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掀起了一系列的大規(guī)模運動,黑人反對歧視的民權運動要求政治和經濟平等;學生激進運動;婦女解放運動,目的是解除性別歧視和任何形式的男權主導地位。其中婦女運動對男權社會具有更大的顛覆性,尤其是在文學領域,女性文學批評和女性文學一是要求對男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重新評價,二是重新挖掘那些受到冷落的,遭到遺忘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樹立自己真正的女性形象,揭露男作家作品中對婦女的偏見和歧視。重新解讀《街頭女郎梅季》和《覺醒》,使得男女作家作品中相同的結局,為什么卻有著截然相反的形象,目的是尋找女性文學,從而建立女性自己的文學,使得女性文學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可能,讓讀者重新審視文學,歷史,真正地享受文學,享受美學,重新認識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一、男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漆黑夜晚里的她悲憤,絕望地投河自盡
19世紀末的的美國文學寫作是男人的職業(yè),就像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男權社會的主體是男人,女人是客體,男人主宰世界,女人只能是處于附屬地位,于是女人的形象在男作家的作品里就像毛信德先生書里所講的同屬于恩格斯指出的“一個老而又老的故事”(毛信德,2004:134):即從不諳世事的天真少女,到墮落者,蕩婦,妓女。受時代的局限,作者沒有揭露當時的社會根源,只是一味的“同情”這些弱者:女性。
19世紀末的美國正是大肆向西部擴張時期,男作家們都在頌揚這種美國的發(fā)展,謳歌美國的繁榮。然而這種繁榮發(fā)生在弱肉強食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環(huán)境決定論揭示了美國下層貧民生活的殘酷性。 所以“波伏娃…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揭示了女人是在男權社會中,習俗敗壞、道德觀扭曲、文化沉淀所生成的產物”(李亞凡,2005:256)。19世紀末的美國自然主義作家斯蒂芬·克萊恩(Stephen Crane)的重要自然主義作品《街頭女郎梅季》(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1893年)正是對美國這一時期的寫照。女主人公梅季生活在一紐約貧民窟,其父母酗酒,打罵孩子,梅季看著父母兇巴巴的樣子,每每都會嚇到一邊躲起來。其哥,吉姆從很小打架斗毆,被稱為“野狗”。更不幸的是,父親過早死亡,弟弟也在小小的年紀可憐地離開了這個沒有愛的世界。梅季就是在這樣的貧困環(huán)境,貧困家庭中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進了一家襯衫廠做工,夢想靠著自己的辛勤勞動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惡劣的生活狀況。但生活的殘酷遠遠不象她想像的那么美好,簡單,等待著她的是陷阱和泥潭及不幸的命運。杰姆的朋友彼德是個游手好閑的流氓無賴,他是一家酒店的伙計,他被梅季的美貌所吸引,從而誘騙梅季接觸紐約的夜生活??吹饺绱松萑A的生活,珠光寶氣的富人們,梅季想到了自己那令人窒息的工廠環(huán)境,羨慕這些富人之余,她幻想著依靠彼德也能過上所謂的“好日子”,由于和彼德頻頻出入酒吧,梅季丟了工作,而此時的彼德也已厭煩了梅季,像抹布一樣把她拋棄了,“見鬼去吧,砰的一聲,彼德猛烈地關上了門” (English Classics 1000, Chapter 16),回到家的梅季受到了母親的謾罵,哥哥的白眼,鄰居們的竊竊私語,她被迫走上街頭,當了一名街妓,漆黑的夜里,她走投無路,投河自盡。她所寄希望的彼德,“在誘奸她之后,沒能救她出水深火熱的處境”(常耀信,1997:201)。
二、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陽光明媚下的她充滿希望地擁抱大海
