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實際上是作者和讀者以各自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進行的跨時空交流的一種載體。如果把它比作童話中的睡美人的話,那么,誰是王子,能輕輕喚醒它嗎?我們不妨從文本的特點人手來分析一下。文本的創(chuàng)作和闡釋都離不開生活經(jīng)驗的支撐,沒有了生活,文本創(chuàng)作就會缺失內(nèi)涵和價值;沒有了生活,文本闡釋也就失卻了意義和方向。讀者和作者之間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閱歷,會給闡釋文本帶來距離和隔閡。綜合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喚醒”文本的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回歸生活,即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以真切的生活體驗進行真實的感受,從而讓文本“醒”來。
一、喚起回憶,加深體驗
新課程強調(diào)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課堂植根于現(xiàn)實。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知識的生活來源。使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經(jīng)驗被激活。并與文本中的知識成功融合,成為有效的經(jīng)驗積累。
【案例】《懷素寫字》(一年級下冊)教學片斷
師:(出示句子)哪個小朋友來讀這句話?
生:日子一長(cháng),木板竟被寫穿了。
師:你讀得真準,特別是這個“長”字,在這里表示過了很多日子,時間很長,要讀成——
生:“cháng”。
師:請小朋友一起來讀準這句話。
生:(齊)日子一長(cháng),木板竟被寫穿了。
師:這個字是個多音字,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另外一個讀音嗎?
生:它還可以讀成“zhǎng”。
師:(板書“zhǎng”)你可以當小老師了,老師還沒教,你就知道了。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在《白雪公主》這個故事里看到過:唐建華“白雪公主一天天長大了。”
師:嗯,課外書能讓我們長知識!我們也要像這個小朋友一樣多看課外書多長知識。(手指黑板上的“zhǎng”)。
生:老師剛才說“看課外書長知識”,這里的“長”也讀“zhǎng”。
師:你的耳朵真靈,真會聽。讀故事書,能讓我們的知識由少變多,這就叫長知識。
師:你還在哪兒看到、聽到過這個“長(zhǎng)”嗎?
生:過年的時候,我回到老家,爺爺說我長高了。
師:很多小朋友和你一樣,長高了不少。
生:我的頭發(fā)長長了,媽媽說晚上要帶我去理發(fā)了。
師:聽出來了嗎?這位小朋友把這個字(手指黑板上的“長”)的兩個讀音說到一個句子里了。他說——
生:頭發(fā)長長了。
師:課文中有沒有這個長(“zhǎng”)呢?請小朋友找一找,看看誰能最先找到。
生:找到了,找到了?!皯阉亻L大以后,成了有名的書法家。”
【簡析】“長”是《懷素寫字》一課的生字,文中出現(xiàn)了兩個讀音,一年級的小朋友往往辨別不清它們的意思和用法。在學生掌握了“長(cháng)”后,執(zhí)教者讓識字與孩子的生活,與已有的知識。與語言訓練,與學習方法的指導結(jié)合在一起,然后再讓學生回讀文本中的“長(zhǎng)”。此時,文本中的“長(zhǎng)”還能不“醒”嗎?
【案例】《天鵝的故事》(四年級下冊)教學片斷
(出示句子)這位頑強的“破冰勇士”沿著冰窟窿的邊緣繼續(xù)撲打著,水面在慢慢地擴大。
師:請你凝神屏氣凝視“勇士”一詞30秒,看看你的眼前浮現(xiàn)出了什么畫面?可以是生活中看到的場景,可以是電視里看到的鏡頭。
(學生靜默)
師:在這凝視的30秒內(nèi),老師想到的畫面是在戰(zhàn)火中揮刀砍向日本鬼子的八路軍戰(zhàn)士;是在非典期間,“全身武裝”奔跑于各病房間的白衣天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請照例句,把你看到的畫面告訴大家。(出示句子:勇士就是在戰(zhàn)火中揮刀砍向日本鬼子的八路軍戰(zhàn)士,勇士就是不怕傳染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生:勇士就是與歹徒殊死搏斗的人民警察。
生:勇士就是飛身救人的公安巡警。
生:勇士就是地震中不畏余震、不畏房塌奮力搶險的消防官兵。
生:勇士就是在洪水中沖向樹梢救人的人民子弟兵。
師:作者稱老天鵝為“破冰勇士”,請你輕輕閉上眼睛,回想一下老天鵝破冰的場景。
(老師有感情地朗讀: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天鵝騰空而起,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
師:請睜開眼,之所以稱老天鵝為“勇士”是因為——
生:因為老天鵝堅強、遇到困難不放棄。
生:因為老天鵝用自己的身軀不斷地去撲打冰面,這是需要勇氣的,而這股勇氣只有勇士才具有,而且,它撲打冰面不僅僅為自己,更為天鵝群,這種犧牲自己為同伴著想的精神,只有勇士才具有。
生:因為老天鵝不怕流血犧牲,勇敢地撲打冰面,與警察、消防官兵、人民子弟兵具有一樣的品質(zhì)——沖鋒在前,無所畏懼。
【簡析】讀書就要這樣,要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和自己的經(jīng)驗、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會理解得比較透徹。借助學生已有的直接或間接的經(jīng)驗,幫助孩子們深刻地理解了老天鵝的行為,老天鵝的“勇士”形象才會鮮明。只有如此細細地品味,學生才能默默地與作者貼近,與文本貼近,與高尚貼近。
二、轉(zhuǎn)換角色,移情體悟
轉(zhuǎn)換角色,即讓學生以“我”的姿態(tài)介入文本內(nèi)容,往往更容易使文本“鮮活”起來。角色轉(zhuǎn)換實質(zhì)上是一種“悟”,是一種個性化、多元化的“悟”,一種整體、直覺的“悟”,一種帶有形象性的、情感性的“悟”。
【案例】《花瓣飄香》(三年級下冊)教學片斷
(生讀第二自然段)
師,小女孩,你俯在花前聞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生:多美多香的花呀!
