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币獙懞谜f明文,入門是關鍵。是否教得好說明文,它直接影響學生將
能否寫得好說明文。那么,怎樣指導學生進行說明文的寫作呢?
一、明確概念
名正方能言順。什么是說明文,首先要講清楚。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簡單地講,寫說明文,就是通過作者“說”而使讀者“明”。其中,關鍵在于“說”的過程,即你“說”什么和怎樣“說”。在寫作中,就是你寫什么和怎樣寫,也就是你究竟想讓讀者清楚什么。
二、幫助學生選材,告訴學生寫說明文一般包括寫哪些方面的內容
對于指定了說明對象的寫作,一般在選材時,從該對象的外形特征(如形狀、顏色、質地、構成部分等)和性能特征著手。而初學者,我不提倡讓他們寫這類文章。
我比較贊成讓學生有廣泛地選擇對象,由他們自己決定寫什么。我還會強調一點:無論最后決定寫什么,都要先把這個對象的種種資料羅列在草稿紙上。當然,我會給學生舉例作示范。例如,寫某個人,這個人最好先是自己。因為關于自己的“材料”不僅真實準確,而且全面具體。同時,這防止了學生挖空心思去捏造或推測,防止他們犯寫說明文要求“真實”的大忌。自己有哪些可寫的呢?多著呢!可以介紹性別、年齡、身高;可以介紹父母兄妹;可以介紹學習情況;可以介紹興趣特長;還可以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為人處事的原則或習慣等等??偠灾?,一定要先把有關材料羅列出來,否則,下筆后很容易出現沒“話”可說、沒“料”可寫的僵局。
三、給學生示范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
所謂特征,就是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別的標志。特征沒有抓住,就好像沒有區(qū)分清一個湖泊與一個海洋一樣。
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我是這樣示范的:先假定說明對象是粉筆。我問學生:“關于粉筆,你們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嗎?”學生們的回答無非是“老師用來板書的”“白色的”“有粉的”,其他再也說不上來了。于是我進行總結,說:“特征有三。第一,這支粉筆是白色的圓柱形的實心的筆。第二,這支粉筆可以折斷,(我馬上把粉筆折斷),而且折斷后還可以繼續(xù)書寫。第三,這支粉筆不僅可在黑板上清晰地書寫,寫的時候還會自然掉下粉來,并且寫錯了或寫了不喜歡不滿意的字,可以用手隨時擦掉,再重新書寫。你們手上的筆呢?”當我把話說完,學生們紛紛議論開了,忙著拿手中的筆與我說的粉筆進行比較。幾分鐘后,我點名讓學生回答他手中的筆有什么特征。這位學生拿的是一支鉛筆,只見他答道:“特征有三。(一)這支筆有筆身和筆心,筆身是用木料制成,筆心是用鉛制成,而且筆身緊緊裹住筆心。(二)這支筆有兩端,其中一端安上了橡皮擦。當用鉛筆書寫時,一旦發(fā)現錯誤,可掉轉筆端擦去錯誤的字。(三)剛買回來的鉛筆,要先用小刀或鉛筆刀刨去表層的木料,讓筆心顯露出來才能書寫,周而往復,直至使用完這支筆的鉛為止?!边@位學生的回答非常好,無意中又給其他學生起了示范作用。這樣,學生們心里便有底了:原來這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了。接著,學生們又忙著概括圓珠筆、鋼筆、彩色畫筆等的特征。他們慢慢地就把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的不自覺的行為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了。
然后,我又假定說明對象是《國旗》,讓學生們概括它的特征,以增加難度。學生們的回答是“紅色的”“布的”“有五顆星,一顆大,四顆小的”“國旗上的紅色是由鮮血染成的”等。我說道:“你們剛才說的不對。”學生們聽了感到莫明其妙,怎么會錯呢?我接著說:“錯在審題不清。我要求的是說明‘國旗’,不是說明‘五星紅旗’。”接著我又說:“國旗,是一個大范疇。它包括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國旗。國旗是由國家正式規(guī)定的代表本國的旗幟。特征有如下幾點。(一)國旗都有一定的形狀和尺寸。(二)國旗都有不同的圖案,每種圖案都包含各自不同的含義。(三)國旗都代表不同的國家,他們是不同國家的象征。(四)國旗都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痹捯徽f完,學生們更加明白該怎樣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來說明了。
四、指導學生安排合理的說明順序
只有有了合理的說明順序,文章才會有條不紊,有章可循。
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三種:(1)時間順序,即按照說明對象發(fā)展變化的時間先后順序依次作說明。我建議初學者在寫發(fā)展史方面用時間順序。為加強理解和運用,我要求他們寫《個人簡歷》《學校發(fā)展簡史》等;(2)空間順序,即按照說明對象的空間地理位置,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到里,或從遠到近來說明。我要求他們寫《我的小天地》《我的家》《我的學校》等來加強運用能力。(3)邏輯順序,即對事物從原因到結果,或從現象到本質,或從特點到用途,或從主要到次要,或從概括到具體等進行說明。對于該順序,我建議他們先多看一下課本的例文,如《死海不死》《食物從何處來》《統(tǒng)籌方法》等,后要求他們寫《我喜愛的一句格言》《涂改液的使用方法》等。
五、指導學生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
如果把“過河”比作說明目的,那么“橋”就是說明方法。恰當的說明方法就好比一座比較理想的橋。常見的說明方法有九種: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和摹狀貌。對于初學者,我要求他們會運用前四種,并會理解和判斷后五種。因為前四種比較容易“上手”。
要學生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我是這樣示范的:(1)舉例子。例如,在介紹《國旗》時,為了說明“國旗有不同的圖案”這個特征,我們可以用舉例子來說明。這時,舉中國的“五星紅旗”,或英國的“米字旗”,或羅馬尼亞的“三色旗”,或美國的“星條旗”等等,都可以。(2)列數字。例如,在介紹一座橋時,這座橋的長度用數字來說明;在介紹一個班級時,這個班級的總人數、男女生數用數字來說明,等等,就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3)作比較。即在介紹過程中,將說明對象與同類事物或類似事物作橫向比較;或將說明對象進行縱向比較,便可以給人較清楚的認知效果了。例如,介紹牛肉,可以拿牛肉和豬肉作比較;也可以拿過去的牛肉和現在的牛肉作比較。又如介紹一所中學,可以拿這所中學與其他中學或小學作比較,也可以拿這所中學的過去與現在的情況作比較。(4)分類別。即根據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逐一加以說明。例如,介紹“人”,按性別分,可以分為男與女兩類;按膚色分,可以分為黃色人種、棕色人種、黑色人種、白色人種四類。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