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出外尋詩和陳無己閉門覓句的故事,咀嚼有味。發(fā)人深思。
《李長吉小傳》載:“恒從小奚奴,騎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是兒要當(dāng)嘔出心乃已爾!’上燈,與食,長吉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復(fù)省?!敝刑圃娙死钯R除了喝酒大醉和吊喪日之外,經(jīng)常騎著毛驢,背了一個口袋,到外面去。遇到什么生活素材。有了什么感受。就隨手寫下來投入口袋里。傍晚歸來,吃過飯,點(diǎn)上燈,把一天的所得從袋中取出,完成詩的創(chuàng)作。
《石林詩語》載:“世言陳無己每登覽得句。即急歸臥一榻,以被蒙首,惡聞人聲,謂之吟榻。家人知之,即貓犬皆逐去,嬰兒稚子亦抱寄人家,徐待詩成,乃敢復(fù)常。”宋代陳無己在作詩之前,先叫家人給他把貓狗趕出門去,連自己的嬰兒也要寄放到別人家里。然后,關(guān)起門來,蓋上被子,一個人躺在那里苦思冥想,尋求詩句。黃庭堅在《病起荊江亭即事》中的“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就是指的這件事。
“出外尋詩”和“閉門覓句”。哪種方法好呢?我們自然會選擇第一種。如果是已經(jīng)積累了充足的生活素材,關(guān)起門來精心構(gòu)思,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