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九世紀后期到二十世紀初,工業(yè)文明和機械文明促進了西方都市化、自由化、商品化的進程,殖民主義和資本壟斷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因而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成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最為迅速的國家。這種發(fā)展促使英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人們?nèi)粘I钪兄饾u淡化,這是一種價值觀的變更。直到維多利業(yè)時代晚期,這種狀況才有所改善。當時,維多利業(yè)精神發(fā)生了“裂變”,自我信賴走向自我否定,走向?qū)ΜF(xiàn)實社會的懷疑。從一個角度說,人們對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事物就會大大降低其價值和對其珍惜程度,對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則總是抱著熱烈的期盼。新鮮感總是刺激人們一步一步趨向還未實現(xiàn)的理想。只要不被得到,一樣事物就充滿生機、無限完美,一旦成為掌之物,則魅力大失。美妙的只在幻想,身邊的則永遠是平凡的。
哈代的短篇小說中女性依然是主打角色,有所不同的是她們的內(nèi)心被挖掘得更深入,她們的命運更富于戲劇化。他最于透視女性的內(nèi)心,這些女性無一例外地都對愛有著強烈的渴望,這是一種本能的執(zhí)著。她們正是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得以存在。愛是女主人公的精神支柱,把尋求愛情視為生命訴求的唯一,是哈代短篇小說女性的一大特色。因此,她們把愛情看作一種尋求人生保障的根本力量和必由之路。正如哈代作品里所講“女人比較懦弱而富于情欲”。在《一個富于想象的女人》中,女詩人埃拉是丈夫的妻子,三個孩子的母親,生活安逸舒適,衣事無憂,常??梢缘教幝糜斡^光,家有保姆,她本人不用承擔任何家務(wù)勞作,并且還可以自由地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她的丈夫威廉對妻子疼愛有加,大力支持埃拉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幫忙出版詩集,努力實現(xiàn)妻子的夢想。一般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已經(jīng)無可挑剔,是許多女人夢寐以求的。然而埃拉整天在這樣甜蜜的氛圍生活,似乎產(chǎn)生了一種幸福疲勞,對平淡的厭倦,對安逸的麻木,她的生活需要一些帶刺激性的東西來改變。她在尋求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的突破,發(fā)泄一切郁悶。所以,在海濱度假期間,當偶像羅伯特·特雷威的名字出現(xiàn)在她眼前時,她內(nèi)心深處一種近乎枯萎的東西涌動了,這是一種不期而遇的感覺。埃拉對現(xiàn)實生活不滿,便在精神世界,塑造了一個理想的自我。而著名詩人特雷威是她的靈魂重塑者。埃拉墜入愛河,愛得瘋狂癡迷。由此可見,特雷威的出現(xiàn)使埃拉過去所擁有的一切變得一文不值,甚至連生命都變得不重要了??梢姡跋胂蟆钡牧α渴蔷薮蟮?,它對人的左右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估算,正是這種因未能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吸引力,對人生產(chǎn)生了強迫式的牽制?!耙粋€富于想象的女人”最終成了拋夫棄子、輕忽生命的女人。
埃拉在婚后平凡的生活中失卻了愛情,便使感到整個生活都失卻了意義。正是因為情欲的強烈,她無法忍受生活的瑣屑與平庸,任何情感都取代不了她心中激蕩的情欲,就連她應(yīng)該給護孩子的母愛都感化不了她自己。當她得知自己住進了詩人特雷威的房間的那一剎那,她像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一樣,認為自己的新生來臨了。她讀特雷威的詩,就像在與他對話一樣,在個人的心靈世界自我陶醉。而埃拉的丈夫無法滿足埃拉對新鮮、刺激和生活情趣的渴求。她得不到的時間越久,她的情欲渴望爆發(fā)的程度就越強烈,當她遇到特雷威時,她的情欲之火便愈來愈烈終于燒盡了她所有的精力。盡管埃拉菲最終都沒有實現(xiàn)對愛的設(shè)想,但她內(nèi)心對愛的渴求始終沒有泯滅。