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用預設是文學、廣告、新聞英語中常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種手法。本文對語用預設在文學語篇中的作用作了初步探討,闡述了預設使語篇簡潔、銜接和促進情節(jié)發(fā)展、制造幽默效果等功能。對語用預設的研究勢必推動多個學科的發(fā)展。
關鍵詞: 文學語篇 語用預設 功能
一、關于預設
預設(presupposition),又稱前設或前提,是推理中認定的前提。這個概念首先由19世紀德國著名邏輯學家Gottlob Frege在其著作《意義與所指》(On Sense and Reference)中提出。他認為任何斷言都存在一個理所當然的預設,斷言中出現(xiàn)的專有名詞無論簡單或復雜都有一個所指。預設概念自誕生以來先后成為哲學家和語言學家關注的焦點之一。在邏輯語義學領域,學者們把預設看作是句子和命題間的關系,認為一個句子一經(jīng)形成,預設就已蘊含于句義中。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語言學家沖破語義預設的局限開始從語用學角度來看待預設,認為它是發(fā)話者與語段間的關系,這樣就能解釋語義預設的可撤銷性和語境依賴性等特點。Leech(1983:289)將語用預設闡述為:“說話者S在講話語X時,自認為Y是真實的。”何自然(2001:68)認為,語用預設是指那些對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有時包括說話對象)的信念、態(tài)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系。在預設定義的表述上,語用學家盡管措辭有所不同,但我們可以看出預設是發(fā)話者在說話時自信或假定聽話者已知的信息,它與語境和談話雙方,尤其是發(fā)話者密切相關。
語用預設的兩大基本特征是合適性(felicity)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合適性是指預設要與某一具體語境相適應。語用預設的合適性有助于正確發(fā)出言語行為,并使聽話人正確理解這個言語行為(何自然,2001)。共知性則是指預設信息要為言語行為雙方所共知,或能被受話者推導出并予以接受。此外,語用預設還具有單向性、主觀性、隱蔽性和可撤銷性等特點。Levinson(2001)總結了13種能夠產(chǎn)生預設的語言成分,即預設誘發(fā)語(presupposition-trigger)。它們是確指描寫語(definite descriptions)、敘實動詞(factive verbs)、含意動詞(implicative verbs)、狀態(tài)改變動詞(change of state verbs)、表示反復的詞語(iteratives)、判斷動詞(verbs of judging)、時間狀語從句(temporal clauses)、分裂句(cleft sentences)、帶重讀成分的隱含分裂句(implicit clefts with stressed constituents)、比較和對照語(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非限制性關系從句(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反事實條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和問句(questions)。
二、文學語篇中的語用預設
法國語言學家Durot(1972)曾指出,預設的基本功能就是為語篇的進一步發(fā)展建立一個框架。Vennemann,van Dijk,Caffi,朱永生,苗興偉等國內(nèi)外學者也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越過單個句子,從語篇角度研究預設的必要性或重要意義。文學語篇是語篇類型的一種,語用預設在文學語篇中的作用不可小視。
1.語用預設使語篇簡潔、表達經(jīng)濟。
文學作品力求簡潔凝煉,結構精心安排,以最少的語言傳達最多的信息,這就要求作者對素材加工提煉,合理選擇信息并以恰當?shù)姆绞絺鬟f給讀者。在語言交際的信息流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語用預設恰好能為這一目的服務。上文已經(jīng)提到,共知性是預設的一大特征。發(fā)話者所發(fā)出的信息一般包含斷言信息和預設信息,二者分別為信息流中的新信息和舊信息,預設信息傳遞的是發(fā)話者對共知信息的假設或言語行為雙方都接受的信息。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發(fā)話者不論信息的主次新舊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納入語段之中以顯性方式表述出來,話語會是多么乏味冗長,受話者也難以抓住重要信息真正理解發(fā)話者的交際意圖。在創(chuàng)作文學語篇時,可以進入語篇信息流的信息非常多,作者可以根據(jù)其對目標讀者群知識水平、世界經(jīng)驗的分析預測,將讀者和作者共有的或雖不為讀者所知、但自信能被他們接受的信息以隱含的方式表述為預設命題作為背景信息,以突出更重要的新信息,從而使語篇簡潔緊湊,信息傳遞更有效率。請看下例:
例1. “The Bottoms”succeeded to“Hell Row”.Hell Row was a block of thatched,bulging cottages that stood by the brookside on Greenhill Lane.There lived the colliers who worked in the little gin-pits two fields away.The brook ran under the alder trees,scarcely soiled by these small mines,whose coal was drawn to the surface by donkeys that plodded wearily in a circle round a gin.And all over the countryside were these same pits,some of which had been worked in the time of Charles II,the few colliers and the donkeys burrowing down like ants into the earth,making queer mounds and little black places among the corn-fields and the meadows ... formed the village of Bestwood. (D. H. Lawrence,Sons and Lovers)
在小說《兒子與情人》的開頭部分,作者描寫了19世紀英國一個名為Bestwood小礦村的基本風貌。文中確指描寫語的使用觸發(fā)了很多存在預設(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如存在名叫The Bottoms,Hell Row的地方,存在稱為Greenhill的小路,存在查理二世、小溪、煤礦工、煤礦、礦坑、煤、驢子、榿樹、鄉(xiāng)村、玉米地、草地等人或事物。其中真實存在的只有查理二世,是作者和讀者的共有信息,而其余事物均為作者虛構并不為讀者所知,但目標讀者完全能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和圖式知識接受這些作者預先假定他們都知道的信息。可見,預設能幫助作者建立虛擬的語篇世界,為故事的發(fā)展提供背景信息,有效拉近讀者與語篇的距離,使讀者馬上融入作者建立的虛擬世界,作者也因此省去了許多繁冗筆墨。
除了文學作品的開篇外,語用預設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篇章的其余部分,幫助作者合理編排信息精練字句。再看《紅樓夢》第五回中的一例:
例2. ……這日不知為何,他二人言語有些不合起來,黛玉又氣的獨在房中垂淚,寶玉又自悔言語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漸漸的回轉來。(曹雪芹、高鶚,《紅樓夢》)
這是整部小說中除第三回黛玉初入賈府外第二次寫黛玉垂淚,而上文兩個“又”字觸發(fā)的兩個預設:“黛玉曾氣的獨在房中垂淚”和“寶玉曾自悔言語冒撞,前去俯就”可讓讀者推斷出黛玉被寶玉氣哭、寶玉后悔俯就的事已經(jīng)不是一兩回了。預設不僅使作者節(jié)省筆墨,無須贅述黛玉哭泣的次數(shù)和緣由,而且留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巧妙地折射出寶黛二人的性格特點。
2. 語用預設促進語篇銜接。
在語篇信息流中預設充當?shù)氖且阎畔?,作為信息流的起點引出新信息,即斷言信息,而斷言信息又能轉化成預設引出下一個新信息。這樣上下文通過預設就形成了銜接關系。例如:
例3. Tony was in the lab yesterday. He was ther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oo.
在此例中,第二句中的“too”觸發(fā)了預設“He was in the lab some other day”,正好重復了第一句的命題。也就是說,前一句的斷言信息成為了后一句的預設信息。這樣就使第二個句子在傳遞斷言信息:“He was in the lab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的同時與第一個句子銜接起來。再看一例:
例4. Today I am known for my voice as much as for my acting. It has been my good fortune to receive jobs such as the speaking role of Darth Vader in George Lucas’s Star Wars trilogy and the voice over announcer for CNN cable television.I also narrated Aaron Copland’s Lincoln Portrait on a compact disc I recorded with the Seattle Symphony.Perhaps my greatest honor came when I was asked to read the New Testament on tape.