生:媽媽聞到了一定很高興。
生:我真想摘一片花瓣給生病的媽媽聞聞。
師:你為什么只摘花瓣呢?
生: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師:你摘花瓣時為什么那么小心呀?
生:我怕碰壞了其它的花瓣。
師:小小的一片花瓣為什么要“雙手捧著”?
生:怕花瓣上的露珠滾掉。
生:怕那花香散了,媽媽聞不到。
生:怕把花瓣弄壞了,就不美了。
師:那你為什么又跑得那么快啊?
生:我想讓媽媽早點看到紅艷艷的花瓣,摸到像絨布一樣的花瓣,聞到花瓣那淡淡的清香,讓媽媽高興。
師:看來這片花瓣在小女孩心中不一般,它代表著小女孩的一顆孝心。那現(xiàn)在再來看填空:這是一片——的花瓣。
生:這是一片代表小女孩孝心的花瓣。
生:這是一片表達小女孩對媽媽關心愛護的花瓣。
師:是啊,這是一片與眾不同的花瓣,包含著小女孩的一片孝心。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齊讀第二自然段)
【簡析】“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蔽闹刑幪幗杂星椋枰x者靜心品讀。教者通過角色轉(zhuǎn)換引導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文本中小女孩的心靈,體驗文本的情感。課堂上,孩子們儼然成了“小女孩”,在與文本進行生命的對話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達到心靈的共鳴,思維的共振。“俯”“小心”“雙手捧著”“飛快”這些詞語都“醒”來了。引領孩子們進入情境,體驗角色的思想、感情,既檢查了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感悟,同時又增添了學習的情趣。
【案例】《珍珠鳥》(五年級上冊)教學片斷
師:愿意扮演可愛的珍珠鳥嗎?
生:愿意。
師:那老師就扮演作者,你們扮演小珍珠鳥。我們來進行對話朗讀??梢犌逡笈?文中出現(xiàn)的表示作者、珍珠鳥這兩個角色的詞語,老師讀時分別換成“我”、“你”。那你們讀時應該換成什么?
生:換成“你”和“我”。
師:快,用鉛筆做做記號。
(生認真地做著準備)
師:準備好了嗎?誰先來跟我演一演?
師:漸漸地你膽子大了,就落在我的書桌上。
生:我先是離你較遠,見你不傷害我,便一點點挨近,然后蹦到你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你的反應。
師: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你親近的情意。這樣——
生: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蠟似的小紅嘴,“嗒嗒”啄著你顫動的筆尖。你用手撫一撫我細膩的絨毛,我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你的手指。
師: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你居然落到我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你。待一會兒,扭頭看,你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爪子剛好被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你沒醒,睡得好熟!還咂咂嘴,難道在做夢?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
生:信賴,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
【簡析】好一次“物”“我”交融的對話!教者將文本內(nèi)容“變式化”“虛擬化”。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生動的角色體驗情境,讓學生與小珍珠鳥進行了心貼心的溝通和交流。這樣的朗讀別有一番情味,讓文本的內(nèi)涵與靈氣充分彌散開來。
三、創(chuàng)設情境。置身體昧
閱讀是一種發(fā)現(xiàn),是學生結(jié)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和合理想象后獲得閱讀體驗的過程。當學生的體驗與生活的情節(jié)脫節(jié)或是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時,我們可以營造特定的氛圍,來幫助學生感受、品味。
【案例】《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三年級下冊)教學片斷
師:一天,小駱駝又在小溪邊照“鏡子”,小紅馬看見了,又噴著響鼻說小駱駝難看。小駱駝會怎么說,怎么做呢?
