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教材與教學內容:必修2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第一節(jié)《常見結構的認識》第二課時。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根據物體的結構形態(tài)能夠區(qū)分這三種基本的結構類型和受力特點。在這一節(jié)前面,教材已安排了一個課時:從力學角度了解結構的概念,并且分析結構如何受力。經過前面的了解,學生對結構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對結構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不是很深入,例如這里結構為什么是圓的,那里結構為什么是由一些細長的構件組成等。
“結構的類型”這節(jié)內容正是在這種認知沖突中、在學生對結構作用的需求中,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所以本節(jié)課是讓學生理解結構的作用。
二、預設的教學設計
題目是在通用技術教研組會議上布置的,雖然是校內的公開課評比,但是聽課的人有可能比較多(學校領導也有可能聽課),所以還是要認真對待。首先從一些技術網站找了一些教學設計參考,然后通過QQ群探討一些上課疑問(如在課堂做什么試驗最合適,結構類型的顯著特點是什么等)。漸漸的,我上課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信心也越來越足。
1.新課引入——圖片對比中引發(fā)興趣、產生疑問。
在引入新課環(huán)節(jié)時,我的設想是:通過圖片對比來導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結構的類型。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結構都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加深了學生對通用技術課程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下一步學習做鋪墊。
2.有問共答——點撥回饋中突破難點、建構新知。
圖片展示時間不宜過長,大概控制在2—3分鐘內,然后就進入“有問共答”,我想象著學生會碰到一些問題:這些圖片結構的形狀不同,為什么受力的特點也不同,……這些具體的問題就正好突破了結構類型中的難點??梢韵茸寣W生討論,小組代表陳述,最后我點評和總結。
3.加強理解——生活中的結構對知識點夯實。
為了讓學生對結構的類型理解更深入,我布置了以下兩道題:
第一道:結構的類型的選擇,由陷阱設置,引入一個組合結構。
第二道:列舉生活中的殼體結構并說明這種結構具備哪些卓越的性能?(這里不需要小組討論,學生單獨完成。)
4.拓展提高——分層任務中面向全體、多元評價。
為了進一步了解殼體結構的受力情況,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做一個殼體結構的受力試驗。試驗的準備:乒乓球3個、紙板一張、書本。我設置了三個分層任務,主要考慮到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水平和能力。
任務一:要學生用準備的乒乓球和書做試驗,做到能夠做試驗。
任務二:在紙板上面盡可能放置書,能夠分析受力的特點。
任務三:試驗做完,要寫試驗報告。
三、現(xiàn)實的教學過程
經過幾天的準備、策劃,開課那一天,我滿懷信心地來到班級上課。一開始學生對圖片興趣很高,對圖片的思考也是一些很表層的問題,例如:這是水利方面的結構,那是汽車方面的結構等。后來經過提示,按照我事先設計的步驟,學生開始思考結構的形狀特點和受力特點,同時復習前面第一節(jié)課的結構與力(5種力)。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點評和總結的方式來學習這些結構類型的特點。接著仍然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步驟讓學生通過做習題來加強鞏固,有些習題因為設置了陷阱,有些學生掉在陷阱里,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跳出了陷阱,然后我對三種結構和一種特殊結構類型進行總結。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試驗環(huán)節(jié),當我拿出乒乓球時,有些學生聽說做試驗,很興奮。但是當我把試驗的任務說完,要求大部分學生都要做到任務三時,有些學生就不是很高興了,做試驗還要寫試驗報告。下面的情況,就與我事先的教學設計不同了,有些學生就在那里玩乒乓球,有些學生干脆就不做了(4個人一個小組,每個組只有3個球),還有些學生在那里玩雜技表演,吸引了很多學生的眼球,場景相當熱鬧(有的在玩,有的在做),這個場面是開課前根本沒有想到的。最后,只有6組人在認真地做,能夠寫試驗報告的幾乎沒有,受力特點分析也只有少數組完成,所以最后點評只能解讀我的試驗報告和受力分析。精心準備的三個分層次任務,只有少部分學生完成了任務。
四、“預設”遭遇現(xiàn)實后的反思——生成
為什么這次“預設”的設計會得到如此結果?通過課后反思,我覺得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課堂應變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緊張等因素,我的課堂應變能力發(fā)揮得不自如。現(xiàn)在想來,我如果能夠及時改變任務或者降低任務,能克服緊張心情,冷靜從容,及時地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及過程,情況可能會好得多。
只要能達成目標,并非一定要自主探索,并非一定要分層次,實效性才是衡量課堂教學的關鍵。所以,課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只讓大部分學生完成前面兩個任務,也許就不會有那么多學生放棄實驗?;蛟S做完了第二個任務,學生自己也會主動思考第三個任務。
2.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從這堂課我想到,教師事先準備的教學設計可能與現(xiàn)實的課堂有沖突。作為教師,面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雖然我們在課前已經做了充分準備來設計教學,但是要知道教學的設計只是一種預設,不能原封不動直接用于課堂上,在課堂上要合理處理預設與生成關系。試想,假如教師不顧課堂臨時所發(fā)生的問題,死板地按照計劃教學,學生在溝通過程中所撞擊出來的火花就會被掐滅,這將扼殺學生的積極性。要想生成有效的教學,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點,理性對待周邊的信息,有靈活的教學機智和調控語言和話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教學的生成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時間一久,學生的智慧潛能就會火山爆發(fā)般地顯露出來,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就隨之大大地提高了。
3.課前要準備充分,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研活動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的作用非同小可,因此無論教齡長短,都要抱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其中,但僅有積極性是遠遠不夠的。每次活動,除組織者需精心調研外,參與者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要想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備課也要備學生,要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考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物,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