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學生參加課外補習班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其中,初中生因本身課業(yè)不多,課余時間充足,又面臨中招的壓力。所以,參加補習班的現(xiàn)象最為普遍。本調(diào)查從學生參加補習班的動機為出發(fā)點,重點研究初中生在參加補習班時的消極服從心理(主要包括服從和從眾),并依此提出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家長、老師、學生,真正認識到課外補習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 課外補習班 動機調(diào)查 消極服從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1.1目前國外關于課外補習的研究
國外對于學生課外補習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90年代最盛行,而且持續(xù)繁榮到現(xiàn)在。史蒂文森和貝克(Stevenson Becker,1992),對課外補習活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提出了“影子教育”的概念。貝磊(Bray,1999)對“影子教育”的概念做出了進一步闡釋:課外補習只有當主流教育存在時才會存在,它的規(guī)模和形態(tài)因主流教育的變化而變化,幾乎所有社會中,它受到的關注都比主流教育少,它的面貌遠不如主流教育那樣清晰可鑒。
1.2目前國內(nèi)關于學生參加課外補習原因的研究
我國課外補習的出現(xiàn)和興起,其背后有深刻的文化、教育和經(jīng)濟的原因。從文化原因來看,主要是指儒家文化的重教傳統(tǒng),“學而優(yōu)則仕”、“光宗耀祖”、“望子成龍”等傳統(tǒng)觀念。課外補習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的興起,也能充分說明這一點;教育原因主要有:重選拔的考試升學制度、學校教學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對以師資為核心的“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追求等;從經(jīng)濟原因來看,主要是我國家庭經(jīng)濟收入增長帶動下的家庭教育投資增長、教師待遇偏低、教育收益率高等;另外,還包括獨生子女增多,家長的攀比、從眾心理等因素。
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以往在研究學生負擔加重的問題時,把重點放在家長,老師,學校甚至社會上。學生僅僅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研究中,本研究指出學生在作為受害者之余,還應該作為參與者承擔一定的責任。認清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在參加補習班時盡量減少盲目性、服從性和大眾化。減少時間、金錢、精力的浪費,真正的做到勞有所獲。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為了使研究具有普遍性,在河南省一所普通的中學選取201名寒假參加補習班的初中一、二、三年級的被試。被試的分布情況:該校初中一年級七班51人,初中二年級八班49人,初中三年級六班52人,七班49人。
2.2 研究工具
在與該學校有關領導、老師及部分同學進行訪談的基礎上,對學生參加補習班的特點得到了初步的了解,然后結合朱智賢教授指導的青少年理想、動機、興趣研究協(xié)作組有關試題編制了《初中生假期參加補習班動機調(diào)查表》(見附錄)為了得到學生在學習動機上更豐富的信息和觀點, 該問卷由客觀性選擇題和主觀性開放題兩部分組成,共含試題14個,其中選擇題10個, 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每題的若干答案中任選一個作為回答,它既包括目前國內(nèi)初中生參加補習班的現(xiàn)狀,也包括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以及學生參加補習班動機的調(diào)查;開放題4個,要求學生能充分描述自己參加補習班的具體情況和對補習班的看法。
2.3 施測
采用團體測試方法。以班為集體,在補習班開始上課后將調(diào)查表發(fā)給學生,由主試向?qū)W生說明指導語,待學生完全理解要求后開始作答。測試過程中,被試在遇到不理解的項目時,可隨時向主試個別詢問,測查時間約為30分鐘。
2.4 資料處理
對于選擇題部分,以個人在問卷上的分數(shù)為基礎,同時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父母的職業(yè)類型等信息,作為研究分析的參考。對于開放題部分,則主要根據(jù)學生的作答內(nèi)容,提煉出他們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并對每一類思想進行統(tǒng)計并求出百分比。
3 結果與分析
3.1目前初中生參加補習班的動機與存在的問題
由表1顯示所選被試中有69%的被試并不是第一次參加補習班,并且62%的被試認為本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參加了補習班。可見,目前“補習班”現(xiàn)象在初中生中非常流行。
在調(diào)查中有43%的被試認為自己的成績屬于中上水平,卻有70%的被試認為自己需要補習,另外還有15%的被試認為自己非常需要參加補習。而且有75%的被試表示參加補習是自己要求的。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大多數(shù)學生參加補習班并非家長、老師、學校等外在原因,而在于他們對于自身成績的不滿意。
盡管有75%的被試表示自己沒有過“隨大流”的想法;有83%的被試表示假如有這種想法,也只是想想就忘了。但是,卻有82%的被試愿意和同學們一起報班。所以,目前的初中生參加補習班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從眾心理。
3.2學生對所存在問題的認識
值得欣慰的是同學們已經(jīng)對這種現(xiàn)狀有所覺察,57%的被試認識到在從眾的情況下參加補習,效果并不好,它是一種時間、金錢、精力的浪費。另有21%的被試表示不清楚,沒想過這類問題,只有22%認為與平常上課一樣或者效果更好點。
有56%的被試覺得在不是自己愿意的情況下參加補習班是一種浪費,有42%的被試覺得在不是自己愿意的情況下參加補習班并不浪費,其余的2%的被試不發(fā)表意見。有33%的被試沒有發(fā)表意見,29%的被試認為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剩下的被試認為不管在何種情況下參加補習班,只要自己努力都會有進步的。
