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紅
摘要:性格是影響學習者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雖然外向和內向的性格傾向對語言習得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教者應根據(jù)學習者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一方面采用“人盡其才”,補足其性格中短處的教學對策,另一方面,使學生了解其性格特點并自覺有意識地揚長補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性格差異;英語學習;英語教學
近年來,隨著英語教學的研究由教學的客體向教學主體的轉變,學習者個體因素的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對英語學習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了解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教師就能適時采取恰當?shù)慕虒W方法,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包括:年齡、智力、認知方式、個性等。這種差異使英語學習者在同樣的學習條件下得到不同的結果。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學生的智力差異,認為智力是決定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卻忽視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智力上的成績,依賴于性格上的偉大,這一點常常超出人們的認識。”有學者曾對英語教師和語言學習者進行過調查,許多被調查者認為,在語言學習中性格因素所起的作用甚至超過智力因素。本文將試圖探討學生的性格差異與英語學習、英語教
學的關系問題。
一、性格差異與英語學習
性格是指一個人的心理面貌,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征。心理學上常常把人的性格劃分為外向型(extrovert)和內向型(introvert)。Eysenck(1970)采用二分法鑒定出目前被廣泛接受的兩種性格因素——外向和內向兩種總體性的性格。Eysenck進一步指出典型的外向型性格者愛交際,好聚會,通常有許多朋友,喜歡與他人交往,偏好在集體中進行互動式的學習,他渴望興奮,樂于尋找機會,敢于冒險,做事常憑一時沖動,對人和事的反應迅速而及時。典型的內向型性格者喜歡安靜,對人和事常比較矜持,長于內省;比之于人際交往,他們更喜歡沉浸于書本;除非親密的朋友,他們一般與他人交往總有所保留且保持一定的距離;行動之前總是先做出計劃;不憑一時沖動而做事;不喜歡興奮,對日常發(fā)生的事情持謹慎的態(tài)度;喜歡事事保持良好的秩序,不喜歡頻繁的改變。文秋芳(1996)也指出典型外向型性格的人擅長交際,喜歡聚會,廣交朋友,熱衷和別人進行交談,耐不住沉默,不愿一個人獨自學習,容易沖動。與之相反,典型內向性格的人比較寡言,在人多的場合感到不自在,喜歡獨立思考,做事謹慎仔細,習慣于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一般來說,外向型性格的人有兩個基本特征,即好交際(以人為中心,討厭孤獨)和遇事沖動(易興奮、喜變化);而內向型性格的人則相對自閉(專心于自己內心的體驗)和遇事謹慎(先思后行)。
關于學習者的個性與第二語言習得成就的關系,應用語言學家有兩個基本假設,第一個得到廣泛研究的假設是外向型的學習者在習得基本人際交往技能方面優(yōu)于內向型的學習者,其原因在于外向型的學習者愛交際且擅長交際的特征,使他們能有更多的機會去練習目的語,有更多的機會得到大量的輸入。第二個假設認為內向型的學習者在發(fā)展語言認知學術能力方面成功的機會多于外向型的學習者,其根據(jù)是內向型的學習者做事專注且深入,他們會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寫作和閱讀,因而會更多地享受到成功的樂趣(Griffith,1991)。Strong(1983)的研究證實了第一個基本假設,而學者們針對第二個基本假設所進行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 兩者之間沒有顯著性的相關(Busch 1982,Ehrman 1990,Robson 1992),原因是不同的研究結果與所選取的研究對象的年齡、語言學習環(huán)境及學習目的等因素的差異有關,因此在進行性格因素的研究時有必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山東外貿職業(yè)學院141名大學一年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性格狀況進行了調查,受試者年齡在17-22歲,均參加過高考和大一第一學期的期中、期末及平日的一些測試。在對年齡、語言學習環(huán)境等變量進行相應控制的情況下,盡量確保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可靠性。
(二)研究方法及步驟
本研究采用國內外比較普遍采用的艾森克個性問卷調查表(由Eysenck編制)對受試者的性格類型進行調查取證。受試者在問卷上填寫相關信息,如姓名、學號、年齡等,然后根據(jù)研究者的指示作答。研究者根據(jù)受試者的選擇計算出內外向性格參數(shù),然后運用SPSS13.0軟件對性格參數(shù)和受試者的英語學期總成績進行描述性分析和相關性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結論。
(三)研究結果
圖表一受試者內外向性格分布
Extro/IntroNMinimumMaximumMeanStd. . Deviation
>=50.009151.1376.3360.67566.41683
<50.0050 29.8849.4442.39465.62437
Average14129.88 76.3354.193010.70388
從圖表一中可以看出,在141名受試者中,外向性格者91位,占大多數(shù)。最低分51.13分;最高分76.33分。內向性格者50位,比例較少。最低分29.88分,最高分49.44分。從分值范圍可以看出,受試者中沒有極端內向或外向者,這使得研究結果比較具有代表性。
圖表二內外向性格與英語成績的皮爾森相關系數(shù)
personality traitsPerson Correlation1—.113
Sig.(2-tailed) .181
N141141
language learningPerson Correlation -.113 1
proficiencySig.(2-tailed).181
N141141
