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電腦量刑使法院和法官能更有力地抵制外界的影響,加強了法院獨立和法官獨立;電腦量刑限制但并未否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法官仍保持其理性獨立和意志獨立。電腦量刑過程的公開性和控辯雙方的參與性,體現了程序公正;電腦量刑標準統(tǒng)一,糾正了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的現象,有助于實體公正。電腦量刑法官審案受外界干撓減少,上訴率和抗訴率降低,從而提高了審判效率。
〔關鍵詞〕 電腦量刑;司法獨立;量刑公正;審判效率
〔中圖分類號〕DF7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09)01-0079-05
司法工作的性質和作用決定了公正為其首選的價值目標,然而司法公正不是司法機關自身所能夠解決的,它尤其需要來自司法系統(tǒng)之外的機制的調整和權力配置的變化,而這些外部條件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國前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R#8226;龐德曾告誡中國的法律家不要無限度地追求立法層次上的合理化與西化,而必須發(fā)展法律中的解釋與應用技術?!爸袊乃痉ù_實需要作合理化改造,不如此其功能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善。然而,實際條件的缺乏,又使我們不能不采取漸進的、改良的方略,從逐步的技術性改良走向制度的變革”〔1〕。電腦量刑作為量刑均衡的技術性手段的面世,〔2〕體現了司法改革中的一種“從技術到制度的思路”,然而,電腦量刑本身卻引來不少否定的觀點,如認為這一制度的內容損害了作為司法改革主要內容的司法獨立,而且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也不利于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實現。〔3〕筆者認為,這類否定的觀點不能成立,在中國現實的司法環(huán)境下,電腦量刑不失為從技術上著手推動實現司法改革目標的一個有益的嘗試。
“電腦量刑”屬于人工智能的專家系統(tǒng),是綜合運用現代系統(tǒng)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的理論成果,采用數學模型的技巧和電子計算機技術,集法律有關規(guī)定和專家、審判人員的經驗于一體的產物。它根據審判人員提供的案件事實信息,運用系統(tǒng)存儲的法律和有關知識進行推理判斷,為審判人員審理案件提供準確定罪與量刑的方案。〔4〕數學模型法〔5〕、層次分析法〔6〕、犯罪與刑罰的量化評價系統(tǒng)〔7〕等電子計算機的量刑方法正是沿著這一思路開展的研究和實踐。
淄博法院的電腦量刑是單憑一個法院之力創(chuàng)制的新生事物,肯定有其局限,但不能因此推而廣之否定電腦量刑本身。筆者認為,一個權威的、完善的電腦量刑應有如下特點:一是適用范圍的廣泛性。最好全國統(tǒng)一制作統(tǒng)一電腦量刑程序,統(tǒng)一在全國適用。但這并不否認,在不同地域下,外觀相同的行為,其社會危害性有區(qū)別,這可根據各地域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同,設置不同參數。這樣就保證了國家法制的統(tǒng)一性和法律公平。二是制作基礎的寬廣。電腦量刑程序的制作是對全國刑事案件量刑情況作統(tǒng)計實證研究,集中廣大的專家學者、法律實務工作者的意見和經驗來完成,以保證量刑的科學合理。三是裁量的權威性。電腦量刑需要國家立法機關的授權,至少以高法司法解釋的形式頒布,適用上具有法定強制性。四是內容和制作原理的透明性。這樣的量刑程序就像法律一樣向全社會公開,并且將制作原理的基礎公開,以利法律實務工作者真正掌握電腦量刑及作法學研究之用。
一、電腦量刑有助于司法獨立
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加強司法的獨立性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卡坡里蒂教授認為,司法獨立——尤其獨立于行政機關——本身不具有終極價值;它本身不是一種目的,而只是一種工具性價值,它的最終目的是確保另一種價值的實現——法官公正、無偏私地解決爭端。〔8〕
