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委婉語是英漢語言中共有的現(xiàn)象,它的使用有著相同的心理基礎(chǔ):避諱心理、禮貌心理、掩飾心理,由于英漢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英漢語言特點和文化價值存在差異,英漢語言中的委婉語也打上了各自民族的烙印。從對委婉語的使用和具體體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中可以進(jìn)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從而促進(jìn)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jìn)行。
關(guān)鍵詞: 委婉語 心理基礎(chǔ) 文化差異
英漢這兩種各具特色、大相徑庭的語言,其表達(dá)方式和文化習(xí)慣存在一定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于漢民族和英美文化之間存在民族歷史、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差別,其中委婉語的使用在人類生活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本文將以委婉語為切入點,通過對使用心理因素的分析,探討委婉語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
一、委婉語的定義
委婉即“說話時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委婉語不僅指委婉詞語,更是積極運(yùn)用語言進(jìn)行
表達(dá)的一種交際方式。委婉語在語言符號的所指和能指之間造成心理上的疏離效應(yīng),力圖代替、掩飾、削減婉指語的禁忌、直接和粗鄙。委婉語正是這樣的語言符號,它是在一定的言語共同體中,受制于特定社會文化域,為避免不便明說的意義和意圖,采取婉轉(zhuǎn)間接的語言手段進(jìn)行交際的一種語言符號。
“Euphemism”一詞來源于希臘語,詞頭“eu-”的意思是“good”(好),詞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語)。整個詞的意思就是“good speech”(言語好聽)。比如,pass away是die的委婉語。而在漢語中,委婉語的使用更廣泛,漢語中的委婉語還稱為“婉曲”。王德春(1987)認(rèn)為,另一種修辭“避諱”(avoid taboo)也包含在漢語的委婉語中。李南國將委婉語定義為委婉(euphemism)與避諱(avoid taboo)的結(jié)合??梢?,英語中的“euphemism”和漢語中的“委婉語”意思有相同之處,而漢語的委婉語比英語的euphemism 的范圍要大些。以下將逐步對比英漢委婉語的異同,并對其所折射出的文化差異作一剖析。
二、使用委婉語的心理基礎(chǔ)
1.委婉語的使用源于人們的避諱心理。
不論是在我國還是在英美國家,“忌諱”都是產(chǎn)生委婉語的重要心理基礎(chǔ)。委婉語起源于人類文明早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因此不同國家的委婉語便體現(xiàn)出不同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英美人基本信奉基督教,出于對神靈和魔鬼的敬畏,擔(dān)心直呼其名會招致危險和災(zāi)難,往往另辟蹊徑。英語中有關(guān)“Devil”的委婉語有上千個之多,如the Black One,Old Boy,the Big D,Lord of the Files,the Enemy,the Wicked One,Old Nick,Prince of Darkness等。而漢民族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都有其追隨的信徒,宗教禁忌沒有對全民族語言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談到“魔鬼”多直言不諱,如“妖魔鬼怪”、“鐘馗捉鬼”、“鬼影”。漢語中雖然沒有“鬼諱”,但卻有獨特的“名諱”。由于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存在了兩千多年,宣揚(yáng)的是“君臣父子”的封建倫理道德,從而孕育了“國諱”、“官諱”和“家諱”,對于皇帝、官員、宗親長輩的名字不能直稱,不得不提到時也要用其他字代替。今天,雖然對于稱謂已沒有那么嚴(yán)格了,但一般對長輩和上司不當(dāng)面叫其名字,以表示尊敬。而英美人則認(rèn)為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人人生來平等,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之說,所以在稱謂方面比較沒有顧慮,缺少相關(guān)的委婉語,他們習(xí)慣直呼其名,沒有年齡、職位之分,甚至對父母也直呼其名。
2.委婉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人們的禮貌心理。
“如果沒有委婉語,世界的運(yùn)轉(zhuǎn)會因為摩擦而停止,人類將充滿仇怨”(Enright,1985)。中國人具有謙恭禮讓的傳統(tǒng)美德,以謙敬的方式表達(dá)委婉和禮貌由來已久。例如, 人們常用“才疏學(xué)淺”、“拋磚引玉”等作為發(fā)言的開場白。送禮物時,把自己的禮物稱作“小意思”,或說“小小禮物,不成敬意,請笑納”。而中國人的這些禮貌用語在與外國人交往時往往產(chǎn)生負(fù)面效果。有一次,一位老師請留學(xué)生到他家去吃飯,這位老師準(zhǔn)備了很豐盛的飯菜,嘴里卻說:“做得不好,都是家常便飯,湊合著吃吧。”事后,那位留學(xué)生覺得很不自在,甚至對老師的一片熱情產(chǎn)生了懷疑。他認(rèn)為,老師請他去吃飯, 卻不做好的飯菜給他吃,是不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在外國人眼中卻變成了不禮貌。
3.委婉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人們的掩飾心理。
漢英語言中常用委婉語說明人體的某些特點和生理缺陷,以避免引起不快,如在漢語中人們用“腿腳不方便”代替“瘸子”,用“雙目失明”代替“眼睛瞎了”。英語中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或disabled表示crippled及其他殘疾人,用imperfecthearing代替the deaf,用visually retarded 指the blind,用mentally handicapped 表示retarded(弱智)。
三、委婉語的使用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反映
語言蘊(yùn)含著一個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意識及其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會在委婉語中有所反映。
