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韋萍
坐落于江城的吳江市實小已走過了百年的歷程,如何引領莘莘學子體味實小厚實的文化根基,并使每一個師生員工都成為學校文化的傳遞者和發(fā)展者,是吳江實小一直以來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之一。
十一五期間,學校在前15年科技教育特色打造的基礎上,繼續(xù)尋找突破口,以“培養(yǎng)探究品格: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最優(yōu)發(fā)展的深化與拓展研究”為抓手,以創(chuàng)建“求真型校園”為目標,以探究式校本課程的建設為重要手段與途徑,讓特色逐漸走向文化。
一、校本課程的目標:凸顯特色。分層落實
探究式校本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品格的重要陣地,也是科技特色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為此,學校確立了如下特色培養(yǎng)總目標: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讓每個學生每天都在探究、成長和充滿希望,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探究品格和健康活潑的個性,享有完整愉悅的學習生活。
根據上述目標,學校將學生的探究品格具體化為下列品質:細于觀察、敢于提問、善于合作、樂于交流、勤于創(chuàng)新、勇于求真,并分別分散到六個年級段,做到有重點的突破。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獨一無二,體現校本
為進一步彰顯學校的文化內涵,學校在課程內容選擇上立足校本。
1百年歷史的積淀:學校在百年的建校歷史中。積淀了豐厚的校園文化。學校結合自身發(fā)展史以及發(fā)展過程中留存下來的歷史景觀,編寫了《閃光的校園》,它以“探尋百年印跡”為主,層層揭開學校的百年歷史,翻看百年的畫卷。同時,在追蹤研究的過程中,達到知識的拓展和情感的升華。
2校園環(huán)境的利用:學校在特色建設的過程中,開發(fā)了一些富有文化內涵的科技教育景點及環(huán)境設施,這些也是學校結合課改,重點編寫科技教育校本教材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學校開發(fā)了《金色校園行》教材,旨在讓孩子們認識校園景點的同時,通過探索與研究。挖掘蘊含在景點內的文化內涵。
3特色活動的開展:以學校的標志性景點“金鑰匙”命名的“金鑰匙少兒科學院”內活動豐富多彩,成為校園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少科院內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探究的欲望,學校將各研究所活動編排成校本教材,具體包括以下內容:節(jié)水研究所開發(fā)的《節(jié)水世界歡迎您》、垃圾分類研究所開發(fā)的《垃圾也能成風景》、蠶桑研究所開發(fā)的《蠶的一生》……
三、校本課程的實施:關注探究。著力實踐
學校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和實施是以探究文化的培育為主線的。所有教材的實施都從引導學生探究入手,采取實踐體驗的方式,著力開發(fā)學生的探究潛能,做到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
例如,《閃光的校園》作為校本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引領孩子通過開展系列實踐探索活動,幫助他們理解學校的校風、校訓、教風和學風的內涵。明晰學校辦學百年積淀下來的學校精神——“愛德求真”的含義。再如通過課外對百年老樹經歷的三次磨難的調查,讓學生了解學校的歷史沿革,知道學校百年風雨中的發(fā)展與變遷,明白學校的精神文化內涵。
四、校本課程的管理:立足整合,協(xié)同發(fā)展
為了更好地落實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管理。學校在成立校本課程研究小組的基礎上,協(xié)同各方力量,立足于整合與聚焦,抓好“課堂”與“班級”兩大陣地,共同做好文化傳承這一道特色“菜肴”。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小組出臺了課程實施綱要,具體指導課程的實施:教務部門成立了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具體負責課程的實施;而德育處則將開展以校本課程主題為內容的班隊活動作為班集體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全方位實踐校本課程,力爭在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過程中,通過邊學習、邊設計、邊實踐、邊提高,促使學校研究性群體的迅速成長、成熟。
十一五期間,學校立足校本,挖掘內涵,圍繞探究。努力構建促進師生探究品質的校本課程,生成給予師生生命啟迪的探究文化。實踐告訴我們,校本課程建設是沒有盡頭的,它將永遠處于“過程”之中。而這樣一個“過程”,就是實小人實踐“愛德”理念,傳承“求真”文化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