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田
摘 要:物權合同是由誰最先提出的? 是如何提出的? 這是討論的主題,也是雅科布斯的文章的線索。根據(jù)該線索,雅科布斯在文章第一部分簡單交待了寫作背景和德國學者對物權合同理論的整體態(tài)度,在第二部分簡單分析了立法中的物權合同,在此基礎上,作者的分析進入作為文章主體的第三部分物權合同的創(chuàng)立。文章對物權合同理論的發(fā)展及其發(fā)展中所體現(xiàn)出的理論背景的分析,有助于中國學者了解物權行為的本來面目。
關鍵詞:物權行為 交易安全 獨立性 無因性
中圖分類號:DF521文獻標識碼:A
雅科布斯的《物權合同存在嗎?》一文德文版面世較早,發(fā)表在《薩維尼基金會法律史雜志:羅馬法部》,中文版刊登在《十九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一書的后記中。該文是目前為止德文文獻中從法律史和基本法理角度對物權行為所作的最為清晰的說明,頗值注意。物權合同是由誰最先提出的? 是如何提出的? 這是討論的主題,也是雅科布斯的文章的線索。根據(jù)該線索,雅科布斯在文章第一部分簡單交待了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德國學者對物權合同理論的整體態(tài)度,在第二部分簡單分析了立法中的物權合同,在此基礎上,作者的分析進入作為文章主體的第三部分———物權合同的創(chuàng)立。文章對物權合同理論的發(fā)展及其發(fā)展中所體現(xiàn)出的理論背景的分析,有助于中國學者了解物權行為的本來面目。該觀點回應了學界普遍認為的物權行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學者薩維尼在其1840 年出版的《現(xiàn)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提出來的。
一、 物權合同由誰最先提出
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對學術界普遍認為自費根特萊格(W ilhelm Felgentraeger)之后,薩維尼是物權合同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這一說法提出了更正。楊振山在討論中提出德文文獻中誰最先使用物權合同概念這一問題,雅科布斯當時不能確信究竟是不是薩維尼首先使用了這一概念。經(jīng)過分析,他的結論是薩維尼確實使用了物權合同的概念,但“將創(chuàng)建物權合同學說的功勞歸于薩維尼一人的做法不符合實際”,因為在此之前,古斯塔夫?胡果(Gustav Hugo)已經(jīng)提出了關于物權合同理論的全部內容。
其次田教授闡述了胡果作為歷史法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普赫塔對他的評價極高。在研究羅馬法原始文獻的過程中,他提出了物權合同理論的基本內容:“轉讓需要轉讓人的意思和出讓人的意思”,并且優(yōu)士丁尼《法學階梯》的作者之一迪奧菲爾也認為轉讓所有權需要具備轉讓所有權的意思。之所以得出如此結論,是胡果堅持了羅馬法對債的認識。羅馬法中的“債”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束縛”,“債權是一種權利,其針對的對象并非物,而是另外一個人;債權使這個人失去對享有除某個債權中所指的行動的自由權以外的全部普遍自由,這個行動因為被排除(此排除并不排斥他人)出自由的范圍,所以不再是可以做的行動,而是必須作的行動”。因此,所有權取得方式中不包含債的關系,尤其不包括買賣。這就將債權從所有權轉讓的要件中排除出去,但是,所有權轉讓又有名義與形式的問題,所有權是在占有開始之后產(chǎn)生的,因此,將債權請求權作為所有權轉讓的名義并不正確。債權請求權僅僅是給所有權轉讓中的名義以名稱,而該名義作為“占有的開始”區(qū)別于債權請求權,因此,名義只能是占有“開始”的形式和方法,即轉讓人的意思和受讓人的意思。與債權請求權真正相分離的名義,只能是一個區(qū)別于發(fā)生債權請求權合同的合同,這個合同只能叫作物權合同?!八_維尼的物權合同理論只是在胡果的意見基礎上,在胡果已經(jīng)開辟但沒有最后完善的道路上完成了最后一步”,因此可以說,“在建立物權合同理論的過程中,是胡果逆‘時代潮流,完成了主要工作,而薩維尼則在胡果認識到當時潮流發(fā)展的絕境后,為潮流向新方向發(fā)展鋪平了道路” 。可見,雅科布斯在物權行為理論的學說發(fā)展史給胡果以開拓者的地位: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早已經(jīng)由胡果完成,薩維尼不過是集大成者。