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第7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3篇文章,都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即:感受人間的真情。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下面筆者從教材的特點、教法學法的選擇、教學流程以及設計的意圖幾方面淡談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一、教材解讀
捧讀《搭石》這篇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fā)現(xiàn)搭石不穩(wěn),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xié)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yōu)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xiāng)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tǒng)美德一定會強烈地感染學生的心,激發(fā)他們善良的人性,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愿望。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和人教版這一類文章的特點,結合這一年段學生的具體認知水平,預設如下教學目標。
(一)基礎性目標:
1 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fā)、間隔、懶惰、俗語、平衡、清波漾漾、理所當然、聯(lián)結”等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xiāng)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二)創(chuàng)新(發(fā)展)性目標:
1 通過朗讀、揣摩、討論,聯(lián)系具體內容體會文中一些重點語句的含義及寫法的精妙。
2 在朗讀、品味的基礎上,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愛,產生愉快的閱讀體驗。發(fā)現(xiàn)人間的真情。
3 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預設的目標,既包括認知的目標,同時也包括技能目標和情意目標,既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也體現(xiàn)語文的人文性,注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既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同時也讓學生的語言與智慧、情意與精神得到培養(yǎng)。
三、教學重、難點
難點: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能及時、到位地點撥、引導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生成,讓學生形成個性化的閱讀感受。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美的。
重點:通過朗讀,聯(lián)系具體內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間洋溢的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lián)結著故鄉(xiāng)的小路,也聯(lián)結著鄉(xiāng)親們美好的情感”的深刻含義。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達成以上教學目標,需要將文中部分圖片和精彩段落制作成課件,以便在教學時及時地呈現(xiàn)。
五、設計理念
1 創(chuàng)設情境,輕撥心弦——未有曲調先有情
李吉林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倘若語文教學舍棄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教學,必然走進繁瑣、機械、無效的死胡同?!痹谶@節(jié)課中,我努力地給孩子一片最濃的“情”——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小山村,走近搭石,去感受濃郁的鄉(xiāng)村氣息,感受村民們的美好心靈。
2 盡情品味,走進心靈——情到深處難自禁
以“美”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走進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朗讀,想象畫面,從鄉(xiāng)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其中的自然美與人性美,激發(fā)他們善良的人性,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熱望。最后,學習作者從身邊不起眼的小事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并把這種美傾注于筆端的方法。
課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我們不但能夠看到一幅幅和諧的情感,也能夠感受到畫中人物的美好心靈。文字樸實,但是簡單的事情中閃爍著美好的情感,散發(fā)出融融的暖意。為了讓孩子感受到這種美,我采用“品讀”的方法。在教學中,我摒棄了繁瑣的分析,把閱讀的時間和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孩子讀中品,品中讀,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和語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努力做到“意文兼顧”,做到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3 拓展閱讀,讀寫結合——為有源頭活水來
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最美的學生,并讀出自己的體驗和感悟。為孩子創(chuàng)造活動的時空,給孩子表現(xiàn)的機會,真正做到生與生、師與生融為一體,實現(xiàn)接觸零距離,溝通無障礙。
六、教學流程
對于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把它設計成為四大板塊:激趣導入、初讀感知、精讀感悟和拓展延伸。
(一)復習導入,整體感知
1 指名讀詞語:
課件出示:山洪暴發(fā)、間隔、懶惰、俗語、平衡、清波漾漾、理所當然、聯(lián)結。
2 指名用上其中的幾個詞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訓練,是語文閱讀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課伊始,出示詞語,朗讀并且用上幾個詞語概括文章大意,既是對上節(jié)課學習內容的鞏固,又是對四年級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美
1 點擊課件,伴著輕松明快的音樂,眼前出現(xiàn)一幅幅鄉(xiāng)村美景圖。
2 教師配以深情的語言:
我的家鄉(xiāng)在一個小山村,那兒流水潺潺,炊煙裊裊;那兒的人們善良淳樸,互敬互愛。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靜靜地躺在溪水中,為我們帶來了多少方便,多少歡樂。
3 瞧!這放在小溪里用來幫助人們踩踏過河的石塊就是搭石。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一曲明快輕松的樂曲縈繞于教室。為整堂課奠定了“和諧”的基調;抬起頭,幾塊形態(tài)不一的石頭平整地跨過小溪——簡筆畫出現(xiàn)在黑板上,不僅喚起學生對“搭石”的感知,也幫助他們理解“搭石”的含義。)
(三)初步感知——尋找美
1 這些小小的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一起走近它,睜大雙眼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
2 細細地讀讀課文。要求:一邊讀一邊體會,你感到課文中都流淌著怎樣的美呢?