而詩人特雷威也一直渴望著一個他苦苦追尋的女人,也許從一開始他就知道這個追求是虛幻的,可他依然執(zhí)著地在非理性的世界里前行。其實,這樣一種生存境界不同于現(xiàn)實的另一番天地,如同夢醒一般,他也該離去了。特雷威追逐一個女人正如埃拉追逐特雷威。特雷威的隱身使埃拉對他的愛與日俱增。而特雷威的消失意味著埃拉生命的太陽落山了。尼采認為,世界的美并不是源于世界本身,而是源于人的“內(nèi)在的幻覺世界”??傊?,日神精神是另一種非理性的原始沖動,是趨向幻覺的迫力。從埃拉知道她正住著的房間曾經(jīng)住的是她所崇拜的詩人羅伯特·特雷威時,她的幻想就開始了。埃拉在自己的世界里織就了一張愛情之網(wǎng),網(wǎng)絡(luò)了所有與特雷威有關(guān)的思緒。最后,詩人特雷威出了一部詩集,受到《評論雜志》的猛烈攻擊,也許因為感到不被世人所理解,特雷威選擇了自殺。埃拉便一直幻想并不停地自責,假如她向特雷威表明身份,他一定不會那么旱地結(jié)束生命。埃拉就是為了這段自始至終只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世界的愛情,為了虛設(shè)的內(nèi)疚和自我責備消耗了她年輕的生命。特雷威也是一個極富幻想的人,在他死前的一封信,寫到:“也許假如我有一個母親,或一個姐妹,或一個另一類別的對我溫柔體貼的女性朋友,我會想到繼續(xù)生活下去。正如你所知道的,我早就夢想著有這樣一個無法得到的人,而她這個難以發(fā)現(xiàn)、捉摸不透的女人使我產(chǎn)生靈感寫出了最后一本詩集。只有那個想象的女人,雖然在某些地方已說過,實際上是并不存在的,直到最后她也沒有露面,沒有遇見,沒有贏得?!笨梢哉f,特雷威的一生都是靠這個幻想的女性形象支持著。哈代正是用這種夸張而又純凈的手法將人的的精神世界分析得那樣鮮明深刻。
生活中的偶然與巧合往往給個體帶來幸?;蚩嚯y ,甚至改變個體一生的命運。偶然對于某些人來講是機遇,對于某些人來講則是地獄。按照哈代的哲學“偶然性包含著必然性。”《一個富于想象的女人》中的埃拉如果不是在一次去海濱度假時偶然住在自己崇拜已久的詩人特雷威的房間里,后而一切的故事都不會上演。實際上,生活從來就是多變的,不確定性的。那種一眼望到底的生活只是人幻想的一種假象。哈代被公認為 “一位對人生持公正態(tài)度的嚴肅作家?!彼詫⑴既粩[在那樣突出的位置上,就是為了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與復雜,鼓勵人們?nèi)ザ鴮φ鎸嵉纳?,更大限度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擁有更幸福的生活。因此,偶然不會阻止人們追求的步伐,追求者要借鑒偶然,最終超越偶然。只要執(zhí)著地追求,生活就可以別有洞天。
結(jié)語:哈代的這篇小說表達了對美好自然文化和完美人性的懷念。人的一生都是在不同的需求的刺激下漸漸前行;幻想和迷狂使人充滿原始的活力;在偶然與幻想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自身無限的潛能。他通過敏銳的觀察,揭示了維多利業(yè)時代心靈和社會命運的深層內(nèi)幕,彰顯了作者對社會荒謬、人類困境的極度困惑和思考,外化了作者對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的藝術(shù)領(lǐng)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很有現(xiàn)代意味。
參考文獻:
[1]哈代.哈代短篇小說集[M].伍鑫南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2]哈代.哈代精選集「M].朱迥強編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
[3]侯維瑞.現(xiàn)代英國小說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劉文榮. 19世紀英國小說史[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陳熹宇編選.哈代創(chuàng)作論集.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托馬斯·哈代.哈代愛情小說「M].劉榮躍,蔣堅松譯.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李 靜(1975—),男,河北科技大學唐山分院,講師, 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