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了有效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本實驗通過教學實踐,以“語塊理論”為基礎(chǔ),結(jié)合 “背誦輸入”,探討了語塊在成人脫產(chǎn)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應(yīng)用。教學實驗通過對試驗班和對照班一個學期的成績比較,驗證了語塊教學與背誦輸入在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適合成人脫產(chǎn)專業(yè)英語學習的教學新路子。
關(guān)鍵詞: 語塊理論 英語專業(yè) 背誦輸入 口語交際能力
引言
語言用于表達思想、傳遞情感、交流信息,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活動滲透于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領(lǐng)域,而口語是語言存在的最原始形式,從語言的起源和發(fā)展來看,口語是第一位的。
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學習的五種主要基本技能,但長期以來,說的能力始終是實際教學訓練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學生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就導致學生學到的只是“死”的知識,“啞巴英語”的現(xiàn)狀難以改變。隨著實際交流的需要、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和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現(xiàn)出來。為此,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規(guī)定了口語表達能力的一般要求,以強調(diào)和突出口語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成人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
筆者在成人英語專業(yè)的“綜合英語教程”的教學中和與同事的教學經(jīng)驗交流中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缺乏使用目的語口頭表達的能力,部分學生聽課吃力,翻譯水平較低。通過分析成人英語學習的優(yōu)勢,即學習目的明確、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自覺性和理解能力較強;劣勢在于:心理因素的妨礙、語言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時間難以保證。
針對存在的問題和成人學生記憶力偏差、精力不足的實際困難,迫切需要一種既行之有效又符合成人學習特點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尤其是運用目的語進行準確、流暢、得體的表達能力。基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成人學習特點,筆者以“語塊理論”和“背誦輸入”為理論基礎(chǔ),在教學實踐中反復摸索,找到了適合成人學生學習的簡便、靈活、有效的教學新路子。
二、“語塊理論”和“背誦輸入”理論
(一)語塊的定義和分類
1.語塊。
“語塊”的概念最早是由Becker(1975)和Bolinger(1976)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它是指英語中一種特殊的多詞詞匯現(xiàn)象,介于傳統(tǒng)的語法和詞匯之間,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了的塊狀結(jié)構(gòu)。由于涵蓋范圍及研究側(cè)重點的不同,對語塊的定義表述不一。研究者從各自的情境出發(fā),對這一概念做出不盡相同的闡釋。Bolinger(1975)認為,詞塊被作為單個語素、短語片段、甚至更長的非分析性記憶語塊大量存儲在大腦之中,使用時整體提取。Ellis(1994)則將它看作類似問候語序列的所有字詞,它是固定的、可預(yù)測的,因而便于學習者記憶。筆者則傾向于Wray的觀點,即“一串預(yù)制的連貫或不連貫的詞或其它意義單位,它整體存諸在記憶中,使用時直接提取,無需語法生成和分析”(Wray,2002:9)。
2.語塊的分類。
目前,國內(nèi)介紹較多的是Nattinger和DeCarrioc(1992)的四類劃分法,即將語塊分為:
2.1聚合短語(polywords)
這類詞語由多個詞語組成,形式固定,不能拆分,能像獨立詞項一樣使用。如:a big banana(一位了不起的人),by the way(順便提一下),as we know it(眾所周知)。
2.2約定俗成表達式(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
是句子式的詞匯短語,含諺語、警句和社交套話。如:Hello?。愫茫?;Don’t compare banana to pear.(表示可比性,各有各的長處)。
2.3限制性短語(phrasal constrains)
是詞匯短語的固定框架,可根據(jù)需要填入詞或詞組,有一定的可變性。如:as I was_____(saying/mentioning);In_____(short/sum/summary);The_____er,the_____er(the sooner the better)。
2.4句子構(gòu)造型結(jié)構(gòu)(sentence builder)
相當于一個句型,是一個句子框架,根據(jù)需要填入相應(yīng)的詞語或從句,有較強的可變性。如:It is said that+從句(據(jù)說……);It is hard/easy(形容詞)for sb.to do sth.(某人做某事……)。
