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是中小學新興的一門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以及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這門新興學科非常重要,必須負責任地上好每一堂課。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可以說是信息技術課的第二個春天的到來,信息技術課與其他會考科目不同,它自始至終更加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強調了要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環(huán)境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這樣新課程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去上好一堂信息技術課呢?如何讓素質教育落實到位呢?就此我結合教學實踐作簡要論述。
一、讓理論與實踐結合,但以學生實踐為重
計算機是一種工具,對初學計算機知識和計算機操作的人,比較好的一種方法是由實踐到理論、由個別到一般。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應當注重學生的上機實踐。我在教學信息技術課時,學生的上機時間占70%以上,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鍛煉學生的能力,畢竟信息技術最終還是以實踐為主。
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實踐環(huán)節(jié),理論傳授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在其他時間應當給學生實踐。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高漲,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標,才能發(fā)揮計算機這個工具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只需要學生了解并能正確操作就可以了,你如果給學生講為什么要這樣操作的理論,顯得多余,也顯得枯燥。其實學習電腦就是學會操作,至于綜合的工作原理,只有研究人員才會有興趣。
二、要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發(fā)散性思維,就是指不拘泥于定理和公式,不被形式所束縛、敢于打破條條框框的限制,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來考慮和解決問題。上升到哲學理念,那是一種普遍聯(lián)系的全局觀。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一般是按照知識結構嚴格分塊學習和訓練,循序漸進,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比如在知識點和聯(lián)系上做得就不夠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
信息技術課程在很多問題上都可以從多角度思考,比如,F(xiàn)lash動畫制作,程序設計等。在Flash設計中,一樣的效果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達到,所謂條條大道通羅馬。程序設計也一樣,在編寫VB程序的時候,要實現(xiàn)循環(huán)語句,就可以用IF語句,也可以用FOR循環(huán),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實現(xiàn)。信息技術課的更大的意義在于“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才是好貓”,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不可以永遠用同一個方法去實現(xiàn)。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思考、解決問題后,組織學生習慣性地分析評價每一種解決方案的優(yōu)缺點和實用性,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發(fā)散思維的價值,從而既彌補單一角度的片面性,又從中尋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和規(guī)律。
三、讓課堂更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關注在學科教學中面向學生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驗及未來生活的發(fā)展趨勢,目的是實現(xiàn)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的融通。在我的某節(jié)課中,我提前了解到多數(shù)學生都有在網(wǎng)上建自己的博客和免費網(wǎng)站的經歷。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建立自己的生活主題網(wǎng)站,學生們通過分組后,都形成了自己的網(wǎng)站主題,有“英語學習”,“我愛看奧運”,“美麗的校園”等,都是我們身邊的素材,課后學生們努力地去拍照片、采訪,等等,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的態(tài)度和探究問題的方法,效果甚佳。營造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是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手段。
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讓學生體驗成功
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鼓勵學生在練習中勇于嘗試。例如:在WORD的表格制作這一課中,可以不告訴學生如何去制表,而是提出要求,讓學生自己去工具欄中尋找解答的方法,通過試用和操作,學生其實能夠找到并畫出相應的表格,而且學生還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其他的東西,比如背景色、邊框等。其實這些都是學生個性的體現(xiàn),當他們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雖然不是很完美,但是他們都很有一種成就感。所以,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想、做、試,避免聽、說、背,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每完成一件任務的時候都要對學生作出評價,評價要以正面引導為主,及時表揚、多鼓勵,對演示錯誤的,也應循循善誘、肯定成績,指導學習方法。評價的目的是教師掌握教學情況,摸清達標率,找出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糾正反饋??偟哪康木褪且箤W生掌握技能,全員達標。
五、教學平臺要方便學生使用
新課程的要求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很多老師都利用校園網(wǎng)建立了學習網(wǎng)站、FTP服務器、教學博客等。我們在網(wǎng)站或博客上可以把教學內容放上去,可以添加一些課外知識、友情鏈接,還可以建立留言板讓學生發(fā)表評論,從而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
這些教學平臺的搭建,給我們的日常教學帶來了方便,但也有部分老師選擇電子郵箱來讓學生交作業(yè),我覺得是不太好。其一,對學生而言,發(fā)郵件比用FTP或者其他上傳方式要慢。其二,對老師而言,要看學生的作業(yè),要一封一封的打開郵件,這也是比較煩瑣的。所以,有些學校就專門為作業(yè)的上傳及批閱設計了一套內部的軟件,這樣老師可以很方便地去批閱學生的作業(yè),學生也可以很方便地上傳,同時學生還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下載到很多學習所需要的資料。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這樣的教學平臺是不可少的。
總而言之,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高中信息技術新課改才剛開始,素質化教育已經開始慢慢普及,對于戰(zhàn)斗在一線的信息技術教師來說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以他人的成功經驗為起點,在探索中克服困難,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李勇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目標及學科特點與教學建議.中國電化教育,2003:191,45.
[2]孔祥田.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5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