But it took a long time to believe such good things could happen to me. When I was a youngster I stuttered so badly I was completely unable to speak in public. (James Earl Jones,How I Found My Voice)
在上述語篇中,作者在第一段提到了“我”所參與的一些引以為榮的工作。第二段第一句話觸發(fā)的預設信息是“such good things ever happened to me”,而這正是第一段中分別由幾句話引出的新信息的總和??梢姡@一預設與上一段信息相承接,又引出了本段的主題,使段落間相互銜接。
3. 語用預設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制造幽默效果。
我們知道,預設信息是發(fā)話者單向做出的,在被受話人理解前只有發(fā)話者知道預設的含義,它不一定是交際雙方都共有的,也不一定真實,但必須至少是發(fā)話者認為能被對方推導出并接受的信息。預設的單向性和主觀性就體現(xiàn)在此。一般來說,當言語行為雙方預設錯位時交際會失敗,但技巧高超的作家常常利用預設的這些特點來制造高潮,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例5. 周蘩漪:萍,過來!當著你的父親,過來,給這個媽叩頭?!?/p>
周樸園:(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還是回來了?!?/p>
周樸園:(冷冷的)侍萍,我想你也會回來的。……
周蘩漪:(驚愕的)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樸園:(厭煩的)你不必再故意問我。她就是萍兒的母親,三十年前死了的。(曹禺,《雷雨》)
周蘩漪第一句話的預設是:侍萍是四鳳的母親,四鳳與周萍是戀人關系。她所說的“媽”是指“岳母”。可周樸園沒有推導出這個信息,錯誤地把“媽”理解為“生母”,他發(fā)話時的預設是:周蘩漪及其他人已經(jīng)知道了侍萍是周萍的生母。他第三次發(fā)話時的“故意”更是強調(diào)了這個預設,并且最后將“侍萍是周萍的生母”作為斷言信息表述出來。周蘩漪與周樸園的預設錯位不僅沒有導致交際失敗,反而意外地揭示出事情的真相,最終掀起全劇高潮。
此外,在很多情況下,當預設信息因違背事實或常理而不被受話者認可產(chǎn)生預設沖突時會產(chǎn)生幽默甚至荒誕的文體效果。在《阿Q正傳》中,由此類預設沖突產(chǎn)生的幽默比比皆是,讓人啞然失笑,又叫人沉思悲痛。請看下面幾個例子:
例6. 譬如用三尺長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里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魚頭,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里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
例7. “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阿Q語)
例8. “禿兒!快回去,和尚等著你……”(阿Q調(diào)戲小尼姑時語)
(魯迅,《阿Q正傳》)
例6包含了這樣的預設:“用三尺長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應該也只能叫長凳”、“油煎大魚頭應該也只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阿Q因為孤陋寡聞而做出了這樣的預設,可笑的正是他自己。而例7中,“我的兒子”根本不存在,阿Q未婚單身一人,這個存在預設完全是他憑空想象出來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在讓人捧腹。最后一個例子的預設信息是:“和尚和你(小尼姑)相好”,而這個事實是阿Q為了挑逗小尼姑而捏造的,他毫無意義的話語難免讓“酒店里的人”及讀者大笑了。
三、結語
本文初步探討了語用預設在文學語篇中的作用,筆者認為在使語篇簡潔、銜接和促進情節(jié)發(fā)展、制造幽默效果上語用預設功不可沒。預設理論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構建文學語篇,而且能夠幫助讀者對篇章中的預設進行分析,更好地解讀文學作品。事實上,語用預設在廣告語篇、新聞語篇等其他語篇類型中也有很廣泛的應用,具有重要的語篇功能。對語用預設的研究勢必推動多個學科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Durot,O.Dire et ne pas dire.Paris: Hermann,1972.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3]Levinson,S.C.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何自然.語用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徐盛桓.“預設”新論.外語學刊,1993,(1):1-8.
[6]朱永生,苗興偉.語用預設的語篇功能.外國語,2000,(3):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