司法獨立原則的核心內容是,法官在審理活動和司法裁判上擁有獨立性和自主性,除服從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外,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的干預。主要包括三個規(guī)則:第一,審判權的專屬性規(guī)則。國家的審判權只能由國家的審判機關行使,其他任何機關,特別是立法和行政機關不得行使國家審判權,其實質是法院獨立。第二,行使審判權的獨立自主規(guī)則。法官或者由法官或其他非職業(yè)法官組成的審判組織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外界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擾、影響和控制,即法官獨立。第三,行使審判權的合法性規(guī)則。審判機關在行使國家審判權時,必須服從憲法和法律。 電腦量刑否定論者認為,從現有電腦量刑的內容來看,其結果恰恰是不利于司法獨立的確立。其理由如下:電腦量刑存在的前提是法官不具有獨立性,從而沒有職業(yè)的獨立。對電腦的依賴也限制了法官理性的獨立,是對法官理性的不信任。法官應否對這一不是完全按照自己意志作出的量刑結果承擔責任也是值得商榷的。另外,裁判過程是一個說理的過程,對于按電腦量刑作出的判決,由于法官的理性并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電腦代替了法官,法官失去獨立意志,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尊嚴。〔9〕
否定論者的上述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恰恰相反,在中國司法現實中,法院和法官們自身并未取得獨立和超然的地位,抵抗外力的制度支撐不夠,電腦量刑卻從技術上增強了法官抵制外在干擾的能力。
有學者指出,司法獨立就司法和社會的關系看,其確認指標是對社會的四點要求,即不侵權、不介入、不施壓、不妄評。所謂不侵權是指不侵犯司法機關的管轄權,即不得任意縮小司法機關的管轄范圍;不侵入是指不能違法進入司法程序干預司法裁決;不施壓是指禁止對司法官員直接和間接地施加某種壓力,以特定和不特定的不利性后果迫使其按照施壓者的意思作出司法決定;不妄評是指在法律裁決作出之前,新聞媒介和其他國家機關及其官員不得不負責任地作出可能影響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報道和評論,在司法決定作出后,在司法機關不爭議的原則之下,新聞媒介和其他國家機關及其官員不得隨意抨擊和評論司法決定。〔10〕
顯然,電腦量刑對法官來說,是一種強制,但并沒有損害到法院獨立或法官的職業(yè)獨立。在法院與社會方面來說,在外界不侵權、不介入、不施壓、不妄評方面,并沒有惡化這幾方面的要求。不僅如此,電腦量刑奠定了法院抵制外部的侵權、介入、施壓和妄評的堅實基礎。因為電腦量刑把量刑變成了一個陽光工程,限制了暗箱操作。在電腦量刑需輸入的每一個項目,控辯雙方都反復辯詰過,對電腦量刑該如何選擇內容輸入,控、辯、審三方都有數,這樣外界因素起作用的空間大大減少,外界的利害關系者,在明知操作成本非常之高、難度很大的情況下,會權衡利弊,大多會放棄努力。而一方面法官如想徇私枉法則痕跡太過明顯而不敢輕舉妄動,另一方面法官在面臨外界的干擾和壓力時會以難以操作為由而給予有力的抵制,這對糾正時下權力、人情和金錢在司法中起作用的通行觀念,改變許多案件利害關系人試圖通過非法途徑獲得有利判決這樣一種司法現實有很大意義。這樣就減少了外界干預,有利于法院獨立和法官職業(yè)獨立。
電腦量刑是否否定了法官的理性獨立和意志獨立呢?
首先,法官的個體理性是相對的,需要引導和規(guī)范。從事實層面看,我國目前量刑極不均衡,已成為詬病司法不公的主要對象。雖說量刑不均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不能不說大多數量刑結果是法官個體理性的反映,法官的個體理性沒受到很好的引導和規(guī)范是量刑失衡的最大原因。從理論層面看,把法官個體理性絕對化需解決兩個問題:一方面,法官的個體理性是不斷發(fā)展的,到達他個體理性的頂點需要長年累月的司法實踐,那么幫助法官積累經驗的那些案件的判決與后來法官已臻完美的理性下的判決相比則不公正,這些案件是否該犧牲掉公正呢?另一方面,法官個人能達到的至高理性是完全的理性嗎?顯然,相比電腦量刑而言,他的理性更不全面,因為電腦量刑集中了多人的理性。在一個案件中,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將這些事項按輕重緩急以規(guī)范的數理形式反映在量刑構成中,法官未必能考慮周全;相反,估堆似的量刑方法在實際量刑中被普遍采用,有什么理由證明這種直覺的判斷方式的結果更正確和公正呢?
