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是地理教學貫于始終的教學目標。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和空間思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地理教學,可幫助學生形成其正確的、全面的讀圖、用圖、制圖的能力。本文就多媒體技術如何在地理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談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 地理教學 地圖 多媒體技術 讀圖能力
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它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yōu)點,它能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歸結到圖中進行綜合歸納,條理化,能夠清晰地呈現出地理知識的規(guī)律性,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在地理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這一點通過近些年的各級考試命題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地圖就是表示一個區(qū)域內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側面,把地圖上標明的事物在大腦中復活成鮮明的形象較困難,學生不易整體把握。多媒體技術作為現代教育采用的先進的教學手段,它的優(yōu)勢在于有助于突出教學難點、重點,對于傳統(tǒng)教學中,一些教師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細微的結構、物體的運動等,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放大、動畫模擬、過程演示、動作的突出等手段予以解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速度和質量。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yǎng)學生讀圖的習慣和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看圖用圖的習慣是關鍵,而興趣是發(fā)展思維、激發(fā)學生主動用圖的動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用圖態(tài)度、用圖技巧和藝術都對學生形成用圖習慣和培養(yǎng)對地圖的興趣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就需要教師首先用好圖,然后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用圖習慣和興趣。例如,高中地理第一章是理論性比較強的專業(yè)知識,同時也有學生關注的天文知識,使用多媒體,可以創(chuàng)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克服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tài)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使學生進入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介紹“八大行星系圖”時,可以在課前5分鐘,播放《彗星撞擊》的影視片段,以悅耳的音樂、美麗的星空畫面、優(yōu)美動聽的解說,讓學生有猶如親臨其境的感覺。這一方面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來,用這種方法導入新課,能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讓學生處于這樣一種親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知識的興趣,激發(fā)求知欲,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yǎng)學生讀圖直觀化
高中地理課中有相當多重點、難點,有時只靠教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相當困難,而多媒體的地理教學可以形象、直觀地表達教學效果,突出主題、突出重點。多媒體的地理教學既可增加動態(tài)感,又利于知識的獲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例如:“二分二至地球公轉圖”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動畫展示出公轉一周的示意圖,借助于動畫的效果,用停頓、閃爍的方法顯示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時地球的位置,看出當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教師就容易給學生介紹清楚,在四個點的位置上,表現出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guī)律,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這樣不但可以減少教師上課時的畫圖時間,還可以讓學生有一個相對直觀的視覺感應,減少教學的難度。多媒體的運用,使難于理解的重點、難點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清楚易懂,在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yǎng)學生讀圖空間能力
例如:在講“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周年變化規(guī)律”時,運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一定會出現教師講不清、學生難理解的現象,若用多媒體制成三維模擬動畫,實現虛實、遠近、快慢的轉換,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觀察,就會大大降低教學難度,縮短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難點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清楚易懂。又如:在講述“黃赤交角”時,可以通過加深顏色或閃耀的方法來突出這一角度,這樣可以避免傳統(tǒng)地圖中線段繁多、重點不突出的問題,同時還可以解決學生由于還沒有學習二面角的幾何知識而帶來的困惑。在介紹晝夜長短和極晝、極夜現象時,也可以通過加深顏色或閃爍的方法,比較同一個緯度上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得出當地的晝夜長短現象,通過閃爍的面積,可以來確定極晝、極夜的范圍,判斷大致的時間和大致的太陽直射點緯度。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在腦海中也可以形成正確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格局。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yǎng)學生讀圖思維能力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積極思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地圖是地理事物和現象客觀的反映,它表達了豐富的地理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各種信息的相互關系,以提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如在高三復習“世界人口分布特點”時可先觀察《世界人口分布圖》,學生很容易看出:亞洲東部、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地區(qū)人口稠密。為什么這些地區(qū)人口稠密呢?學生各抒己見,但總結起來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這時可讓學生回顧五帶分布圖,得出人口稠密區(qū)大部分位于北溫帶?;仡櫟匦螆D觀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廣闊的近海地區(qū)。也可與耕地分布圖比較,得出人口稠密區(qū)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區(qū)。各要素明了后再綜合總結不難得出:人口稠密區(qū)是自然條件好的溫暖濕潤的平原地區(qū)。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地圖是最常用到的輔助教具,可以這樣說,地理教學一刻也離不開地圖。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學會讀圖析圖,培養(yǎng)學生用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是每位地理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必須做好它。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對學生讀圖能力的提高,發(fā)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達到圖文相統(tǒng)一的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詹秋香.淺析現代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
[2]曾惠頓.運用CAI手段,實現優(yōu)化教學[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3.
[3]汪忠,劉恩山.地理課程標準解讀[J].地理教育,2002.
[4]楊紅.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整合應用[J].現代教育論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