了想象而想象,學生的思維是被動的,學生是在教師的命令或者是暗示下被動參與。在這樣的朗讀指導過程中學生還只是一個虛假的參與主體,加上被動的參與方式,當然導致了朗讀指導的低效。
從朗讀的目的來看,朗讀是為了試圖還原出客觀存在的塞特凱達斯瀑布,這就已經(jīng)陷入了一個怪圈之中:塞特凱達斯瀑布在我們的想象中是多元的,朗讀所呈現(xiàn)的是我們每個人眼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將客觀存在的塞特凱達斯瀑布通過我們的朗讀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做法無疑是不現(xiàn)實的。這樣來看朗讀目的,我們的定位錯誤了。
如果將語言視為一個存在的場,朗讀的過程就是我們融入這個場的過程,學生對于 “大瀑布”“咆哮”“一瀉千里”這些需要體驗的內容沒有體驗,或者是感知很少。所以,盡管這時候他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了朗讀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來,但因為先天因素的不全,兒童還是處于朗讀這個場之外,所以,朗讀對于兒童而言是個失去童趣的還原行程。
沒有情趣的支撐,朗讀目的的錯位,當然在朗讀過程中就不難看到兒童主體的缺位。這樣的朗讀說到底不過是學生代替文本的作者將他的話說了出來。學生是代言人,當然在朗讀中多少也觸發(fā)了學生內在的固有的情感思維的內核,但學生還是徘徊在作者和自己的邊緣,感到無所適從。
“語言傳達的不僅僅是用人類語言顯示物體和現(xiàn)象,而且還有純屬個人的體驗和感受?!笔茄?,在剛才的朗讀指導中我只是重視了讓學生去還原畫面,但是附著在畫面上的作者“個人的體驗和感受”沒有了,對于學生來說,他沒有能夠走進作者的心靈中去。而要能夠在畫面上附著作者“個人體驗和感受”的最佳做法就是對于文本內容的人格化,從而使得文本內容得以成為鮮明的形象,“只有當思想體現(xiàn)在鮮明的形象中時,兒童才能夠理解”。因此,在朗讀指導中要指導學生從鮮明的形象的角度進行朗讀練習。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決定從文本內容人格化的角度入手進行朗讀指導:
從形象出發(fā)與作者同行,人格化的情趣朗讀成為創(chuàng)造旅程
[情境再現(xiàn)]
師:如果將塞特凱達斯瀑布比做一個人,那么,你眼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一句話讓孩子們思緒飛揚)
生:我認為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一個大嗓門的人,像張飛一樣說話高聲粗氣的。
生:我認為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一個肌肉強健的人。
師:他的肌肉在哪兒呢?
生:他從群山之中走來,書中說了“在他的周圍有群山”。
生:他是一個不斷變換形象的人。
師:這么說有意思了,但我沒有聽懂你的意思。
生:我是說當塞特凱達斯瀑布從一百多米的地方瀉落下來的時候,他的水流量在發(fā)生變化,也就是他的衣裳在發(fā)生變化,所以說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人。
生:他是一個身材魁梧的人,需要我們仰起頭才能夠看得見。從“懸崖”可以看得出他很高。
……
師:那么我們就通過朗讀將心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樣子讀出來。
[自我辯課]
學生朗讀很是投入,有一些學生在朗讀的時候還發(fā)出了會心的微笑,看得出來,孩子們真正投入到了大瀑布的情境中,他們從文字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
在接下來描寫塞特凱達斯瀑布快要消亡這一部分的時候,我讓學生接著朗讀,學生的聲音自然低了下來,語氣沉重,等朗讀完畢,學生臉上的神情凝重??吹贸鰜韺W生確實已經(jīng)投入了進去,達到了文本內容、朗讀、學生內在的精神發(fā)展三者之間的和諧律動。毋庸置疑,這次朗讀指導是成功的。
反思這一次朗讀指導的成功,不難看出人格化是感情朗讀指導的最佳路徑:
人格化促使學生建立起鮮明形象
朗讀不是一種單純的聲音發(fā)泄,它是通過聲音來豐富文本形象,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通過 “大瀑布在你的印象中是一個怎么樣的人”這一提問,使得學生很快就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大瀑布的人格化形象,隨后的朗讀是學生對于自己頭腦中的大瀑布進行豐滿,這個過程是學生多元思維的過程,是學生對于文本內容進行人格化豐滿的過程,也是學生豐富情感的過程,從而使得“情感往往是伴隨著具體可感的形象而產(chǎn)生”。
人格化切合兒童的精神生活需要
對于兒童來說,“如果沒有產(chǎn)生美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沒有童話和幻想、游戲和音樂,就不能想象閱讀能夠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孩子來說,學習不是生活的附屬物,它是孩子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充滿幻想的兒童來說,世間萬物都是富有生命的,也就是說孩子們善于人格化世間萬物。這一過程也是他們的思維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時候,更是孩子們思維的游戲過程。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當我們提出了“你認為大瀑布是一個怎么樣的人”的時候,孩子們精神振奮。這樣的振奮來自于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未知游戲的到來。當我們要求孩子們對于所閱讀的內容進行人格化的時候,也是“語言連同最細致的含義進入兒童的意識,它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個領域和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手段”。
人格化適合文本的閱讀理解過程
“文本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文本化的人格存在,另一方面,人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人格化的文本存在。” “文本是人的一種對象化存在。”文本是人對于客觀事物的人格化的創(chuàng)生產(chǎn)物。客觀事物是作為一種形象而進入創(chuàng)作者的視野中的。人格化的朗讀指導中人不是被動的存在,而是“一個不斷建構的存在”,是一個在學生與文本“接觸”的基礎上建構意義的創(chuàng)造過程。這個意義建構的兩個來源就是文本以及學生自己。在這一朗讀過程中,學生和文本主體心靈在某一點上相遇,共同創(chuàng)造著文本的意義,它變成了人的一種內部成長方式,是一個快樂的創(chuàng)造旅程。
實踐證明:人格化文本內容是指導感情朗讀的新視角,是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最佳路徑。
(江蘇省如皋市東陳小學 22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