誠如否定論者所說,電腦量刑是一種格式化,不能全面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11〕但對此應一分為二地分析。電腦量刑應最大限度地全面反映社會實際,將有關量刑的一般情形和較重要情況都反映進去,沒反映的都是一些較次要、特殊和個別的因素,就量刑結果來說,不會有較大偏頗。相反,如果我們完全依賴于法官的個人理性,必然導致量刑結果的離散化,實際上,不同的法官對這些多樣性現實的反應是千差萬別的。尤其是司法實踐中的一些案件,法官對案件的把握并非心中有數,特別需要法律上的幫助,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曾經一段時間專家意見紛紛出籠。因此,我們與其說電腦量刑是對法官理性的限制,不如說是對法官理性的助力和擴張。
其次,電腦量刑也給了法官足夠的自由裁量的余地。比如過失犯罪的過失程度,反映了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是該罪量刑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過失程度的判別又依賴于過失類型、時間、地點等場景因素和行為人本人情況,這些具體情事千變萬化,電腦不可能設置完備,除特別設置一些典型情景硬性規(guī)定外,電腦可能列出嚴重過失、一般過失和輕微過失的選項由法官選擇,也可以儲備庫存案例,讓法官比照最相類似的選取。這就需要法官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作出判斷后才能確定輸入數據。此外,電腦量刑給法官預留了一定量的偏離幅度,法官在偏離電腦量刑結果時必須特別說明理由。因此,電腦量刑僅僅是給了法官個人理性更強的導向,并非否定了法官的意志獨立和理性獨立。電腦量刑沒有否決判決的推理過程,并且其推理結果更有說服力。這是因為電腦量刑綜合了多方面的經驗,并合理地將影響量刑的因素分門別類地予以考慮,法官裁量刑罰時必須有自己的判斷,否則就不能確定應輸入的參數。而確定這些參數的事實及其法理依據,法官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必須在判決上說明輸入參數的事實及其法理依據。也就是法官必須熟知電腦量刑所依據的刑法原理和刑法理念,否則,面對電腦將無所適從。這也促進了法官的學習,增加其知識面,提高其素質和經驗。因此,認為 電腦量刑將判決推理過程交給了無法述說的電腦,公正與否也就缺少了可信性的觀點是缺乏說服力的。〔12〕法官意志獨立表明法官以自己的意志進行判斷,以承擔其判決責任。電腦量刑法官的判決責任就在于他為自由裁量、自由判斷的事項負責,即為其所選擇的反映案情的參數輸入負責。
二、電腦量刑能促進量刑公正
(一)電腦量刑能促進程序公正
量刑公正可分為量刑程序公正和量刑實體公正。量刑作為刑事審判程序的一部分,必須符合審判程序理性的一般要求,使其判斷和結論以確定、可靠和明確的認識為基礎,而不是通過任意或隨機的方式作出。〔13〕程序是否滿足公正的要求,要看它是否使那些受到程序結果不利影響的人受到了應有的待遇,即與訴訟結果有利害關系或者可能因該結果蒙受不利影響的人,都有機會參與到訴訟中,并由此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張和證據以及反駁對方的主張和證據。為使量刑符合程序公正的要求,必須做到:(1)裁判者作為定案根據的事實必須經過合理和充分的論證;(2)裁判者在制作裁判之前必須進行冷靜、詳細和適當的評議,以便對各方的論點和論據作出仔細的討論和衡量;(3)裁判者的結論必須以法庭調查中采納的所有證據和事實為根據,并顧及控辯雙方提出的所有有效的證據、事實、主張和意見;(4)裁判者應明確陳述其據以制作裁判的根據和理由,并向訴訟各方及社會公眾公開論證自己所作裁判的合理性和正確性。〔14〕