根據(jù)語料庫統(tǒng)計,自然話語的90%是由處于單詞和固定短語間的語塊實現(xiàn)的。因此,語塊可以被看作是語言交際和使用中的最小單位和主體,記憶可通過組塊的策略把單個的信息集組成較大的語塊,從而擴大短時記憶的信息加工量,促成信息迅速、高效的編碼。以組塊形式加工信息便于日后快速地提取,是為組塊效應(yīng)。
(二)背誦輸入的理論基礎(chǔ)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1982)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語言習得五個假設(shè),其中輸入假設(shè)是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它探討了人們習得語言的方式——人們通過理解稍難于他們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輸入(即i+1),按自然順序習得語言,而且輸入必須足夠。背誦輸入符合Krashen的語言輸入原理,即通過背誦,學生不但更多地接觸到目的語以加深理解和積累語言知識,而且能學會用地道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擺脫母語的負面影響,最終提高利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由于我國學生是在脫離目的語語境的非真實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因此背誦輸入更有著特殊的意義,是一種最佳語言輸入形式。
三、“語塊理論”與“背誦輸入”在成人英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
(一)“語塊”——教學指南
“語塊理論”運用于成人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中是以語塊作為基礎(chǔ),通過“模型連貫”和“模型串”的方式把不同的預(yù)構(gòu)成語塊連接在一起。教師在課堂上按照語塊的構(gòu)成形式和話語功能講授語塊方面的知識,訓練學生識別語塊,學會使用語塊。并把每個單元出現(xiàn)的語塊都摘錄出來,作為學習的重要部分。它不僅使得學生的口語表達流暢自然,而且可以減輕成人學生的“朝記夕忘”的記憶負擔。另外,語塊具有提示作用,便于記憶編碼和提取使用。因此,利用“語塊理論”的語塊功能,能夠強化記憶,顯著提高學習效率。
(二)“背誦”——學習手段
將“背誦輸入”運用于成人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中,它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降低情感焦慮;而且能增強語感,使表達更加流暢地道;還能避免交際中的母語負遷移,減少Chinglish現(xiàn)象;更可強化語言習得,鞏固所學語言知識。
四、“語塊理論”與“背誦輸入”教學實驗
(一)實驗?zāi)康?/p>
實驗?zāi)康氖菣z驗“語塊理論”和“背誦輸入”運用于成人英語專業(yè)的教學效果,以四個目標作為衡量依據(jù)。第一,“語塊教學”是否有助于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第二,“背誦輸入”是否有助于增大學生的目的語輸入和輸出量?第三,“語塊理論”和“背誦輸入”是否有助于增強學生運用目的語準確、流暢、得體的口頭交際的能力?第四,“語塊理論”和“背誦輸入”是否有助于提高成人學生的聽、讀、寫、譯的綜合水平?
(二)實驗對象
實驗對象是太原師范學院(成教)2008級英語專業(yè)大三(1)、(2)兩個平行班的全體學生,(1)班為實驗班,30人,(2)為對照班,31人。
(三)教學過程
實驗從2008年3月10日—2008年7月7日,歷時一學期,以鄒為誠主編的《綜合英語教程》5為教材。大三(1)班為實驗班,運用“語塊理論”授課;大三(2)班進行常規(guī)教學。由于語塊的概念已突破了傳統(tǒng)的句法結(jié)構(gòu)、語法功能的范圍,它的作用已遠遠超出了詞匯搭配等的范圍,擴大到句、甚至語篇的領(lǐng)域,而且筆者認為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中“說”的能力最難提高。所以本實驗首先從“說”入手,探索該理論是否能有效提高成人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
1.辨認總結(jié)。
每講一個專題時首先歸納該專題涉及到的語塊,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演示出來,然后要求學生作為一種有效輸入全部理解、熟讀、背誦,做到脫口而出。
如Subject 1的話題是“Family matters”話題可能用到的語塊,列舉在PP(powerpoint)中:
1.Sb.spend some time(in)doing sth...
2.I am thankful to do.../I am thankful for...
3.No one really knows...
4....is the key to the good life.
5.Sb.gets focused on.../pays much more attention to.../concentrates attention on...
6.As we know it.
7.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fashion.
8.Nobody who has not been in the interior of a family can say what the difficulties of any individual of that family may be.
9.Sb.takes/finds/feels pride in...
10.The more...the more...
11.Doing sth./...like competing in the triathlon with no finish line in sight.
...