這一點,對于評價薩維尼的學術貢獻,不僅僅是對物權行為理論的貢獻,還是他對歷史法學派的貢獻方面,都值得重視。如果認識到胡果的理論與薩維尼的理論之間的關系,在理解物權合同理論發(fā)展中就會認識到,物權合同理論的發(fā)展,純粹是法學理論演繹的結果,是基于法學理論內在統(tǒng)一的需要而發(fā)展出來的理論,盡管該理論具有諸如交易安全等效果,但這僅僅是物權合同理論帶來的好處,而不是物權合同理論本身提出的依據(jù)。雅科布斯文章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學說史的分析,清楚說明了理解物權合同理論應當具備的知識背景,這一點是其他德文作品所欠缺的,同時也是中文文獻不足的地方。
二、 物權合同提出的過程
文章第二部分對物權行為理論的制度價值在于保護交易安全這一觀點通過學說史的分析,通說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旨在保護交易安全,這一點在德國學者的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在中國學者的作品中也比較明顯。如果認為物權合同理論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才提出來的解釋,這種“目的論的解釋”可真就有點“大炮打蚊子”了。因為按照雅科布斯的分析,“物權合同學說隨著債的概念的發(fā)展而完善,并非因保護交易的思想。物權行為理論創(chuàng)立時并沒有考慮交易安全,其目的僅僅在于解釋基于給付發(fā)生的不當?shù)美?/p>
根據(jù)田士勇教授的分析,物權行為無非是貫徹物權法中的私人自治而已:權利乃是人對標的的意思支配,債權是人對他人行為的意思支配,物權是對人對物的意思支配;人按照自己的意思改變對他人行為的意思支配,形成債權行為,按照自己的意思改變對物的意思支配,形成物權行為。因此作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的發(fā)展純粹是法學理論演繹的結果。交易安全是物權行為理論帶來的好處,并且胡果和薩維尼都為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是先驗正確的。
胡果分析羅馬法原始材料對債的概念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債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約束,債權針對的對象是人,而物權針對的對象是物,并且胡果認為轉讓所有權需要具備轉讓所有權的意思,即所有權轉讓的意思表示和受讓的意思表示一致,而債的意思表示如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無法對所有權轉讓進行涵蓋。因此,將債權從所有權轉讓的要件中排除出去,所有權時在占有開始之后產(chǎn)生的,這種占有的形成在名義上不能使債權請求權合同。為了在形式上對這種名義界定,胡果稱其為物權合同。拿買賣合同為例,買賣過程可以分解為:一債的買賣合同即債權行為, 它使得出賣人承擔交付出賣標的物的義務而買受人承擔支付價款的義務, 在這一階段買受人尚不能成為所有權人。二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并為不動產(chǎn)登記或者動產(chǎn)交付, 完成所有權的移轉的行為最后,買受人向出賣人支付價款。其中對買賣過程的獨特認識即第二點,物權行為,就是物的合意, 即當事人關于設立、變更、廢止物權的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物權行為理論的產(chǎn)生將所有權移轉的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分離。我的理解是胡果承認物權行為的的獨立性,無因性問題胡果是否也贊同,本文沒有交代。