電腦量刑的量刑程序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像法律一樣,應公之于眾。不論是法官、檢察官、律師還是一般社會公眾,都有途徑了解其制作原理和內容,這樣在量刑的時候,控、辯、審三方都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會為應該輸入什么樣的量刑數據(也即應怎樣如實地反映有關案件情況)進行辯詰。一些學者主張建立“量刑建議”制度以及設立量刑的獨立階段,其目的也不過是防止法官對量刑暗箱操作,使控、辯、審三方都充分地參與到量刑過程中來。采用電腦量刑,量刑建議實際上可化為對量刑應輸入什么電腦數據的建議,那么量刑建議就能容納于目前的混合式量刑模式之中,不需要再單列一個量刑階段。
法律適用過程離不開自由裁量,如果沒有程序作保障,很難防止法官濫用裁量權;即使法官沒有濫用裁量權,其判決的正當性對于當事人和社會公眾也是可疑的。而一旦根據程序正義原則要求法官提供判決理由,這種對判決的疑問將大大減少。然而,現實中法官的判決理由與量刑結論間沒有一一對應性,同樣的案件,同樣的判決理由,不同的法官量刑結果迥然不同,這樣的判決理由難以服眾。電腦量刑仍需判決理由,電腦量刑給法官的判決理由提供了一個模式,即對量刑參數的選取作為判決的一部分應該公開,并說明采用這些參數的理由。而這些參數是否應采納,控辯雙方在法庭上已經作過辯論,這樣,就讓當事人充分地參與了對被告人的量刑決定過程,將大大減少對量刑結果公正性的懷疑。而量刑數據輸入電腦后,只有一個量刑結果與之對應,只要輸入參數不出問題,其結果就毫無爭議。
(二)電腦量刑能促進實體公正
量刑實體公正是量刑公正的核心,量刑程序公正是對實體公正的保證??疾炝啃坦c否,不僅要看每個個案本身,更要看相近或類似的不同個案量刑的均衡,如果不均衡,即使每個個案本身的量刑是合法的,也不能稱其為量刑公正。
有論者2004年元月在湖南省某監(jiān)獄對正在服刑的100名搶劫犯和100名盜竊犯進行了帶提示性的問卷調查發(fā)現,選擇認為判決認定的你或同監(jiān)他人的犯罪事實有誤 (包括全部錯誤和部分錯誤)等項目的均在20%以下,但選擇法院判決量刑欠公平項目的達到了驚人的90%。〔15〕另有學者把1107個搶劫案件的原始罪量分成16個等級,把判處的原始刑量也分為16個等級,然后對比發(fā)現,有83.1%的個案能達到等級一致。其余個案偏輕或偏重,有7個過輕的個案和10個過重的個案。〔16〕因此,人民法院量刑的公正問題已經成為整個刑事審判的主要問題;量刑不公之影響也已經遠遠超過這些案件本身。
影響量刑均衡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沒得到有力的引導。在量刑中,法官對犯罪行為的嚴重性和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的判斷過程和依據人們難以了解,從而難以監(jiān)督,導致量刑不均衡。有兩種表現,一是法官中立地判案,但由于自由裁量權過大,導致判決的失衡。某電視臺報道了一起父親因無法忍受兒子的虐待而殺死親生兒子的故意殺人案,審理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這位父親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幾乎與此同時,另一電視臺也報道了一起妻子因不堪丈夫的非人虐待而找人殺死了丈夫的案件,審理法院以同樣依據判處妻子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這兩起犯罪動機、情節(jié)及社會危害性極為相似的案件,兩個法院根據相同的法律卻作出了天壤之別的判決。〔17〕另一種是關系案、金錢案,其非正當量刑由于判決過程的難以監(jiān)督而被掩蓋下來,因為相同情節(jié)和相同理由,結果迥然不同的現象普遍存在,找不到一個量化的標準加以監(jiān)督。
有兩個因素決定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無法作出均衡的判決。一是法官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刑法規(guī)定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但具體怎么操作卻不甚了了。罪與刑的關系不像同態(tài)復仇那樣好確定,比如說受賄多少錢或者搶劫多少次該判死刑是沒有答案的。