1.委婉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文化價值觀是指彌布于文化之中的一些普遍的規(guī)范性的價值觀,它使文化的成員用不同的價值評價的尺度來鑒定事物,表明肯定、否定或模棱兩可等意向。委婉語作為詞的社會性領(lǐng)域的一個自然部分,反映了一種文化價值體系。對待“老”的態(tài)度的差別是中西文化價值觀的典型體現(xiàn)。漢語中“老”代表了經(jīng)驗、學(xué)識、可靠,在語言中有“老當(dāng)益壯”、“老成持重”、 “老馬識途”、“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等具有敬重、贊譽(yù)色彩的成語等表達(dá)方式。而美國文化模式以個人主義為中心,注重獨立和進(jìn)取,不迷信特權(quán)和傳統(tǒng)。因此,英美文化體現(xiàn)的是“輕老”的價值觀和追求創(chuàng)新的精神。“老”是大家忌諱的詞語,它意味著思想僵化、知識老化、遲鈍、固執(zhí)、任性等。因此,英語中有許多委婉語,如senior citizen,elderly people,past one’s prime,the longer living,golden ager,distinguished gentleman 等被用來代替old。
中西文化中對金錢的態(tài)度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在對有關(guān)“貧窮”的委婉語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上也有很大差異。在西方社會,人們崇尚金錢,貧窮被認(rèn)為是令人不快的字眼,是沒有能力、失敗的表現(xiàn),人們總是避免直接提到它。于是人們用in difficulties 來代替in debts,用out of game 來代替bankrupt,用substandard house代替slum,用temporary short of liquidity 代替short of money。而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里,貧窮不是什么可恥的事,特別是20世紀(jì)50年代還提倡“越窮越光榮”,所以中文中只有“手頭緊”、“手頭不方便”等少數(shù)委婉語。
西方社會中人們還會避免直言社會地位低下的人的職業(yè),如: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指代secretary,用sanitation engineer 代替garbage man,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代替dishwasher,用security officer代替janitor,用funeral service practitioner代替untertaker??梢姡诓煌奈幕尘爸?,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態(tài)度是有差別的。
2.委婉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不同的宗教信仰。
宗教是歷史的產(chǎn)物,它統(tǒng)治著人們的思想,作為思想的外現(xiàn)——語言,自然也打上了深深的宗教印記。以“死亡”這個詞為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語,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死亡觀是以死后靈魂得到拯救,進(jìn)入天堂為中心的,故英語中死亡的委婉語有g(shù)o to/reach a better world,be in the golden hence,be in/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one’s last,go/pass to one’s reward等。漢語中“死亡”的委婉語多來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源自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達(dá)觀、淡泊的生死觀在道教死亡的委婉語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道教的神仙觀念在民間也有深厚的土壤,這種神仙學(xué)說給后世留下了“升天,升仙,仙逝,駕鶴西游”等委婉語。佛教認(rèn)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依據(jù)一定的因果關(guān)系,在“六道”(即天、人、阿修羅、惡鬼、畜生、地獄)中輪回,歷經(jīng)苦難,生死相續(xù),只有皈依佛門,才能擺脫輪回之苦,進(jìn)入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來自佛教的委婉語有“成佛,圓寂,歸真,坐化”等。
3.委婉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不同的“禮”文化。
中西方社會在人際交往中都很注重“禮”,但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示禮貌的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在交往過程中比較重視“卑己尊人”的禮貌原則,而西方人一般講究實事求是,自信坦率。幾千年的文明演化,漫長封建統(tǒng)治的壓抑,儒家教育的約束,都是形成中國人獨特的心理態(tài)勢的重要基礎(chǔ)。古代“禮”是維系“上尊下卑”等級秩序和親疏關(guān)系之根本。中國又是一個以群體和他人為主要取向的社會,維系社會關(guān)系至高無上。“卑己尊人”的禮貌準(zhǔn)則體現(xiàn)在對自己和自己相關(guān)的事物要“貶”要“謙”,對他人和他人相關(guān)的事物要“抬”要“尊”。而這種禮貌原則在受平等社會格局影響的西方社會卻不被人理解。這是因為主題上西方社會是平等取向,人們追求自我實現(xiàn)、個人奮斗,這種“禮”的觀念建立在西方傳統(tǒng)的個人主義的基礎(chǔ)上,講究“禮尚往來”的價值均等。可見,雖然禮貌是各個社會共有的現(xiàn)象,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因為社會背景的差異,遵循的禮貌原則也不一樣。
綜上所述,雖然英漢委婉語有著共同的心理基礎(chǔ):避諱心理、禮貌心理、掩飾心理,但由于英漢語言特點和文化價值的差異,由于中西方社會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異, 委婉語在使用中表現(xiàn)出很多的文化差異。委婉語是英漢語言中的共同現(xiàn)象,了解中西方文化的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消除障礙,達(dá)到相互理解、順利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xiàn):
[1]李南國.辭格與詞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李鑫華.英語修辭格詳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張拱貴.漢語委婉語詞典[M].北京:北京漢語言文學(xué)大學(xué)出版社,1996.
[4]楊萍.英漢委婉語中的文化漫談[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