美國南方女小說家凱特·肖邦(Kate Chopin)于1899年出版了其代表作《覺醒》(The Awakening),小說描寫了女主人公愛德娜·蓬特利爾夫人,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愛德娜衣食無憂,。故事始于一個夏天,在格蘭德島的度假,在這期間,愛德娜發(fā)生了一系列令人吃驚的變化,她意識到了自己沒有愛情的婚姻,愛上了當?shù)氐囊荒贻p人羅伯特,并與浪蕩公子阿爾賓發(fā)生了性;她學游泳,學畫畫,去一些古怪的地方,不再繼續(xù)拜訪或回訪,不再考慮孩子的棉衣穿戴,甚至將孩子送到祖母家,最后搬出了丈夫為她提供的大房子,搬到了一間“鴿子窩”似的小房子,以賣畫為生。當羅伯特離她而去時,她日夜思念著羅伯特,想著與他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當羅伯特再次出現(xiàn)在她面前時,兩人互訴愛意,然而,愛德娜是有身份的人:蓬特利爾夫人,羅伯特退縮了,面對自己的名聲,面對愛德娜,他不敢大聲宣稱自己的愛情,不敢向社會挑戰(zhàn),不敢承擔責任,于是他再次從愛德娜身邊逃離。意識到了自己沒有愛情的婚姻,覺醒了羅伯特也不是自己所期盼的男人,她不愿再回到那窒息的大房子,拒絕與丈夫繼續(xù)生活,她義無反顧地回到格蘭德島,陽光照耀下的大海,泛起了漣漪,她滿懷希望地裸體投入了大海的懷抱。
三、相同的結局,不同的形象:從對婦女的偏見、歧視到新女性形象的建立
波伏娃認為“婦女要想活得和男人一樣的地位,就要對一切傳統(tǒng)的價值觀進行重估,從而確立一種新的社會理念,徹底改變婦女的生存狀況,是婦女在政治、經濟、社會、家庭、婚姻、愛情、事業(yè)等諸多方面都能有與男人一樣平等的權利和地位”(李亞凡,2005:256)。
1.男作家作品充滿著對婦女的偏見和歧視:女性是被動的、被迫的、假的弱者形象
男作家筆下的女性如梅季投河自盡,表面上是作者對弱者--女性的同情,而實際上是對女性形象的歪曲,丑化,這是男作家筆下所塑造的假的女性形象:天真的姑娘,受到誘騙,自然是走投無路的結局,一方面悲劇體現(xiàn)在天真的少女經不住誘惑,充滿了向往和虛榮心。梅季的生活中不曾有愛,長大后辛苦掙錢,當然這談不上什么經濟獨立,也只是想改善家里的貧困生活而已,當彼德每次穿著不同的衣服出現(xiàn)在他們家,讓梅季懂得了家里的窮酸,“她極其地不喜歡自己的衣服,并開始以極大的興趣注意穿著考究的那些女人們”(English Classics 1000, Chapter 8),這種受環(huán)境影響產生的虛榮心不是在提高自己的自尊,而是做出來給別人看的,永遠是在看別人的臉色,為的是不讓別人瞧不起自己。而另一方面女性的依賴性,像這種少女生活的空虛與短淺,生活的窘迫,讓梅季夢想有個依靠者來改善自己的命運:那個人就是的彼德,在梅季眼里“他是個騎士” (English Classics 1000, Chapter 6),彼德帶她光顧行行色色的夜總會,其實對彼德來說梅季只是一個陪襯,彼德在利用梅季的美貌來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達到心里的滿足?!斑@位可憐的姑娘哪里知道等待她的是陷阱、是痛苦、是死亡的絕境”(毛信德,2004:135),而梅季卻更加依賴彼德,羨慕他。當彼德最后拋棄她時,她竟然還去找彼德,她覺得她離不開彼德了,女性這種他者身份,依附男性的地位顯然是男權社會的犧牲品,沒有男性的這個主體,女性就不能生存下去了,否則男性的環(huán)境決定論也就失去了其意義,也只有女性作為犧牲品,男性才可以穩(wěn)固其社會地位,這不就是女性的弱者身份是被男權社會所造就的嗎!男作家筆下的假的婦女形象就這樣是后天被生成了。最后女性被迫的選擇只能是投河自盡,女性別無選擇,被迫投河是女性命中注定了的,在男作家作品中這是對她最好的結局。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克萊恩 “尚不能回答梅季悲劇產生的根源和整個民眾貧困的根源,他只以一種純客觀的手法去描寫在紐約社會底層的困難中掙扎的人們以及他們在極端苦悶、無聊中的酗酒、打罵和斗毆現(xiàn)象” (毛信德,2004:135)。投河自盡是墮落女人的最好歸宿之地,她沒有希望,沒有獨立的人格,不曾覺醒,她所幻想的是有個依靠者:男性,正是他最后把她推入大河的罪魁禍首,她到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男人也處于這種地位,他們的命運也該是如此。因此是男權社會造就了她的悲劇,男作家的作品是為了這個男權社會服務的,作品中的粗俗語言,骯臟的生活環(huán)境,下層貧民的酗酒斗毆,作品充斥著不堪入目的內容,讓讀者感受不到文學的享受,美的享受,女性的這種殘酷的生存狀態(tài)使她被動的,被迫的選擇投河,女人成了男人的玩物,丟失了自己獨立的人格,只能在絕望中投河自盡,因此就像楊仁敬先生在書里所說的美國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穆勒指出“美國的社會體制是婦女喪失獨立人格的主要根源”。( 楊仁敬,2003:738)