如果說單純一個因素都難以確定罪刑對應關系的話,而實際量刑中更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就更難以確定罪刑對應關系;刑法對單一情節(jié)規(guī)定了從重、從輕、減輕、免除處罰,從輕、減輕處罰,減輕、免除處罰,從輕、減輕、免除處罰等處置方式,就單一情節(jié)來說,刑罰的分配量就難以精確把握,更不說一個犯罪里有若干個情節(jié),這些情節(jié)的處置方式或正或反,綜合以后刑罰的分配量就更難以把握。專家學者們就如何適用量刑情節(jié)還在相互辯詰駁難,遠沒有達成一致,那么期望法官能準確無誤地把握更是天方夜譚了。一個罪到底有沒有一個準確的刑罰對應,從真理的客觀性來說應該是有的,因為在同時同地,針對同一犯罪現象,應該有一個應然刑罰,法官的實際判罰都是圍繞其上下波動的,但這個應然刑罰誰也沒有能力和資格宣稱自己能夠找到。正因為如此,就存在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偏輕偏重的案件一般不予改判,而對畸輕畸重的案件才予以改判的現象。上級法院不能宣稱自己的判罰就是應然刑罰,由于沒有明確量化標準和統(tǒng)計數據作支撐,對偏輕偏重的判決只是一個較模糊的印象,難以充分說明理由,而畸輕畸重的判決則由于偏離應然刑罰太大,一目了然。既然這種絕對公正的應然刑罰難以達到,那我們就退而求其次尋求相對公正。那么相同的案件得到相同的處理,相似的案件得到相似的處理就是唯一的可操作的相對公正的目標。但這單憑法官個人力量難以辦到。因為時期不同、法院不同、地域不同的同類案件,數量之多,面目之千奇百怪,判決結果之游移不定,遠非法官個人力量所能把握,這個任務只能授權給有關機構,由他們去收集材料,進行數理統(tǒng)計和法律分析,電腦量刑就是其成果。
二是法官的心理原因?!皩徟屑认等斡扇藶橹?,則人之心理對其所為之審判,不無影響,況自由心證向被采為訴訟法上之原則,則法官之認事用法,幾憑其主觀,故謂審判純屬于法官心理之問題殆非過言 ”。〔18〕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法官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員心理互動, 當事人、律師和證人的一般特征,包括其性別、膚色、相貌、職業(yè)、口音、姿態(tài)、服飾等,都可能引起法官的同情或反感,并影響到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定。這是因為,“法官是喜愛和厭惡、偏好和偏見、本能、情感、習慣和信念的復合體”。〔19〕“法官的情緒,甚至早餐的味道,去法院上班途中的交通狀況都可能影響到法官對當事人和證人證詞的信賴程度”。〔20〕蔡墩銘先生也指出,法官性格、情緒、年齡、世界觀、成見五個方面的人格特質最終導致了相同案件的量刑差異。他認為,對于相同案件,性格上嚴厲的法官較之于寬容的法官量刑為重,感情用事之法官在無法控制自己情緒時“易為特別苛刻之量刑”;“審判官之年齡大,則其量刑通常較輕,如審判官之年齡不大,則其量刑通常較重”;“仇視女性之獨身推事對于女人之犯罪易予以重罰”;“對于強暴案件,女性推事之量刑不利于被告”;“同情貧者之審判官對于貧者之犯罪從輕量刑,而對于富者之犯罪毫不姑息”。〔21〕
因此,法官的法律修養(yǎng)和經驗固然重要,但不加限制地依賴之則很危險。這種修養(yǎng)和經驗具有個體性,對同一案件,不同的法官作出相差較大的判決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不能說是公正的。與之相對,法官在電腦量刑時的主要任務不是考慮結果是什么,而是考慮電腦所需要輸入的情況是否清楚和完整。電腦量刑結果具有唯一性,只要案件事實調查清楚了,當事人對應輸入的量刑參數沒有爭議,對量刑結果就沒有爭議。并且,對于某個犯罪的量刑結果會最大限度地接近應然刑罰。因為,這是總結了成千上萬起同類案件,最大限度地對反映犯罪嚴重性和行為人人身危險性的情況都作了考慮,從法律上和數理上作了分析,遵從了統(tǒng)計規(guī)律,其基礎是堅實的,不可能偏離應然判決太遠。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電腦設置的條件是有限的,而實際案件案情是無窮的,也許某些特別有智慧和經驗的法官能根據實際案件作出更接近應然刑罰的判決,但是,這樣的判決實在太少,因為,法官量刑的離散現象說明,如果說某些法官的判決是公正的話,就意味著很多的其他法官的不同判決是不公正的。而在大部分判決都不公正的情況下,這個公正的判決也變得不公正了,因為它違背了同等情況同等對待的刑法平等原則的要義,也就無公正性可言了。