(多數(shù)學生的意思是:小駱駝將“小紅馬”帶到沙漠走了一遭,“旅行”結(jié)束了,“小駱駝”神氣十足,而“小紅馬”面紅耳赤、垂頭喪氣。孩子們感情的天平都傾斜到了小駱駝身上。)
師:同學們,我就是文中的小紅馬。聽了你們這些小駱駝的介紹,我很是自卑,我怎么就沒有兩個肉疙瘩,沒有雙層睫毛呢?我的蹄子怎么硬邦邦的呢?
生:小紅馬:駱駝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你厲害。
師:是嗎?
生:在古代,你可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
生:小紅馬:一馬當先,馬到成功,老馬識途,這些成語都是夸你們馬家族的呀!
師:啊,看來我小紅馬也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師:駱駝有駱駝值得自豪的地方,小紅馬也有它值得自豪的地方。那你們有嗎?
生:我的葫蘆絲吹得很好,是班上吹得最好的,在學校里的比賽中還得了一等獎呢!
師:那你就應該——
生:我應該感到自豪。
生:雖然我的學習不怎么好,但我的繪畫非常好,老師經(jīng)常表揚我。我感到自豪。
師:每個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你繪畫好,老師也為你感到自豪。好好努力,相信你的成績也會和你的繪畫一樣棒。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星期天能和媽媽一起做家務,媽媽說我很懂事。
師:是呀,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課題,注意把你的自豪感溶進文字里面。
生: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簡析】一位教育家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講的話發(fā)生共鳴,你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靈對準音調(diào)?!倍_到這一境界,問題和情境則是關鍵。當小紅馬的弱者形象叩擊學生的l心靈時,“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這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價值,小駱駝、小紅馬、你我他都有引以為豪的地方。很明顯,結(jié)課前的再一次讀課題已是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拔覒摳械阶院啦艑Α边€是沉睡著的文字嗎?不,它已經(jīng)永遠留在學生心間。這不僅僅是在教語文,更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
【案例】《海倫·凱勒》(五年級下冊)教學片斷
師:讀讀課文的第6自然段,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生:“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親密的伙伴——能聽懂我的話,我夜以繼日地努力,反復高聲朗讀某些詞語或句子,有時甚至要讀幾個小時,直到自己覺得讀對了為止。我每天堅持著練習,練習,練習……”這段話讓我感動。海倫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仍能每天夜以繼日地練習。
師:你感動于她堅強的毅力,感動于她每天夜以繼日地拼命練習。
師:她為什么要這樣夜以繼日地練習說話?
生:因為她想讓她的伙伴們,最親近的伙伴們聽懂她說的話。
師:讓伙伴們聽懂她的話,就是想跟伙伴們進行——
生:交流。
師:是呀,她要讓自己像常人一樣表達自己的心聲,跟大家進行溝通,進行對話。我們來做個小小的試驗。我說一個詞語,你觀察我的唇形來判斷我說的是什么。
師:喝水。(重復三遍,只動嘴不顫動)
師:知道我說什么詞語的請舉手。
(沒人舉手。)
師:看著老師的唇形聽發(fā)音都這么難,更何況海倫沒有視覺,完全靠觸覺根據(jù)老師的舌頭和嘴唇的顫動情況來學習發(fā)音呢,你可知道她是怎樣學發(fā)音的呀!
師:(出示句子:薩勒發(fā)音時,要海倫把手放在他的臉上,用感覺來判斷薩勒舌頭和嘴唇顫動的情況,以此體會怎樣發(fā)音。)我們再來做個小試驗。請你把手放在臉上,說兩個詞,“水”“河”,你有什么感覺?
生:沒有感覺。
生:這兩個詞的發(fā)音動作幾乎是一樣的,分不出有什么區(qū)別。
師:是啊,我們常人練習說話首先要用耳朵去聽對方發(fā)出的聲音,然后才會模仿著說話,但是海倫的學習卻是太艱難了。這就是這位聾啞盲姑娘的學習啊。你們說海倫容易嗎?
生:不容易。
師:能不夜以繼日嗎?
師:帶著你的理解,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
【簡析】盲聾啞世界的艱辛,我們正常人是無法體會到的。教者用兩個小小的試驗讓學生走近了海倫,感受到了她的發(fā)音之艱難,同時也真切地體會到海倫能學會說話,簡直就是個奇跡,怪不得她回家要大聲喊“爸爸,媽媽,我回來了”。有了這樣的體驗,“夜以繼日”等詞語就都“醒”了過來。
綜上所述,喚起回憶,轉(zhuǎn)換角色,創(chuàng)設情境,能讓生活成為學生闡釋文本活動的一部分,實現(xiàn)了文本闡釋與生活超越的雙贏,是讓文本“醒”來的重要路徑。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陶行知老先生的話,是不是也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呢?
【參考文獻】
[1]《新課程與學生發(fā)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構(gòu)建生活的課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鹿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