2.反復操練。
課堂上通過造句、翻譯、即席回答問題及講故事等多種形式對所學語塊進行反復操練,促使學生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3.積累運用。
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所提供的語塊與任務(wù)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語言,開展各種形式的口語表達活動。在語塊的幫助下,學生稍加變化,便可以流利地、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語言。語塊保證了口語教學的正確性和流利性。
(四)實驗步驟與結(jié)果
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在開課前先進行口語能力考核,檢驗兩班學生是否為同等的實驗樣本(表一);學期期中口語能力考核,檢驗兩樣本的口語能力變化(表二);學期期末綜合能力考核,檢驗兩樣本的英語綜合能力(表三)。
表一數(shù)據(jù)表明:兩個班口語水平無明顯差異,為兩個同等實驗樣本。
表二數(shù)據(jù)表明:實驗班口語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班。
由表三可知,實驗班綜合能力遠高于對照班。
(五)實驗分析
從教學實驗整個過程的分析可知,語塊教學法較傳統(tǒng)教學法優(yōu)越,主要體現(xiàn)在5個方面:
1.提高口頭交際的能力。
由于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預(yù)制性的、日常套用式的語塊,學生可以將它們背誦且儲存在記憶中,使用時隨意提取,達到成功交際。
2.減輕記憶負擔。
語塊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塊狀結(jié)構(gòu),作為整體儲存在語言使用者的記憶中,使用時直接從記憶中提取無須經(jīng)過語法的生成和分析。
3.加大信息量的輸入及輸出。
傳統(tǒng)的背誦輸入加大并強化了學生的知識信息量,使學生在進行口頭交際時不至絞盡腦汁,搜腸刮肚,而是能信手拈來,脫口而出。
4.增強自信心,調(diào)動積極性。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非分析性語塊,在不同的交際語境中能“出口成章”,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大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
外語教學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以結(jié)構(gòu)法為代表,一種以交際法為代表。前者強調(diào)語言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后者則強調(diào)將交際活動引入課堂而不重視語言知識的系統(tǒng)教學。Widdowson曾批評說:“結(jié)構(gòu)法只反映了(交際)能力的一個方面,犧牲了(語言)運用;交際法以運用為中心,卻相對忽視了分析。”(1989:132)
為了避免這兩種極端的傾向,使語言知識的學習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將語言知識和運用融為一體,以語塊教學為主線的貫穿一體的整體的教學,則不失為一種兼取二者之長的方法,體現(xiàn)了一種外語教學理論和思想方面的轉(zhuǎn)變(Zimmemna,1997:17)。
本實驗堅持以“語塊理論”為教學理論指南,以“背誦輸入”為學習理論手段,以口語交際能力為目標,使用語塊教學法,強化背誦輸入法,逐步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學會”到“會學”,使學生體會到學英語的樂趣。本實驗研究不僅達到了教育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規(guī)定的口語表達能力的一般要求,同時也是實施英語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途徑。
結(jié)論
本文以“語塊理論”為教學理論,以“背誦輸入”為學習手段,結(jié)合英語教學的實際和教學實踐,研究了語塊新方法在成人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應(yīng)用。教學實驗表明,語塊法在增強學生“說”的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進而能提高聽、讀、寫、譯的水平,將語言知識和運用融為一體。該方法可操作性強、靈活生動,具有應(yīng)用價值和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何安平,徐蔓菲.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的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6);446-452.
[2]嚴維華,語塊對基本詞匯習得的作用.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58-62.
[3]楊惠中,衛(wèi)乃興.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語料庫建設(shè)與研究.上海:上海外教育出版社,2005.
[4]Altenberg,B.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The Evidence of 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s.In A.Cowie(Eds),Phraseology:Theory,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Becker,J.The Phrasal Lexicon.In B. Nash-webber R.Schank(Eds),Theoretical Issues in Nature Language Processing.Cambridge Mass:Bolt,Beranek,and Newman,1975.
[6]Bolinger,D.Meaning and Memery.Forum Linguisticum,1976,1:1-14.
[7]Cowie,Anthony P.Multiword lexical units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In P.Arnmaud H.Bejoint (EDs),Vocabulary and Linguistica.London:Macmilla,1992.
[8]Granger,P.Prefabricated patterns in advanced EFL writing:Collocations and formula.In A.Cowie(EDs),Phraseology:Theory,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9]Krashen,S.D. Scarcella,R.On Routines and Patter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rformance.Language Teaching,1978,28:283-300.
[10]Widdowson,H.G.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Applied Linguistics,1989,10:128-137
[11]Wray,A.Formulaic Seq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Principle and Practice.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463-489.
[12]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Co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3]Zimmerman,C.B.Historical Trends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Instrction.In J.Coady T.Huckin(EDs),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A Rationale for Pedag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