3.3初中生參加補習的主要科目與時間安排
在第十三題(此題為多選題)中有96%的被試參加過英語補習班,83%的被試參加過數(shù)學補習班,而語文、音樂、美術、舞蹈等只有9%。第十四題顯示出參加補習的學生平時多在周六、周日上午時間為兩個小時,假期按照補習班的時間表上課。
4 討論
4.1成績與參加補習班的關系
在調(diào)查中我們可以得知大多數(shù)學生參加補習班并非家長、老師、學校等外在原因,而在于他們對于自身成績的不滿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我們可以用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對此作出解釋。阿氏認為廣義的成就動機包含兩個部分,即追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而且這兩者在強度上還可能是不一樣的。一個人不可能不考慮失敗的后果去追求成功。因而一個人趨近目標的行為最終要受到這兩種動機的綜合作用的決定。如果一個人追求成功的動機高于避免失敗的動機,那么這個人便將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標。如果一個人避免失敗的動機強于追求成功的動機,那么這個人就有可能選擇減少失敗機會的目標。
初中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因而他們所追求的成功應當是在學業(yè)上超過他人,而他們所懼怕的失敗也就是被人在學業(yè)上超過自己。參加補習班,一方面是因為自身追求成功的動機,想要更上一層樓的超越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避免失敗的動機,防止別人超過自己。所以,初中生參加補習班的行為是兩種動機綜合作用的結果。從而也就解釋了眾多成績較好的學生為何會不滿意自身成績,在課余時間也不放松。
4.2初中生參加補習班現(xiàn)象中的弊端
目前的初中生參加補習班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從眾心理。那么,初中生在參加補習班的行為中,為什么會存在從眾行為?對這一行為我們又該作何解釋呢?相信大家都還記得所羅門·阿希曾做過的從眾研究。在阿希的實驗里 ,情境很微妙。在這些情境中對從眾沒有明確的獎勵;對不從眾也沒有明確的懲罰。那么為什么阿希的被試者還要從眾呢?看來似乎有兩個可能:(1)可能在大多數(shù)人持一致的判斷面前,人就不容易相信自己的意見,易出錯誤。(2)可能他們是“表面上迎合別人”,內(nèi)心卻深信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以便使自己能受多數(shù)人歡迎,或者是避免因持異議而被人討厭。大多數(shù)人相信他們最初是被力求正確的欲望所驅(qū)動的而另一些是為了迎合別人以獲得好感。
讓我們慎重的觀察一下目前存在的學生“惡補”現(xiàn)象。學生是這種“惡補”現(xiàn)象的受害者,他們對參加補習班采取了消極服從的策略。在大多數(shù)人都對“惡補”做出肯定判斷的時候,為了與大家保持一致,為了避免因持異議而被人討厭。當家長、學校、社會對他們提出補習要求時,他們也只能無奈的接受,甚至無奈的提出參加補習的要求,盡管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其實是不贊同的。阿希的理論說明了在沒有明顯的獎勵和明顯的懲罰情況下,學生們做出了與大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的判斷,從而避免自己成為異端,解釋了為什么在初中生參加補習班的行為中會存在從眾心理,也闡述了目前學生“惡補”現(xiàn)象愈演愈烈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彭湃.“影子教育”:國外關于課外補習的研究與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8.61~65.
[2] 許政法.國內(nèi)課外補習研究回顧與展望.教學研究,2009.32(1):56~59.
[3] 王本發(fā).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期望*價值模式論述評.山東師大學報,2000:69~71.
[4] 陳鳳梅.從眾現(xiàn)象的分析和應用.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25(3):77~79.
[5] 馬克·貝磊.教育補習與私人教育成本[M].楊慧娟,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 馬克·貝磊.補習性私人家教:規(guī)模多大,意義如何?[J].《比較教育研究》編輯部譯.比較教育研究,2000 (1): 61~62.
[7] 馬克·貝磊.“課外輔導熱”席卷全球——一位外籍學者眼中的全球教育現(xiàn)狀[N].楊桂青,譯.人民日報, 2005-12-08 (13).
[8] 王有升.補習教育:一類不可忽視的教育現(xiàn)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18~24.
[9] 李翔.從眾行為的心理分析及應用.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2.1:13.
[10] 曾柏樹,甘超.高教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從眾心理成因分析.法制與社會,2007.7:375
[11] 鄧丹萍.解讀群體心理 關注群體生存.社會心理科學,2006.1:31
[12] 時蓉華.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3~78.
[13] Lonner,WJ. The search for psychological universals[A] .In H.C. Triandis W. W. Lambert (Eds.), Handbookof cross - cultural psychology,Vol.1: Perspectives[C] . Boston: Allyn and Bacon,1980:14~32.
[14]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M] .5th ed.Palatino: York Graphics Services,1nc.1996:19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