2.女作家作品是真實的婦女形象的再現(xiàn):女性是主動的,積極的新女性形象
“《覺醒》……表現(xiàn)了婦女性意識的覺醒和自我意識,以及獨立人格的追求?!鼧酥局鴭D女文學的一個新的時代”(羅婷,2004:63)肖邦的女主人公愛德娜的覺醒就是反傳統(tǒng)的新女性形象。小說中的女性沒有虛榮心,一切是為了自己活著。愛德娜從來不羨慕別人,從不去看別人的眼色行事,當別人都在羨慕小說中被稱為“圣母”的阿達拉的時候,這是一個心里想著孩子,手里不停地操持家務,嘴里不停地重復著其丈夫的話,愛德娜對阿達拉有的只是厭煩,可憐,這樣的女性不是她所追求的,為了家庭,孩子,丈夫,埋沒了自我,犧牲了自我,阿達拉的一句常掛在嘴邊的話“想想孩子”(Chopin,1981:146),倒使愛德娜覺醒了自己作為人,作為獨立的人格的人,她要從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中解放自己,她寧可為了孩子獻出生命,金錢,而不能埋沒她自己,波伏娃的“女人不是生孩子的機器,女人不能天天圍著鍋臺轉,女人和男人一樣,要有自由的心靈,要走自己的路”(李亞凡,2005:95 ),她要活得充實,有自己的地位,身份,像一個人那樣活著,但是,這一形象不是男權社會所期待的,所以,愛德娜從一開始就具有了反叛意識和精神。不是為了別人充滿虛榮心地活著,而是為了自己有尊嚴地活著。其次小說展示了愛德娜是有著獨立人格的女性:19世紀末的美國男權社會要求婦女屈從,服從于男人的安排,聽任于男人的擺布,服務于男人為己任。雖然愛德娜的丈夫為其提供了一切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全身心地愛著她,把她看成是一件財產,但是愛德娜卻感受到了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像在牢籠里一樣,沒有幸??裳?。“總之,蓬特利爾夫人開始意識到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作為一個人的地位”(Chopin,1981:17),她要重出牢籠,靠自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索性搬出家門,在屬于自己的小房間里,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她靠賣畫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再根據(jù)丈夫的要求去參加一切社交活動,而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fā),去短途旅行,學畫畫,游泳,不再與丈夫過夫妻生活,而是遠離丈夫,尋找自己的心上人,通過與羅伯特的交往,讓她意識到了自己沒有愛情的婚姻,復蘇了她對生活的興趣,激活了生活中的欲望,與阿爾賓的性愛,讓她覺醒了自己是個有血有肉有情愛的女人,給她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啟示,她遵循著自己的意志,維護者自己的獨立性,她用自己的行動證實了她是個獨立的女性,不是男人的附屬品。
覺醒的時刻是她重獲新生的時刻,她充滿希望地投入大海的懷抱?!八非蟮淖杂芍挥袕氐讛[脫男權社會,投入無拘無束的大自然才能真正實現(xiàn)”(朱剛,2002:438), 19世紀末的男權社會要求婦女在道德上比男人高尚,男人可以尋花問柳,婦女不可以紅杏出墻,女人是貞潔的象征,然而當愛德娜意識到了自己做人的自由被剝奪,女人的性意識被淹沒,她覺醒了,奮起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抗,不再遵循社會對婦女所強加的不合理規(guī)定:為人妻,為人母的唯一選擇,不再充當只是妻子,母親的角色,她要捍衛(wèi)自己作為人擁有的獨立和自由的尊嚴,作為女性擁有性平等的權利,愛的權利,擁有愛情的婚姻,勇敢地與羅伯特在一起,與阿爾濱發(fā)生性愛,人對愛的需求,對愛的渴望,是貫穿一生的,但當她最后明白了羅伯特不是她所期待的真正男人,與她丈夫一樣只想把女性當作財產一樣看待,當她覺醒了羅伯特唯唯諾諾,不敢正視自己的愛情時,她毅然決然的放棄了一切,沒有再去追求羅伯特,去求他,她丈夫,阿爾濱,不把自己依附于任何男人,正像楊仁敬先生在書里提到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指出“女人不能成為男人的玩物,女人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楊仁敬,2003:738)。