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梅
[摘要]對我院2008年3月-2009年2月發(fā)生的38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探討產后出血發(fā)生的相關因素主要有: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等。針對產后出血的不同原因,應選擇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積極預防相關因素,以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
[關鍵詞]產后出血;臨床分析;預防
[中圖分類號]R714.4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4-8650(2009)10-046-02
胎兒娩出后24h內出血量超過500ml者稱產后出血。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不僅影響產婦健康,甚至危及產婦生命,為我國目前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其發(fā)生率2%-3%。本文通過對38例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產后出血原因,積極探尋預防措施,可避免或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
我院2008年3月-2009年2月分娩2880例(陰道分娩2160例,剖宮產720例),其中產后出血38例,占1.3%。經產27例,初產11例。按引起產后出血的主導因素分類:宮縮乏力引起21例,占55.2%;胎盤因素引起8例,占21%;軟產道損傷引起5例,占13.1%;凝血功能障礙引起4例,占10.5%。觀察的38例產后出血患者中,產后2h小時內出現出血的32例,占84%;產后出血在產后2h內發(fā)生率最高。
1.2 診斷標準
胎兒娩出2h內陰道出血達到或超過400ml,或胎兒娩出24 h內陰道出血達到或超過500ml,診斷為產后出血。出血量的計算方法:陰道分娩者胎兒娩后,立即放聚血器于產婦臀部;剖宮產者計量吸引器負樂瓶內的量,估計浸染紗布、敷料的血量[1]。
2 產后出血的原因分析與預防措施
2.1 原因分析
據文獻報道,產后出血原因中,子宮收縮乏力占41.91%-77.26%,胎盤因素占22.52%,軟產道損傷占3.64%-15.05%,凝血功能障礙占2.70%-5.49%[2,3]。本資料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其中宮縮乏力包括原發(fā)或繼發(fā);胎盤因素包括胎盤粘連、植入、胎盤或胎膜殘留等;軟產道裂傷包括宮頸裂傷、會陰裂傷、子宮切口延長、裂傷等;凝血功能障礙包括DIC、合并內科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
2.1.1 子宮收縮乏力:是引起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兇,共占產后出血總數的55.2%(21/38)。雙胎妊娠、巨大胎兒、羊水過多等孕婦,因子宮過度膨脹,胎兒娩出后易發(fā)生宮縮乏力,導致產后出血;待產過程中產婦過度緊張、疲勞等易引起不協(xié)調性子宮收縮、繼發(fā)性宮縮乏力,結果使產程延長,造成滯產、難產、產后宮縮乏力而發(fā)生產后出血。由于宮縮乏力,患者常發(fā)生產程延長、胎盤剝離延緩、陰道流血過多等。出血多為間歇性陰道流血,色暗紅、有凝血塊;如果出血量多、速度快,則產婦可迅速出現休克表現:面色蒼白、頭暈心慌、冷汗、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
2.1.2 胎盤因素:占出血總數的21%(8/38)。前置胎盤、胎盤嵌頓、滯留、粘連、植入、殘留,多次宮腔操作使內膜損傷。同時子宮內膜炎等常使蛻膜發(fā)育不全或缺損,發(fā)生胎盤部分或全部粘連;第三產程粗暴按壓子宮,過度牽拉臍帶,不適當使用宮縮劑,宮頸內口出現痙攣性收縮,剝離的胎盤嵌頓于宮腔內,直接影響子宮肌纖維的收縮,引起產后出血。若胎盤娩出前陰道流血量多時首先應考慮胎盤因素所致。胎盤部分粘連或部分植入,胎盤未粘連和植入部分可發(fā)生剝離而出血不止;胎盤剝離不全或剝離后滯留宮腔,表現為胎盤娩出前陰道流血多伴有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嵌頓時在子宮下段可發(fā)現狹窄環(huán)。首先多次人工流產致子宮內膜受損及子宮內膜炎,再次妊娠時底蛻膜與葉狀絨毛膜之間結構發(fā)生異常,影響胎盤的種植,故有人工流產史者發(fā)生胎盤粘連、剝離胎盤、胎盤少許殘留率增加,引起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首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因素等導致剖宮產率逐年增加,剖宮產后再次妊娠是胎盤異常尤其是胎盤植入的好發(fā)因素。