特別是在我國法制環(huán)境中,法官的整體素質不高,法院判決的權威性不夠,人們對現有的法官理性普遍存在質疑的情況下,電腦量刑不失為加強法院判決權威性和公正性的一個有效的舉措。
三、電腦量刑總體上促進審判效率
所謂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提高司法效率就是指以盡可能少的司法資源的投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得到司法結果。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的關系是,在滿足公正的條件下才談得上怎樣提高效率,沒有公正的效率是沒有意義的。電腦量刑對公正的促進作用如上所述,而電腦量刑對效率的促進作用也是明顯的,因為電腦量刑更公平,量刑做到了公開化、透明化,量刑的依據在法庭上經過辯論,控辯雙方已參與進來。因此,控辯雙方更易服從判決,極大地減少上訴率和抗訴率。另外,在量刑上,大大地減少審判委員會的介入,使擇期宣判顯得不必要,當庭宣判的比例會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量刑的透明化,便于監(jiān)督,使法官暗箱操作可能性不大,也使案外因素對案件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不但促進了公正,而且,使法院和法官專注于案件的審理,不必因應對內外關系而勞神費力,從而促進了審判效率。這樣,電腦量刑總體上能促進審判效率。
〔參考文獻〕
〔1〕〔10〕龍宗智.相對合理主義〔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0,165-167.
〔2〕劉春雷,張聞宇.“電腦量刑”面世歷程〔J〕.法律與生活,2004,(18):34.
〔3〕〔9〕〔11〕〔12〕李愛榮,王傳輝.“電腦量刑”與公正效率之實現〔J〕.政治與法律,2005,(1).
〔4〕鄧修明.我國刑罰裁量模式與刑事判例機制〔J〕.現代法學,2006,28(1).
〔5〕余亞勤.建立量刑數學模型初探〔A〕.蘇惠漁編.量刑方法研究專論〔C〕.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433.
〔6〕陳興良.本體刑法學〔M〕.商務印書館,2001.775.
〔7〕〔16〕白建軍.罪刑均衡實證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378.
〔8〕引自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67.
〔13〕〔14〕陳光中.訴訟法學新探〔A〕.陳光中教授七十華誕祝賀文集〔C〕.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556,556.
〔15〕周華,蒲少良.論刑罰裁量之公平〔J〕.甘肅社會科學,2005,(1).
〔17〕關仕平.兩起殺人案:天壤之別的判決〔J〕.中國律師,2004,(7).
〔18〕〔21〕蔡墩銘.審判心理學〔M〕.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711-712.
〔19〕〔美〕本杰明#8226;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蘇力譯.商務印書館,1998.22.
〔20〕吳新耀.當代西方法學思潮評析〔M〕.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138.
(責任編輯:謝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