在無因性問題上薩維尼是贊同物權行為具有無因性的。根據(jù)雅科布斯的分析, 薩維尼 “源于錯誤的略式轉讓”也是“完全有效”的是錯誤的。是因為他根本沒有考慮當事人誤以為存在有效原因而轉讓所有權的情形。也就是說按照薩維尼的說法,基于錯誤的交付,也是交付。實際上,這種交付并沒有構成交付,比如約定交付的是A物,卻交付了B物,此時,當事人之間并沒有對交付達成意思表示一致,因而并沒有成立物權行為,或者說成立了物權行為,但是可以依據(jù)意思表示錯誤規(guī)則撤銷。在上述幾種情況下,認定當事人之間存在法律意義上能夠成立的合意,采取的是表示主義的解釋。但是,根據(jù)私法自治的基本原理,只有無法采取意思主義解釋或者解釋失敗后,才能夠采取表示主義。而一旦采取意思主義的解釋,就會認定這種合意要么不存在,要么有瑕疵。而物權行為屬于法律行為的一種,瑕疵法律行為的規(guī)則當然應當適用于物權行為,這樣一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就難以成立了。如果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特質是物權行為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的必要條件,那么無因性本身存在問題,那么物權行為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這一結論也是有問題的。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能否分開實際上是一個邏輯問題。如果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是獨立的兩個行為,在法律上有各自獨立的法律效力,那么債權行為的效力在邏輯上就不應該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物權行為的效力只能受其本身的影響,比如當事人的行為能力等。但是,這種邏輯只是純粹理論上的邏輯,并不是實踐中的邏輯。因為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雖然是兩個行為,但是在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物權行為之所以發(fā)生是因為債權行力,如果沒有債權行為,就絕對沒有物權行為。因此,在實踐中,獨立性必然導致無因性的邏輯不能成立。物權行為的客觀性是一個事實問題,這一事實問題只是法律調整的材料而已。正如王澤鑒先生指出,物權行為是否有因或無因,并不僅僅是邏輯關系,而是一種由實體法依據(jù)價值判斷及利益衡量來決定的問題。 的確如此。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的聯(lián)系并不是絕對的,是否采取無因性主義涉及對不同利益的保護,因此,重點保護何方當事人的利益就是法律的價值選擇。它是法律對客觀事實所作的評價。物權行為無因性不可能存在于社會事實中,它只存在于我們建構的法律世界中。而這兩個世界常常是兩個獨立的世界。
三、 我國學者應對物權行為理論的態(tài)度
雅科布斯的文章中值得重視的不僅僅是上述兩方面內容,還有許多見解也頗具價值。一般提到《德國民法典》時,總會把它與五編制法典編纂體例相聯(lián)系,但雅科布斯明確指出,“德國民法典編纂的體系特點并不是五編制,也不是在法典的開始設置總則編,而是對債法和物法截然分開”。如何區(qū)分物法和債法,似乎是一個值得重視并且已經(jīng)得到重視但其結果尚不能令人滿意的問題。雅科布斯關于反對物權合同理論的概括,也非常有意義。他概括了對物權合同理論的兩類批評:來自日耳曼法學家的批評和來自比較法學家的批評這種對反對見解的歸納,有助于我們發(fā)現(xiàn)批評意見的共同之處:日耳曼法學者的反對意見集中在物權合同理論并非日耳曼法所固有,因此不應堅持;比較法學家的意見集中在其他國家不采物權合同理論,德國也無必要采此理論。同樣,如果留心分析,似乎還可以進行其他研究,例如,日耳曼法學家反對物權行為理論的理由似乎與納粹的法律學說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
對中國立法是否應采物權合同理論,雅科布斯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認為“中國立法在法學界未澄清這一問題之前,不應該在法典中規(guī)定它”。這一建議不應該被簡單認為中國法不應采物權合同理論,而應注意到其前提是“法學界未澄清這一問題之前”。理解雅科布斯的建議,應當與他在該書中區(qū)分影響立法的政治因素和技術因素的見解相聯(lián)系,這也許是他將該文作為該書后記的一個理由。與此相關,值得中國法學界反思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已經(jīng)澄清了物權合同理論問題? 進一步還應當考慮:我們已經(jīng)澄清了民法中哪個問題? 民法典的理論準備是否已經(jīng)充分?
(作者:新疆大學2007級民商法研究生)
注釋:
參見孫憲忠.物權行為理論探源及其意義.法學研究.1996 年第3 期.
參見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