從圖表二中可以看出內外向性格與英語成績的皮爾森相關系數(shù)為—.113,這就說明學習者的內外向性格與英語學習成績沒有顯著性的關系。這一研究結果與應用語言學家們對第二條假設所進行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內向型性格者并不一定比外向型性格者在語言成就方面高。這也使研究者了解到學習者性格類型的內外傾向與學習成績好壞無關。這一結果證明外向型性格者可以和內向型性格者一樣在語言認知學術能力方面取得成功。同時鼓舞了教者對不同性格類型學習者的信心。
三、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不同的性格在語言學習中有其有利和不利的一面,人的性格具有穩(wěn)定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完全改變學生的性格。教師所要做的應該是熟悉學習者的性格特點、性格類型,充分發(fā)揮學習者性格中的有利因素,揚長避短,從而提高他們在聽、說、讀、寫、譯諸方面的能力。湯永明(2003)對性格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表現(xiàn)的研究中指出,“外向性格者(Extrovert)討厭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討厭長時間進展緩慢地學習語言結構或理論;對自己及他人如何學習感興趣;通過與他人交流獲得語言的技能;喜歡面對面的口頭交往;敢于冒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直接的交流。內向性格者(Introvert)喜歡固定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不介意長時間地學習學習語言的形式和內容;對學習中的理論感興趣;通過獨立的思考獲得語言知識;喜歡書面交往:在使用第二語言表達前一般先在頭腦中預演?!?/p>
針對內外向學習者的二語習得特點,教師所要做的應該是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給予不同的任務,以使“人盡其才”。例如,在課堂教學以及一些課外活動中可以以外向型性格的人為骨干,活躍氣氛,帶動全體。而對于內向型性格的人,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干一些需獨自完成的任務??傊處煈M量使不同性格的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長處的機會,以培養(yǎng)其興趣,增強其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性格具有穩(wěn)定性,但性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環(huán)境的變化可以引起性格的改變,主觀的自我調節(jié),自我教育也可以促使性格改變。國外的一些研究者根據(jù)個人因素對外語習得過程影響的方式和程度,描述了“理想的外語學習者”(the good languag elearner)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一條就是“能夠適應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所以教師應采取適當?shù)姆椒ㄊ箤W生的性格向相反的方向作一些改變。教師可以鼓勵外向型性格的人多做一些諸如改錯、閱讀這些需細心和耐心的練習。培養(yǎng)外向型學生讀、寫、譯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良好學習習慣,加強英語基礎知識的練習:如詞匯、語法等,還應該鼓勵他們擴大知識面,打好扎實的中文功底,多做一些英翻漢和漢翻英的練習,勤于操練,積累知識。對于內向型性格的學習者,應鼓勵他們多與人交流,積極參加英語角、演講比賽等課外活動。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內向型性格的人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如“專題發(fā)言”,這類活動是指現(xiàn)場準備幾分鐘后對一個話題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要求結構合理,內容充實,發(fā)言時間控制在五分鐘之內,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即席長篇幅連續(xù)講話的能力(至于事先準備材料的發(fā)言是培養(yǎng)另一種能力的活動)。這對于內向型性格的學生“說”的能力培養(yǎng)是很有效的??傊?,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活動,使不同性格類型的學生適當作些改變以適應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和任務。
另一方面,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中心,要想切實提高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能力和技能,必須使學習者了解自身的性格特點和傾向。使他們可以自覺有意識地揚長避短,加強對薄弱環(huán)節(jié)的訓練。這樣教師和學習者同時努力,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提高學習者語言水平和自學學習能力。
在學習語言方面,外向型性格和內向型性格并沒有好壞優(yōu)劣之分。我們分析和研究學生的性格差異是為了使教師更充分地了解學生,采取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真正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更好地掌握英語,健康地成長。同時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增強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勇于挑戰(zhàn)自我,揚長避短,使二語習得更加事倍功半。
參考文獻: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Eysenck HJ.The Struc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M]
.London:Methuen,1970.
[3]Skehan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9.
[4]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湯永明,陳艷龍.學習者外、內向性格研究與英語教學對策[J].揚州大學學報,2003,(3):86—89。
[6]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