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東
摘要: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新任務、新實踐,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一些不適應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其原因是市場經濟的深刻影響,社會轉型的必然反映,改革創(chuàng)新滯后的結果,隊伍建設薄弱的體現(xiàn),參與機制錯位的折射。
關鍵詞:和諧社會建設;思想政治工作;不適應;原因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158—03
思想政治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fā)揮了“生命線”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必須看到,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新任務、新實踐,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一些不適應和薄弱環(huán)節(jié),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認真查找這些不適應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科學分析其產生的背景和原因,才能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好對策,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政治優(yōu)勢。
一、和諧社會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適應
概括起來,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以下幾方面不適應和薄弱環(huán)節(jié)。
1.思想觀念不適應,存在“兩張皮”現(xiàn)象
可以用“兩論六說”來概括。“兩論”,一是“過時論”,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產物,現(xiàn)在搞市場經濟,再強調不合時宜;二是“無用論”,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虛功、軟指標,無關緊要?!傲f”,(1)“大環(huán)境決定說”,片面認為世俗的信念動搖、精神空虛、物欲膨脹,小環(huán)境的思想政治工作抵制不了市場經濟負面的沖擊。(2)“政績難現(xiàn)說”,思想政治工作遠不如業(yè)務工作的政績那樣容易顯現(xiàn)。(3)“權位失衡說”,認為國有企業(yè)黨組織的職責是保證監(jiān)督,事業(yè)單位實行行政領導責任制,黨組織無實權,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失落感。(4)“職責分家說”,有的行政領導人埋頭業(yè)務工作,對思想政治工作關心不夠,黨政難成合力。(5)“和為貴說”,片面理解精神文明“重在建設”,對社會不良現(xiàn)象和錯誤思潮聽之任之。(6)“相關學科代替說”,強調用相關學科替代思想政治工作。[1]這些錯誤觀念導致思想政治工作與業(yè)務工作存在著“兩張皮”或“一手硬、一手軟”現(xiàn)象。
2.體制機制不適應,齊抓共管的合力尚待加強
隨著我國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日益多元、多樣、多變,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成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單靠哪個機關、哪個單位、哪個人難以完成任務和確保效果。這要求我們必須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全社會和黨政工團共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但目前這樣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分離”上:即領導體制上的黨政分離,動作機制上思想政治工作與業(yè)務工作的分離,管理體制上管干部與管思想的分離,具體工作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分離,宏觀運作上單位小環(huán)境與社會大環(huán)境協(xié)同的分離。
3.方法手段不適應,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夠
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必須自覺運用現(xiàn)代科技成果,加大科技含量,才能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從實際來看,群眾喜聞樂見、生動活潑和體現(xiàn)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方式方法還十分匱乏,沿襲傳統(tǒng)多、改革創(chuàng)新少,有的甚至還停留在“一張報紙一杯水,一根粉筆一張嘴”、“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傳統(tǒng)模式上,以說教為主,手段單調,方法呆板,不善于運用現(xiàn)代傳媒和先進科技手段,影響和制約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善于運用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增強思想政治工作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與業(yè)務工作、與群眾的日常生活脫節(jié),隔鞋搔癢、蜻蜓點水,說服力和吸引力差。
4.教育內容不適應,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
一是缺少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回避問題與矛盾,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受到影響。比如,開展形勢教育,對企業(yè)扭虧增盈大講特講,而對企業(yè)裁減冗員、職工下崗卻一帶而過,致使職工的疑慮、困惑有增無減。二是缺乏求真務實精神,形式主義比較流行。江澤民同志指出:“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呼隆的辦法,搞形式主義的東西是行不通的。那叫自欺欺人。必須扎扎實實地做思想政治工作,而且要見效果?!盵2]但有些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卻一轟而起,單純追求人數(shù)、場次、規(guī)模,而不顧實際效果;有的熱衷于“報紙上有名、廣播里有聲、電視里有影”,不愿做長期性、基礎性的工作,群眾稱之為“整景”、“擺花架子”。
5.經費投入不適應,基層思想文化陣地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力度,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照目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問題是:一些單位對思想政治工作投入的財力物力偏少,個別甚至沒有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在農村基層,一方面存在文化陣地投入不足、設施簡陋的問題,約有三分之二的村沒有正規(guī)的文化活動場所,另一方面存在各類資源浪費嚴重的問題,現(xiàn)有的文化場所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3]基層宣傳陣地缺失嚴重,在一些貧困縣,縣報停辦,主要宣傳媒體電視臺的經費也難以維持;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一些公益性文化設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重視社會效益。
6.覆蓋范圍不適應,出現(xiàn)“盲區(qū)”和“空白點”