有些東西,一旦被喚醒,就不可能回歸到沉睡的狀態(tài),愛德娜覺醒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可以留戀的,她赤身投入了大海的懷抱,這是她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決定,在命運面前,她用行動證實了女性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陽光明媚下的大海,愛德娜自由自在的暢游,像在暢飲長生不老之水,大海敞開了充滿仁愛的胸膛,用濃濃的愛意撫摸著愛德娜,以安慰其受傷的心靈,讓讀者感受到了文學的最高境界:美感,那就是超越自己,超越人生,超越生命,達到生命的永恒。讀者在傾聽愛德娜擁抱大海時的人生感悟:“大海在邀請她”,發(fā)出令人感到快感的呼喚撫慰著她的心靈,她游了出去,“她感到自己是個新生人” (Chopin,1981:152),大??犊刈屗硎苤杂?,自由給了她無限的愛,愛是生命之源,有了愛,人類才可以永恒。
女作家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顛覆了男作家對女性形象的偏見和歧視,正如弗萊爾所說“愛德娜選擇死亡,她的自盡是她覺醒的一部分,是自由意志的最終行為”(Fryer,1976:243).肖邦及其作品是女性文學的寶貴財富,使得性文學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女性形象得以建立。重讀經典,倡導女性作為人的權利,和作為女人的的性權利平等,讓讀者重新審視文學,歷史,真正地享受文學,享受美學,重新認識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該論文系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資助項目中的系列論文(項目編號:TJYW08-2-070)項目題目:“跨時代的女性:從邊緣走向中心是社會的進步與升華”]
參考文獻:
[1]李亞凡.波伏娃[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
[2]羅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2.
[3]毛信德.美國小說發(fā)展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1.
[4]楊仁敬.20世紀美國文學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10.
[5]朱剛.新編美國文學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0.
[6]常耀信.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6.
[7]Chopin, Kate.The Awakening and Selected Short Stories[M].New York:Banton Books, 1981.
[8] Fryer, Judith.The Faces of Eve: Women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Novel[M].New York: Oxford UP,1976.
作者簡介:
張麗,女,天津人,南開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副高職稱,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工作單位:天津理工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