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2000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將“因材施教”原則踐行于自己的教育活動之中。本文通過對孔子“因材施教”主張的探析,對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孔子 因材施教 班主任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
1 “因材施教”提倡以人為本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教育者根據(jù)不同教育對象的能力、性格、志趣,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每個受教育者都能“人盡其才”,它告訴我們要遵循的一種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
2 孔子對“因材施教”的踐行
2.1了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孔子認為,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學生,因為這是教育的前提。無論是孔子對弟子道德面貌的描述,還是對學生能力的描述都體現(xiàn)了孔子對學生的深度了解。
如對弟子道德面貌的論述,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睂W生能力的描述,如“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钡?。
2.2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補偏救弊
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孔子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因材施教。《論語》載有孔子對弟子問行、問孝、問仁、問政的幾個片段,他的回答往往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難易、繁簡各不相同,達到了補偏救弊的目的。如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孔子巧妙的回答,既滿足了每個學生的疑問,又根據(jù)弟子的長處和短處,對其進行教化。真正做到了如《學記》所言:“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p>
正是孔子這種以生為本,因人而異的“因材施教”原則使其培育了不同特長的人才。如:在德行方面見長的顏回、閔子騫,語言見長的子貢、宰我,政事見長的子路、冉有,文學見長的子游、子夏等。
3 因材施教原則對當今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幾點啟示
3.1善于利用觀察法、談話法了解學生,做到聽其言,觀其行
要做到因材施教,仔細去觀察和傾聽是一個優(yōu)秀班主任所不可缺少的教學素養(yǎng)??鬃訉嵤┮虿氖┙套钌瞄L用的方法就包括觀察法和談話法。因此,班主任要學會應用這兩個方法:一是平時多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和外在表現(xiàn)。做到從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教育,達到“防微杜漸”、“長善補失”的效果;二是管理班級的過程中,多用耳去聽。不僅要從家長嘴中去了解學生,而且還要多聽同學的評價,把握學生的綜合信息。在聽的同時還要結合自己平時的觀察記錄,把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對比分析,抓住問題的本質。誠如孔子對顏回的態(tài)度:“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正是孔子把觀察和傾聽結合起來,抓住本質,得出弟子顏回是“大智若愚”的結論。
3.2工作中善于思考,善于總結
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痹⒁饩褪且覀兦谟谒伎忌朴谒伎?。這是班主任在因材施教過程中所必須學會的一個技巧。只有經過思考的東西才更趨于理性。
3.3不斷補充心理學知識,防患于未然
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每個人面對的事物也不斷增加,無形中增大了內心所承受的壓力。因此,具備運用心理學知識成為新時期實施“因材施教”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實踐證明,那些掌握了系統(tǒng)心理學知識的班主任能更迅速地捕捉到學生心靈的變化,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
3.4減輕班主任的教學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做管理工作
鑒于當今班主任工作量過大,用于管理的時間有限,要想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就要想辦法讓更多的班主任有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學生的管理工作中。比如在學校師資允許的條件下,實行專職班主任制度,以及班主任專業(yè)化管理等。教育部門也可以出臺一些相關法律文件,適當放寬班主任的上課時數(shù),讓他們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參與管理工作。
因材施教,對于一個班主任來說是一件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我們不僅要從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則中汲取精華,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根據(jù)時代的要求去培養(yǎng)學生,為祖國建設服務,這才是實施因材施教的最終追求。
參考文獻
[1] 古敏.中國古典文學薈萃(論語·雍也)[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46~50.
[2] 古敏.中國古典文學薈萃(論語·先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01~104.
[3] 古敏.中國古典文學薈萃(論語·公冶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38.
[4] 古敏.中國古典文學薈萃(論語·顏淵)[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