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9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09)08-0346-04
麥考酚酸酯(霉酚酸酯,mycopherdate mofetil,MMF)是麥考酚酸(霉酚酸,myeophenoHc acid,MPA)的一種酯類衍生物。MMF無生物活性,口服后迅速水解為具活性的MPA。MMF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新型免疫抑制劑,臨床上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器官移植排斥反應。2004年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79%的腎移植、48%的肝移植和75%的心臟移植患者均服用MMF。
MMF在1995年剛上市時,廠家未建議進行治療藥物監(jiān)測。但是,臨床應用研究表明,MPA的藥時曲線下面積(AUC)與臨床療效和毒性有顯著關聯(lián)。即:AUC過低時發(fā)生排斥反應的幾率高,而過高時則會導致毒性反應。有關研究還表明,MPA的藥動學參數(shù)存在非常大的個體差異。綜合考慮到個體差異、毒、副作用和長期聯(lián)合用藥的特點,對MMF進行治療藥物監(jiān)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已成為共識。
本文主要綜述腎臟、肝臟和心臟移植患者服用MMF的治療藥物監(jiān)測,側重介紹治療藥物監(jiān)測指標研究的臨床意義。
1 藥動學
MMF口服吸收后迅速被酯酶代謝水解為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代謝產物MPA。MPA通過抑制次黃嘌呤單核苷酸脫氫酶(IMPDH)抑制鳥嘌呤的合成,選擇性地阻滯T和B淋巴細胞的增殖,進而最終產生免疫抑制作用。MMF口服吸收完全,1~2 h后MPA血漿濃度達到峰值,進食可以使達峰時間(Tmax)推遲1h。由于MPA存在腸肝循環(huán),服藥后6~12 h會出現(xiàn)第2次峰值。MPA在肝臟、胃腸道和腎臟代謝為葡萄糖醛酸化物和?;咸烟侨┧峄?,前者無藥理活性,但血漿濃度是MPA的20~100倍,可分泌入膽汁和尿液,后者具抑制IMPDH活性。MPA的平均血漿蛋白結合率為97.5%,消除半衰期是17h。體外研究表明,游離MPA而非結合型MPA對IMPDH有抑制作用,故認為起藥理活性作用的是游離MPA。MPA的濃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腎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食物、透析和種族等因素。
2 MPA濃度檢測方法
MPA治療藥物監(jiān)測常用的檢測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譜(HPLC)、液一質聯(lián)用(LC/MS)、高效毛細管電泳(HPCE)和酶放大免疫分析(EMIT)等方法。
HPLC、LC/MS、HPCE三法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均高,可以同時測定MPA及其代謝物。這些儀器大多歸屬儀器中心或藥劑科實驗室。EMIT法的優(yōu)點是快速,但特異性較差,代謝物會產生免疫交叉,導致結果偏高。EMIT法儀器常歸屬檢驗科。
5 結語
雖然MMF沒有器官毒性和心血管風險,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MPA的TDM是必要的。由于影響因素多及樣本量不同,單點法和LSS法評估MPA—AUC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PPK計算的是人群的平均參數(shù),但目前有關MMF的PPK研究較少,還無公認的治療范圍。因此,MMF的治療監(jiān)測仍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