不能適應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四個多樣化”,思想政治工作出現(xiàn)較大盲區(qū)。民營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大量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缺乏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在城市,大量的外來流動人口很難置于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下,城市社區(qū)和新社會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極為薄弱;部分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值得關注;以貧困農民、農村剩余勞動力、城市失業(yè)人員和下崗人員為主體的困難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為新焦點;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fā)展,對老年人的關懷、教育日漸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區(qū)”和“空白點”,從目前來看大量存在。“基層不牢,地動天搖”。
7.隊伍素質不適應,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來,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精神狠抓政工干部隊伍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部分同志的能力素質與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環(huán)境、新任務很不適應。一些政工干部不注重學習,理論根底淺,知識面窄,思維層次低。對思想政治領域引發(fā)的一些斗爭和矛盾,分不清是非、辨不清你我。對群眾感到困惑的一些深層次思想問題說不清、道不明,“大道理講不實、難道理講不透”。有的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知識掌握不多,照葫蘆畫瓢,憑老經驗辦事,盲目自信,解決具體問題能力差,群眾的思想問題化解不了。有的思想基礎不牢,品德修養(yǎng)較差,自身形象不好,不僅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而且助長了一些不良風氣的蔓延。
8.理論研究不適應,對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把握不夠
當前,思想政治工作不適應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根子在于我們對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有些同志習慣于按部就班做工作而不潛心研究,致使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經驗沒有及時升華為理性認識;仍有相當多同志,包括從事這項工作的同志,還沒有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當做一門科學來看待;對新情況新問題,研究探索力度不夠,摸不準群眾思想變化規(guī)律,工作預見性差,總是被問題牽著鼻子走;有的雖重視研究,但不注意運用,關注的是發(fā)表了多少論文,忽視了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的研究對消極因素如何抵制和防范多,而對積極因素如何吸收和利用少,致使思想政治工作處于被動狀態(tài),缺乏前瞻性把握。
9.制度建設不適應,落實與考核措施亟需完善
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不能適應形勢和任務的需要,對出現(xiàn)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辦法。對流動人口、城市社區(qū)、困難群眾、非公有制經濟等領域的思想政治工作,亟需結合實際,制訂出科學嚴謹和操作性強的工作制度和管理辦法。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不按制度落實工作,出現(xiàn)“決心在嘴上、行動在會上、落實在匯報上”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上面強調什么就抓什么,檢查什么就干什么,工作隨意性大、不規(guī)范;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是依據(jù)上級指示、領導講話,認為制度的權威性不大,執(zhí)不執(zhí)行無所謂;思想政治工作是軟任務,考核評價比較主觀抽象,應付一下就可以。
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適應的原因探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適應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有其產生的客觀和主觀原因:
1.市場經濟的深刻影響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了一整套做法,具有自身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如何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并使之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有機結合,形成新優(yōu)勢,發(fā)揮有效性,沒有現(xiàn)成經驗可循。在此階段,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開展有客觀難度。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新事物,它本身有一個形成、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guī)律也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思想政治工作面對市場經濟的新環(huán)境也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磨合過程。從現(xiàn)實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全建立尚需時日。在這一進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處于一個不停變革、變動的狀態(tài),其對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只具有相對意義。比如,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企業(yè)的體制機制都在改革和完善中,這種情況下,要想建立“一勞永逸”的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是不現(xiàn)實、也是不可能的。再如,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的非公企業(yè)、混合經濟企業(yè)、合作合資企業(yè)等經濟形式,如何建立既適應新經濟組織特點,又能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運行新模式,需要在實踐中探索。
2.社會轉型的必然反映
