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毙抡n堂的改革就是要教師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自己發(fā)現(xiàn)、探索并解決問題。所以,討論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通過恰當確定討論主題,靈活選擇討論方式,精心組織討論過程,及時反饋討論情況等方式,使全體學生全員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
關(guān)鍵詞討論 教學 數(shù)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毙抡n堂的改革就是要教師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自己發(fā)現(xiàn)、探索并解決問題。所以,討論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在此過程中,老師不再是說教者,而是討論式教學中的激勵者和欣賞者。
1 增強目標意識,恰當確定討論主題
課堂討論,是“討論式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討論,必須確定討論的主題,討論的主題當然不能由老師直接給學生,而要引導學生在質(zhì)疑的基礎上篩選。然而,學生因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的不同,其質(zhì)疑水平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教師一方面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逐步指導學生學會質(zhì)疑,提高質(zhì)疑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將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迅速分類整理,及時處理。在一堂課內(nèi),要將緊扣教學重點、難點,緊扣學生生活實際的實質(zhì)性問題確定為中心議題,展開全面討論。如教學三角形面積時,我引導學生從推導面積公式這個重點處提問:“為什么要先旋轉(zhuǎn)后平移?”“能不能只旋轉(zhuǎn)或者只平移?”“有沒有其他方法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學生討論熱烈,效果也很好。
2 增強開放意識,靈活選擇討論方式
當今課堂教學的發(fā)展趨勢是由封閉走向開放。在“討論式教學”課堂上,不但討論的內(nèi)容要開放,而且討論的方式也要開放。教學中,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教學手段、教學情趣、教學情緒的變化,適當變換學生座位,變換編組方陣,變換討論方式。例如,學生座位可變?yōu)閯≡菏?、圓桌式;學生編組可指定搭配,如:同位式、鄰位式、男女對抗式、觀點相容式等,也可自由組合。這樣一來,將進一步增強師與生、生與生、組與組的互聯(lián)互動,實現(xiàn)課堂的開放,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 增強參與意識,精心組織討論過程
以學生為主體,這是教育界已經(jīng)認同的一條基本的教學原則。在“討論式教學”中,要真正貫徹這一原則,應該做到三個“盡可能”:
其一,盡可能讓學生“全員參與”。這就是說,要充分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個體活動的基礎上,要留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和空間,力爭人人參與討論,個個相互交流,切實扭轉(zhuǎn)以往少數(shù)“尖子生”出場,多數(shù)學生做“陪客”的局面。
如在教學“年月日”的知識時,盡一切可能讓學生主動學習,去發(fā)現(xiàn)、探究。我通過向?qū)W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近五年的年歷),讓學生通過查找、填表、討論,自行探究出年月日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這樣既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發(fā)揮,又讓全體學生都得到了參與,共同獲得了新知識。
其二,盡可能讓學生“全面參與”。這就是說,要讓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各個方面。他們跟老師一樣,既當參與者,又當組織者,也當指導者,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主持、指導小組的甚至于全班的討論。
例如:一次我出了一題,按規(guī)律填數(shù): 2、 3、 5、( )、 ( )。經(jīng)過討論,得出了以下幾種不同的答案:
(1)因為前三個數(shù)都是質(zhì)數(shù),所以接下來應該是7、11。
(2)因為2+3=5,3+5=8,5+8=13,所以后兩個數(shù)應填8、13。
(3)2和3差1,3和5差2,接下去右鄰的兩個數(shù)應差3、4,所以右邊的兩個數(shù)應是8、12。
(4)因為前一個數(shù)€?-1得到后一個數(shù),3=2€?-1,5=3€?-1,所以接下來
的兩個數(shù)依次是5€?-1=9,9€?-1=17。
這道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采取不同的思考方法,得出了幾種迥然不同的結(jié)果,但都有理有據(jù)。正是由于學生的全面參與,本題的答案才能如此多彩。
其三,盡可能讓學生“全程參與”。這就是說,要通過適當?shù)慕虒W手段、教學評價,不斷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各種情景,從設問到討論,從板書到小結(jié),使每個學生興趣盎然的投身于活動的全過程。
如有一道題,少先隊第一小隊6人參加植樹,按計劃平均每人要植10棵。實際植樹時有一人沒有來,其他人仍然完成了任務。這樣實際平均每人多植了幾棵?當大部分同學列出算術(shù)“10€?€鰨?-1)-10=2(棵)”后,我指出這是常規(guī)解法,有四步?!斑€有沒有更簡便的解法?”“植樹時有一人沒有來,他們怎樣完成的?”經(jīng)這樣啟發(fā),同學們開展了熱烈的討論,一致認為,余下的10棵5人栽,就是每人多栽的10€鰨?-1)=2(棵)。顯然第二種的思路完全正確而且簡捷,有獨創(chuàng)。
4 增強意識,及時反饋討論情況
課堂討論的場面熱鬧與否,是學生思維活躍的一個重要標志。到底討論的效果如何呢?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質(zhì)疑——討論——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隨時通過信息反饋,掌握課堂教學現(xiàn)狀與教學目標的差距,及時調(diào)整教學思路,保證教學效果。
課堂討論情況的及時反饋,可采取“深入虎穴”和“對簿公堂”等辦法。所謂“深入虎穴”,即教師深入到各個討論小組去“刺探”情況;所謂“對簿公堂”即由各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公開亮相,各抒己見。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采取怎樣的方法,教師都不要急于充當“裁判”公開結(jié)果,而要采取神情暗示、語言激勵、提示誘導、追問探究等方法,引導學生想得更深、議得更好、學得更妙。
例如,教“厘米的認識”時,讓學生用手中的直尺量出一根繩子的長度,但直尺不夠長,怎么辦?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行間巡視,深入到各個討論小組去及時了解情況,在討論時讓各個小組的代表匯報,得出了以下幾種方法:(1) 用直尺量一次,再接著量一次,然后將量得的結(jié)果相加。(2)把繩子對折再量,然后將量得的結(jié)果乘2。(3) 對折再對折量得長度,再將量得的結(jié)果乘4。我在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后又提問:由第二、第三種方法你想到了什么?更激起了學生討論的興趣,學生明白了每份長度乘份數(shù)求出總長的方法。通過討論,不但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體驗到了獲得成功的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