2.1.3 軟產道損傷:占出血總數的13.1%(5/38)。急產、巨大胎兒、手術助產、催產素使用不當引起宮縮過強,造成軟產道裂傷,如子宮下段破裂、宮頸裂傷、會陰撕裂等引起產后出血。該類出血多發(fā)生在胎兒娩出后、持續(xù)不斷、血色鮮紅能自凝,其出血量與裂傷程度以及是否累及血管有關,裂傷較深或波及血管時,則出血量較大。在基層醫(yī)院因接產技術欠妥,軟產道損傷多是產后出血的重要因素。
2.1.4 凝血功能障礙:占出血總數的10.5%(4/38)。血小板減少、嚴重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凝血因子缺乏等易引起產后出血的發(fā)生?;颊咴谠星盎蛟衅谝延谐鲅獌A向,在胎盤剝離或軟產道有裂傷時,由于凝血功能障礙,則表現為全身不同部位的出血,最多見為子宮大出血或少量持續(xù)不斷出血,但血液不凝、不易止血。臨床根據患者病史、出血特點及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等有關凝血功能的檢查即可作出診斷。
2.1.5 綜合因素:指具有二項以上因素者。
2.2 預防措施
在臨床中,必須提高對產后出血的認識,重視可能引起產后出血的誘因和原因,進行分析,有針對地采取預防措施;加強心理護理,密切觀察產程進展,合理使用宮縮劑,正確處理三個產程,產后密切注意產婦的生命體征、子宮收縮和陰道流血情況。
在臨床中子宮收縮乏力仍然是導致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本文統(tǒng)計為55.2%。因此要積極預防,產時指導產婦正確用力,防止體力過度消耗;糾正病理產程,避免急產與產程延長;在剖宮產過程中:常規(guī)宮體及子宮下段分別注射催產素10-20 U;對有巨大兒、雙胎、多產而無藥物禁忌者可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片劑200μg。產后按摩子宮,宮縮劑的使用可促進子宮收縮,減少出血;同時產科醫(yī)護人員應加強產婦的孕期健康教育,囑其定期做產前檢查,及早發(fā)現并治療可能導致宮縮乏力的疾病,以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
胎盤因素引起的產后出血占第2位。近年來人工流產的增加,前置胎盤、胎盤植入與粘連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因此,加強婚前健康教育,做好避孕指導,減少人流次數,可降低產后出血率。分娩前應行B超檢查,明確胎盤附著部位。正確處理第三產程是預防胎盤因素致產后出血的重要關鍵,胎盤一旦剝離按壓宮底,協(xié)助娩出胎盤;對于胎盤滯留者,可行人工剝離、清宮等。剖宮產時胎兒娩出后應及時宮體或靜脈應用縮宮素,迅速徒手剝離胎盤。
軟產道損傷是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因此必須加強產科醫(yī)生和助產人員基本功訓練,正確掌握手術指征和技巧是預防此類產后出血的關鍵,產道裂傷應及時修補產道出血。對于軟產道裂傷要及時給予縫合止血;凝血功能障礙可導致產婦死亡,因此在發(fā)生產后出血時應警惕凝血功能障礙,及早進行凝血功能的檢測。
同時在進行臨床資料分析中發(fā)現,產后出血好發(fā)于產后2h內(84%),與文獻報道的86.4%接近[4],可見產后2h內總失血量可較好反映產婦失血情況,因此產后2h是臨床觀察的重點,是預防產后出血的關鍵時機,因而在產婦分娩后應常規(guī)留產房觀察2h,每l5-30min觀察生命體征、宮縮及陰道流血量,以便及早發(fā)現出血傾向。
目前,產后出血量的測量有多種方法:如目測法、容積法、面積法、稱重法。正確的測量、及時采取措施可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和減少并發(fā)癥。出血較多應及早補充血容量,同時應結合本院的技術力量及條件設備,對應轉送的產婦,應及時轉送到上級醫(yī)院,從而確保孕產婦的安全,減少孕產婦的死亡率,提高產科質量。
我院高度重視對產后出血產婦的密切觀察,及早采取了有效的預防措施,使產后出血發(fā)生率僅為1.3%。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24
[2] 湯曉秋.產科子宮切除相關危隊因素分析.中國綜合臨床2004,20(10) :948
[3] 楊瑛,顧偉英,楊華光,半腹膜外剖宮術的臨床應用,中國綜合臨床,2004,20(7):660
[4] 楊孜,葉蓉華,產后出血72例防治探討,實用婦產科雜志,1997,13(2):85.
(收稿日期200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