在傳統(tǒng)社會結構中,任何人都是“組織人”,在組織內部,個體的所有行動必須符合組織的要求,教育灌輸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強有力的手段,這在當時是有效的和有用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發(fā)展的多元化趨勢,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隸屬關系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經濟利益的多元化打破了傳統(tǒng)組織與人的隸屬關系的格局,形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人際關系。這就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確立“市場”意識和“效益”意識。當然,我們不能把商品交換的等價原則照搬到政治領域,但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與工作對象的關系看作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市場關系”,即思想、道德、文化產品的“供給方”與“需求方”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供給一方,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精益求精的服務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而現(xiàn)實狀況是,思想政治工作與工作對象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錯位”,不按群眾的需求辦事,“教育缺乏說服力”、“活動缺乏感染力”,難以達到群眾期盼的“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悶、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壓、能力上解弱”的新需求。
3.改革創(chuàng)新滯后的結果
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思想政治工作面對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的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也激發(fā)了內在的創(chuàng)新動力,呈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態(tài)勢。但總體比較,還存在著動力不足、效果不明顯的問題,相應的在觀念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以及隊伍創(chuàng)新方面呈現(xiàn)出一定的滯后性,尤其是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與其他條線工作以及所處的大環(huán)境、大氣候相比照,還顯得有些“不入時”。面對飛速發(fā)展的形勢,思想政治工作如不能與時代同步,就不可能發(fā)揮其獨特優(yōu)勢。比如,在新一輪開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自身也有一個“開放”的問題,要從“政治權威”、“信息壟斷”、“單向傳輸”的傳統(tǒng)運作模式中解脫出來,學會在“適應市場”“服務需求”、“引領潮流”的新的運行機制下發(fā)揮作用。再如,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歷史進程,思想政治工作目標要從單純提高人的政治素質,進一步拓展為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增強人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力”、“發(fā)展力”。此外,在現(xiàn)代科技突飛猛進的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學習借鑒相關學科優(yōu)秀成果,創(chuàng)新思路、開拓途徑、提高實效。
4.隊伍建設薄弱的體現(xiàn)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關鍵在人。但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比,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這已不是此前人們常用的“機構萎縮”、“人員老化”、“隊伍青黃不接”等所能概括,而是體現(xiàn)為內在的機制性和結構性的矛盾,反映為隊伍整體構建上的差距,從而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產生影響。隨著經濟結構大調整、大改組和企事業(yè)單位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機構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調整、精簡、合并,專職政工人員數(shù)量也呈現(xiàn)出明顯下降趨勢。機構精簡、隊伍精干總體上適應改革的方向和潮流,但面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任務的增加,需要新的工作機制去“填空”,不注重機制的轉換,簡單地裁減機構,必然出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面上覆蓋不到位、點上滲透不深入的狀況,久而久之,“生命線”自身的生存發(fā)展都是問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精簡,應以提高效能為目的,以素質提升、能力增強為前提,否則,必然削弱思想政治工作。但在一些地方政工人員卻專職不專用,角色錯位,忙于事務,且承擔一定的經濟指標任務,有些單位甚至“一流的人員搞業(yè)務,二流的人員做政工”。
5.參與機制錯位的折射
任何一個單位乃至一個社會的發(fā)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面臨各種矛盾、沖突和危機的挑戰(zhàn),有時一點小小的矛盾都會引發(fā)激烈沖突,甚至帶來災難性后果。隨時了解干部群眾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苗頭,把各種矛盾沖突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項基本功。但隨著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單位的政工部門和政工干部逐步遠離決策,思想政治工作漸漸失去了“源頭參與”的主動權,出現(xiàn)了單純工具化趨勢,正確應對沖突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在降低。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建立“源頭切入、過程參與,從長計議、平戰(zhàn)結合,動態(tài)搜索、應急對付”的機制和措施,這樣在矛盾、沖突和危機來臨的時候,才能第一時間參與進去,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動員、明理順氣、關心呵護、排憂解難的優(yōu)勢作用,體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馬剛.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0,(S1):12.
[2]轉引自沈明.認真學習江澤民同志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論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8,(12):9.
[3]王子華.農村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對策[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學報,2005,(3):87.
1轉引自沈明.認真學習江澤民同志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論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8,(12):9.
2王子華.農村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對策[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學報,2005,(3):87.
(責任編輯/張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