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中,20世紀一個最不可忽視的景觀就是婦女的崛起。她們行動起來,呼喚婦女的覺醒,并呼喚整個世界認識婦女。伍爾夫和波伏娃作為女性主義的先驅(qū)者以宏大的歷史目光與開闊的思想視野對女性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方法上都對后來全世界女性文學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產(chǎn)生了重大而意義深遠的影響。女性主義文學理論作為一種自我宣傳,致力于改變擺布婦女的既成社會準則,可以說,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包括了文學與社會、與文化之間的復雜化關系。著名文學理論家韋恩#8226;C#8226;布思也曾說:“女權主義批評生氣勃勃、十分活躍?!畽嘀髁x批評開闊了我的視野,使我在經(jīng)典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我過去從未覺察到的一些成分,使我有了與過去大不相同的看法?!?974年,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奧尼波提出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概念,這是女權主義和生態(tài)主義相結合的產(chǎn)物,也預示著女性主義的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艾米莉#8226;狄金森作為美國19世紀的女詩人,其詩歌中就已經(jīng)蘊涵了豐富的女性主義意識和思想。因而,嘗試從這一視角對狄金森進行詮釋,探討其詩歌中所映射的女性主義思想便更具現(xiàn)實意義。
艾米莉#8226;狄金森 (1830—1886年)生前大部分的人生時光是在家中度過的,她沒有加入教會,自己與食米鳥一起在家園中的草林間唱圣歌過禮拜且終身未嫁,在自家的花園和自創(chuàng)的詩歌園地里過足培育花草和演繹情感之癮;在各項家務勞作間隙中寫下近二千首詩歌,雖放棄發(fā)表,卻精心地把詩篇分類用紙謄抄、用針線縫訂成花束一般的卷冊。由于在詩人辭世時,家人沒遵從其遺囑將詩集焚掉,而將它留下才使其詩作廣為流傳,永葆獨創(chuàng)性和生命力。狄金森的生活方式很能體現(xiàn)她的女性自主和自立意識。她 1859年流露出隱居的想法后,漸漸足不出戶、閉門謝客,除了人,只與書籍為伴。在 19世紀中期的新英格蘭,她選擇這么終身待守閨中、以詩為伴的人生道路要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但她卻能勇敢地面對。在一些文學評論家看來,狄金森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以書為友、遠離塵世的生活道路是她一個自主的、明智的選擇,目的就是為了擺脫當時女詩人所面臨的雙重束縛。她選擇自立、隱居的生活,既成就了她的詩歌,也體現(xiàn)了她反叛世俗的自立的女性主義精神。然而在生活中,她只能孤芳自賞,借詩歌來表達情感、精神和追求。正因為如此,她專注于詩歌,專心于藝術的追求,她贏得了后人對她詩歌的高度評價,贏得了著名女性詩人的地位。
身為 19世紀美國的一名女性,狄金森的隱退叛離了天父上帝、世俗丈夫、詩歌領域中的男性傳統(tǒng)主流批評勢力的主宰和壓制,因而從性別文化的角度考察,狄金森的人生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男性羅各斯中心進行了消解。但這并不意味著詩人要另立中心來顯示反男性傾向,或宣揚女性權力,或?qū)ε允芪拿\發(fā)出哀嘆,而是在解構傳統(tǒng)的同時,對既已成形的歷史積習持冷靜的態(tài)度,并用諷刺和超脫的姿態(tài)加以批判性地寬容。這正是由日漸成熟的女性主義批評發(fā)展而來的性別詩學的態(tài)度。性別詩學認為“人們的主體性是由特定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符碼厘定的,在共同的人性之上還存在每個人的男女性別性與性格愛好個性等,兩性既相似又相異,主體性具有性別特征?!?由此,對于長期處于主流社會邊緣的女作家來說,要突破傳統(tǒng)世俗壓力,唯一的健康之路應為展現(xiàn)“雙性和諧”的寫作姿態(tài),即“提倡婦女通過‘書寫 ’來解放思想,通過包容異性特質(zhì)來激活、豐富與提升性別寫作,通過‘創(chuàng)造力’來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身的‘完型’”。因而,在性別詩學視野中,狄金森其人其詩在解構傳統(tǒng)過程中對男性中心的消解是為了凸顯長期被抑制的女性的社會存在,增添、組建體現(xiàn)女性性別特征的話語體系,并在創(chuàng)作中吸納文化傳統(tǒng)賦予男性的威嚴、理性、力量等,于隱退人生中實現(xiàn)其女性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理想和追求。