3 說說你仿佛見到了哪些美麗的畫面。課件隨機出示相應的畫面:
(設計意圖:學生帶著任務讀課文,讀書的目的性明確。以“美”為切入點,帶看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
(四)品讀體味——欣賞美
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搭石。
1 例段指導(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細聽,在書上圈麗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美的詞句。
(2)說說你從課文中感受到怎樣的美,從哪些詞句感受到的。重點體會“平整方正”“按照兩尺左右的間隔”中體現(xiàn)出來的鄉(xiāng)親們心中有他人的美德。
(3)如果沒有搭石,家鄉(xiāng)的人們怎么過小溪呢?誰也能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一說。抓住脫鞋綰褲,體會沒有搭石給人們帶來的不便,進而體會搭石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4)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例段的指導意在向學生表明學習方法,為后面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自主學習2、3、4自然段。
美麗的畫面還有很多,你們想不想來欣賞欣賞?
(1)學生從2、3、4自然段中選擇最喜歡的一段以個人或學習小組為單位欣賞,體會其中流淌著的美。
(2)推薦幾種學習方式,如果學生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介紹給大家。
出示課件:學習小幫手。
我想讀一讀課文中的精彩段落;
我想說一說自己的感悟;
我想畫一畫文中的美景;
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我想邀請同學(老師)一起……
我想……
(設計意圖:推薦學習方式,既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性,又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并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契機。)
(3)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并參與其中,從中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方式。
(4)全班交流。展示學習成果,評議。
[評述:需要說明的是,這幾段話的學習,并沒有固定的先后順序,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使得教學過程更具靈活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進行周密的預設,從而使課堂上呈現(xiàn)預約的精彩和無法預約的精彩。語文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我們所要做的是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和激勵學生獨立探究,書是自己讀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讓學生自主經歷閱讀實踐,讓他們在讀中思,在讀中悟,上述教學構想中給學生明確了讀書方向,有利于突破難點。]
(5)在交流展示過程中引導學生說說自己體會到的美。
(6)隨機指導各種形式的朗讀,以求達到品品讀讀、以讀促悟的效果。
[評述:語言是極富彈性和張力的,因為有了思想滲透其中,語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個切切實實躍動的鮮活的血肉之體。語文課堂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應當是生命的對話,“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xiàn)。”它的真正價值在于讓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上述教學構想中,一方面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研讀,從課文中汲取相關信息,另一方面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不斷輸出自己既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在此基礎上展開對話和交流,在真誠的對話和交流中,激發(fā)學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3 學習中心段。(最后一段)
(1)課件再次出示幾幅畫面。思考:為什么說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
(2)齊讀最后一段。
①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②搭石和鄉(xiāng)親們有什么聯(lián)系?
(設計意圖:文章最后一句話含義深刻,不易理解。在學生對文中所流露出的人性美有了感悟之后,再讓學生來理解句子,句子含義就自然出來了。)
(五)走向生活——發(fā)現(xiàn)美
1 是啊!美無處不在,有看得見的美,看不見的美,就連搭石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現(xiàn)在對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認識?
2,藝術家羅丹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了美。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尋找美。)
(六)超越文本——傳播美
1 聽故事:《一個承諾》
2 談感受:主要引導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
3 升華情感:美是一把雨中的小傘,美是一句風中的問候,美是一個關懷的眼神,美是一片溫暖的陽光……讓我們將真善美撒播到每一個角落,讓世界因我們而充滿愛。
[評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去拓寬學生學語文的渠道,課本僅僅是一小部分。讓學生感悟到這些文學大家獨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夠樂于去閱讀他們的作品,能夠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觸動,能夠讓自己做一個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夠了。]
(七)課外練筆——留住美
1 讓我們用一雙慧眼,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用我們的筆留住它們吧。
2 課件播放《愛的奉獻》,在溫情的音樂聲中結束全課。
(設計意圖:“美”作為全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學生們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的理念。)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