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蓮
摘要簡要介紹了揚州鵝的秋孵技術,并詳細介紹了其冬養(yǎng)技術,主要包括種好牧草、雛鵝飼養(yǎng)管理、育肥仔鵝飼養(yǎng)管理、疾病綜合防治等內容,以供養(yǎng)殖戶參考。
關鍵詞揚州鵝;秋孵;冬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S8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3-0220-01
發(fā)展鵝業(yè)高效養(yǎng)殖,不僅符合高效農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符合人們消費品位提升、食品結構調整的需要。為了充分挖掘鵝的生產(chǎn)潛能,近年來,筆者在不斷學習、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鵝的秋孵冬養(yǎng)技術,現(xiàn)將其介紹如下。
1秋孵技術
種蛋的消毒,蛋產(chǎn)出母體后會附著很多細菌,必須對種蛋認真消毒,主要采用甲醛熏蒸、過氧乙酸熏蒸、新潔爾滅浸泡等消毒法。孵化條件控制主要是溫度、相對濕度、通風、轉蛋等。鵝蛋碼盤時應大頭向上斜放或平放,這樣可提高“合攏”率,轉蛋角度55~60°為好,可促進胚蛋發(fā)育和血液循環(huán)。
2冬養(yǎng)技術
2.1種好牧草
2.1.1牧草種植。冬季青草飼料短缺,因此種好牧草是仔鵝秋孵冬養(yǎng)的一項基礎措施,應根據(jù)養(yǎng)鵝的數(shù)量選擇種植冷季型牧草,落實種植面積。一般宜種多花黑牧草或冬麥70黑牧草。多年生黑麥草為喜溫耐寒作物,適應性強,種子發(fā)芽率的最低溫度為0.5~2.5℃,20℃左右時4~5d可出苗,比較耐旱,雜草很難侵入,秋播后在初冬和早春即可生產(chǎn)相當多鮮草,適宜仔鵝的生長。單播時播種22.5kg/hm2,最多30kg/hm2。一般以條播為宜,行距15~20cm,覆土厚1~2cm。施用氮肥是提高產(chǎn)品質量的關鍵措施。草株長到20~30cm時可以放牧利用,鮮草產(chǎn)量可達45~60t/hm2。種植1hm2牧草春節(jié)前可養(yǎng)750~1 500只鵝,春節(jié)后至6月初還可以養(yǎng)鵝3 000只左右。還可以利用冬閑的秧池田種草或栽菜養(yǎng)鵝。
2.1.2牧草加工利用。隨著牧草的生長,水分含量逐漸減少,干物質中粗蛋白也逐漸減少,粗纖維逐漸增加而變硬,適口性變差,故應用鍘草機切短約2cm,按精料與青飼料2~3∶1的比例進行混合飼喂或單獨補喂。冬季可將曬干牧草粉碎同精料混合飼喂。
2.2雛鵝飼養(yǎng)管理
2.2.1飲水開食。需在出殼后24h左右進行,用小盆盛水,將雛鵝嘴按入水盆,調教數(shù)次即會自己飲水?!俺笨凇焙蠹撮_食,出殼后約30h喂以米飯或清水浸泡透的碎米和洗凈切碎的鮮嫩菜葉、嫩草,加些適量的骨粉和食鹽更佳。開食后,可逐漸喂配合飼料和青飼料。
2.2.2堅持供溫飼養(yǎng)。秋冬季節(jié)氣溫較低,在飼養(yǎng)管理過程中,應突出“供溫”,苗鵝的育雛室內安裝弓薰爐、木屑爐和地下煙道等供溫設施。供溫的原則:苗鵝不打堆,不張口呼吸,即溫度正常;如苗鵝打堆,說明溫度偏低,要起用供溫設備;如張口呼吸并遠離熱源,則溫度偏高,要開窗透氣散熱。
2.2.3放水與放牧。鵝是水禽,除了飲水,還要放水洗浴,開始幾天在室內結合飼喂塑料布上灑水,讓其嬉戲,7~8日齡以后,在水盆內溫水讓其洗浴,待長大毛后結合外出放牧活動,到淡水河邊池塘洗浴,放牧結束回圈后應補些精料。
2.2.4補喂飼養(yǎng)。秋孵冬養(yǎng)的仔鵝青飼料短缺,為滿足其生長發(fā)育要求,育雛期間要補喂配合飼料,后期搭配多種飼料。
2.3育肥仔鵝飼養(yǎng)管理
2.3.1放牧育肥。青年鵝外出放牧、洗浴有利于提高鵝的體質,外出放牧活動要遲出早歸,注意天氣變化,遇到不良氣候及時回舍。
2.3.2舍飼育肥。舍飼育肥分為2種:一是柵飼育肥,指在鵝舍內用木條、竹片、樹枝、秸稈等隔成許多圍欄,一般高50~60cm,大小不一,1~5m2均可,1m2養(yǎng)鵝4~8只,食槽、飲水器在欄外,鵝從欄的間隙中伸出頭頸采食和飲水,一般白天飼喂3~4次,晚上加喂1次,這種方法適合小群育肥鵝;二是圈飼育肥,指在圈內用磚或竹木條隔成幾個大圈,圈高50~60cm,每圈大小可以在20m2以上,1m2放養(yǎng)4~8只鵝,圈內有食槽和飲水器,圈外有河或塘,供鵝放水。每天喂3~4次,晚上加喂1次,這種方法適合大群育肥。
2.4疾病綜合防治
2.4.1消毒。苗鵝購進前,要對場內環(huán)境、鵝舍、用具、籠舍、車輛等進行徹底大消毒。以后要定期對場內環(huán)境、鵝舍、用具、籠舍、車輛等進行徹底消毒。消毒藥要選擇安全有效的藥物,選擇2~3種交替使用,防止產(chǎn)生抗藥性。
2.4.2防病。主要防好3種烈性傳染?。阂皇切※Z瘟。要認真做好防疫注射工作,種鵝產(chǎn)蛋前15~30d用小鵝瘟種鵝用疫苗1∶100稀釋,每只鵝肌肉或皮下注射1mL,15d后所產(chǎn)種蛋孵出的雛鵝具有較強的免疫力。種鵝未免疫,即用雛鵝用小鵝瘟苗1∶100稀釋,每只鵝皮下注射0.1mL,5d后產(chǎn)生免疫力。對發(fā)病鵝群采取注射抗小鵝瘟血清。二是禽流感。雛鵝在15~30日齡注射0.5mL禽流感疫苗,每隔2~3個月加強免疫1次,效果比較好。三是鵝副粘病毒。目前無疫苗可防,可用雞Ⅳ苗代替,預防本病的發(fā)生,15日齡每只鵝肌肉或皮下注射0.5mL,隔20d后每只鵝再肌肉或皮下注射1mL。
2.4.3驅蟲。一般每隔40d驅蟲1次,主要驅絳蟲、線蟲和球蟲。所用藥物主要有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氯本胍等。
3參考文獻
[1] 張是,侍剛.規(guī)模養(yǎng)鵝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J].新農村,2008(9):20.
[2] 邸瑞芳.鵝的高產(chǎn)養(yǎng)殖技術[J].農村新技術,2007(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