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大文學家。他對我國最早的氣功文獻之一《行氣玉佩銘》是很有研究的,他青年時曾練靜坐養(yǎng)生法治好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癥一事,卻知者甚少。據(jù)郭沫若著的《文藝論集》(1979年人民文學版)中的《王陽明禮贊》一文記載:“因為過于躐等躁進的緣故,在一高預科(指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班)一年畢業(yè)之后,我竟得了劇度的神經(jīng)衰弱癥,心悸亢進,緩步徐行時,胸部也震蕩作痛,幾乎不能容忍,睡眠不安,一夜只能睡三四小時,睡中猶始終為惡夢所苦。記憶力幾乎全部消失了,讀書讀到第二頁已忘了前頁,甚至讀到第二行已忘記了前行。頭腦昏聵不堪,熾灼得如像火爐一樣,屢屢想自殺?!焙髞硭I了本講靜坐的書,便學練起靜坐來。“每天清晨起來靜坐30分鐘,每晚臨睡時也靜坐30分鐘……不及兩個禮拜功夫,我的睡眠時間延長了,夢也減少了,心悸也漸漸平復,竟能騎馬竟漕了。這是在我身體上顯著的功效。而在我的精神上更使我徹悟了一個奇異的世界……”
他回憶往事總結(jié)了自己的體會:
1.靜坐宜取端坐姿勢。頭朝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前胸不張,后背微圓,兩手叉置大腿上;上腹內(nèi)凹,臀部后突;兩膝不并,腳位分離。
2.要注意呼吸。吸長而緩,呼短而促,行于不經(jīng)意之間。靜坐特別講究運氣用力,一般說,求自然不用動,力點宜集注在臍下,腦中應無念無想。
3.靜坐的時間。清晨和臨睡前較好,但無論何時,一次須坐30分鐘,地點不論在家中或休息室等均可。
從此文所講的方法來看,他練的靜坐法就是強調(diào)調(diào)身、調(diào)息、入靜三要素的坐式靜功。當時是1915年,郭沫若正是20歲上下。文中還說,靜坐“在臍下運氣的功夫我是時時刻刻提醒著的,我的身體在同濟之中還算結(jié)實,我的精神在貧困之中也還見靜定,這和學習過靜坐恐怕是有一些關(guān)系”?!办o坐于修養(yǎng)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贊成朋友們靜坐。我們以靜坐為手段,不以靜坐為目的,是與進取主義不相違背的”。郭老還駁斥了“靜坐起源于禪(佛教)”的傳統(tǒng)說法,認為氣功起源于顏回的“坐忘”之說。
〖編輯: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