狄金森在生活方式上特立獨行,也注重女性內(nèi)在的修養(yǎng),即性思想的培養(yǎng),而不是當時所盛行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男性主義傳統(tǒng)。狄金森是一個孝順的女兒,她一直照顧著精神有點問題的母親,可在她的內(nèi)心對自己的母親,也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所有母親有她自己的判斷標準,她認為女性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有屬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完全依附于男人。她自己就一直在努力從思想上充實完善自己。從她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可見她作為女性詩人的哲學觀。她對自然的認識 (自然觀)就與 19世紀一般男性浪漫派詩人的看法渾然不同。對她來說,自然既不是循循善誘的教誨者,也不是供人探求神性真理的源泉。她是對自然的本身感興趣,對她耳目所及的四周都能仔細觀察并深刻認識。所以她總希望能精確描繪出自然的現(xiàn)象以及她對自然的感知和了解。同時她深信,人雖然可以借詩的創(chuàng)作模仿自然,但卻無法實際擁有自然。她認為自然并無永恒的實質(zhì),而它本質(zhì)僅為一種改變的過程。她這種看法,與現(xiàn)代的自然觀頗為接近。她是以哲學家的眼光來審視自然。愛默生及華茲華斯等詩人認為,如人能做到“天人合一”,就能探知自然的內(nèi)涵,領悟自然的真意。而狄金森則認為自然的真意,或存在于客觀的事實之中,或存在于觀察者的心目之中,這又多少帶點兒唯心論的色彩。
有些評論家認為狄金森對女性意識覺醒的貢獻主要是她的宗教詩,從中人們聽到了女性最初的反叛聲。她對宗教的不信仰以及對上帝的質(zhì)疑都充分表明她思想上的覺醒和精神、心靈上的超越。評論家蘇珊#8226;豪說:“艾米莉#8226;狄金森的宗教是詩歌”。狄金森出生于一個具有傳統(tǒng)宗教信仰的家庭,她所在的阿默斯特小城是馬薩諸塞州清教主義的最后堡壘之一,是一個加爾文教盛行的小鎮(zhèn)。她的父母、哥哥和妹妹都是虔誠的教徒,唯獨狄金森是個開明、有自由思想的女性。還在念中學時她就拒絕信奉基督,她曾在信中寫道“基督在這里召喚著每一個人,所有人都響應了,連我的妹妹維尼也真的愛戴和信任他 (基督)。只有我堅持反抗,并對他越來越不在意?!彼芙^接受“原罪”的教義,認為說人死后要贖罪是對人類的污辱,這也許是她不去教堂的主要原因。狄金森在生活中拒絕去教堂做彌撒:“一些人安息日進教堂/我過安息日,留在家里?!碑敱斫愕母赣H去世時,她對表姐的家人說:“讓艾米莉為你們吟唱吧, 因為她不會祈禱?!边@對當時仍然風行的宗教虔誠無疑是—種公開的挑戰(zhàn),盡管圣經(jīng)是狄金森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1850年后她不再對耶穌好奇,年底不再聽有關上帝的談話及布道。她說“S先生上個安息日在教堂宣講‘前世命定’,我不關心這種教義,沒有聽他的,所以不加褒貶。”
女性主體意識走過的是一個漫長的、超越傳統(tǒng)、完善自我的過程, 她們的經(jīng)歷都引發(fā)了人們對消除男權思想所進行的深層次思考。婦女一代又一代努力,在迷惘中追求,一步步接近人類美好的未來。狄金森從詩歌的思想、詩歌的內(nèi)容和詩歌的形式等各個方面, 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向人類展示了她們作為人而獨立存在的價值。雖然她的歌喉還不很粗獷,聲音不很宏大,然而這畢竟是擺脫了家庭、社會以及傳統(tǒng)強加于女人身上的一切桎梏之后,一個自由女子發(fā)出的自由靈魂之心曲。
狄金森在其時代的局限性中,能于沉默中發(fā)揮獨創(chuàng)性、于各種性別角色中保持剛與柔的平衡,且堅持從女性角度來定位和充實自己的人生,使其優(yōu)雅的風度和尊嚴體現(xiàn)于詩人的智慧和勇氣之中。這樣的人生追求,不愧讓人領悟到其中對現(xiàn)代人性、人生以及性別文化發(fā)展具有預見性和創(chuàng)建性的意義和內(nèi)涵。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2007184]
參考文獻:
[1]程錫麟譯.當代美國小說理論[J]. 外國文學評論.1990.6.
[2]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羅婷等.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袁若娟.美國現(xiàn)代詩歌精選評析[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5]姜濤.美國詩歌賞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6]江楓.狄金森詩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紀穎(1977—),女,吉林省四平市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工作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張曉敏(1972—),女,碩士生導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工作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