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俠 范小強 封宗信 王 玫
(1.北京農學院,北京;2.清華大學,北京)
摘 要:現(xiàn)代學習理論有三大流派:即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谌吮局髁x學習理論的“真實情境、自由開放、小組協(xié)作及探索研究”的學習原理,將現(xiàn)代教育理念滲透到英語課堂教學之中。同時,結合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對高職英語整體教學過程進行了“問題——對策”型邏輯設計并實施了“聽、說、讀、寫”同化教學試驗,這對基礎較差學生學習的提升效果很大。
關鍵詞:英語教學現(xiàn)代教育理念人本主義
基于現(xiàn)代學習理論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而建立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它的核心要求是教育要符合人的心理學認知過程,并且以培養(yǎng)人的發(fā)展能力為教育的最高目標。具影響力的現(xiàn)代學習理論有三大流派:即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研究和理解這些學習理論對構建英語教學的現(xiàn)代理念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一、現(xiàn)代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20世紀初以來逐步形成的一種學習理論,代表人物有桑代克(Thorndike)、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納(Skinner)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過程看作是刺激——反應的連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有四個基本的要素:內驅力(如對贊許的需要)、線索、反應和獎勵(或強化),并由此總結出三個學習的基本原理:(1)內驅力演化為動機作用;(2)反應演化為積極反應原理;(3)獎勵(或強化)演化為即時強化與反饋。
2.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guī)律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假設每一個學習者必須個別地、有選擇地去建構自己的知識,每個學習者都有一個用來建構知識的“工具箱”以便解決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所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而其他學習者或教師的角色是提供有關的環(huán)境、提出挑戰(zhàn)及提供有關的支持以便能夠幫助學習者進行知識的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在于知識建構。要求教學過程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應該從面向課程轉變?yōu)槊嫦驅W生。
3.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感與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是融為一體的,也是“完整的人”應具備的兩個方面。人本主義認為,在適當?shù)臈l件下,每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fā)現(xiàn)、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愿望是能夠被釋放出來的。由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信任學生的潛在能力,以他們?yōu)橹行模ぐl(fā)他們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從而使他們能夠對自己進行教育,最終把他們培養(yǎng)成“完整的人”。
二、基于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英語教學設計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充分肯定了學生的中心地位,這為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十分重視學生個人意義的學習。這里所說的“意義學習”是指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個性以及價值觀發(fā)生重大改變的學習,它關注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它又包括四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學習具有個人參與的性質,即人的情感與認知全部投入學習活動。第二,學習是自我發(fā)起的。第三,學習是滲透性的。第四,學習是由學生自我評價的。由此,只要學生具有了學習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才能自覺地深入地進行學習,才能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評價,從而促進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地進行。
2.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
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是基于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它是一種支持學生進行意義學習的各種真實問題的組合。
羅杰斯認為,如果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那么就必須讓學生面臨對他們個人有意義或有關的問題。但在當今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與生活中所有的真實問題還存在很大的隔閡,這對學生的意義學習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為此,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成為真正自由的和負責的個體的話,就應該為他們創(chuàng)設各種真實的問題情境。
3.建立開放性的學習過程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在教師幫助下的自我激發(fā)、自我促進、自我評價的過程。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形成了學習方法,而且培養(yǎng)了健全的人格。因此,基于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習過程是自由開放的,是依靠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個性來選擇學習路徑的。
4.倡導自由小組式的協(xié)作學習
協(xié)作學習是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從事學習活動,互相促進,以提高學習效果的一種教學形式?;谌吮局髁x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十分強調這種形式。因為這種協(xié)作學習不僅包括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也包括師生之間的協(xié)作,并且,它不僅僅是學習信息的交流與合作,還是語言的表達、思想的溝通、心靈的“碰撞”、性格的“磨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交往能力和獨立學習的能力,促進自我概念的發(fā)展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形成。
三、英語課堂教學中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滲透與同化
現(xiàn)代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滲透和張揚,體現(xiàn)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就是:教學活動不是以教師為主角,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不是一致性,而是個性化。
“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是一種人性化的大教育理念,它的本質要求,不是僅限于狹隘的課堂教學,而是擴展到學生的所有生活領域甚至是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不是僅僅研究“教”的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研究“學”的方法,因為教學活動最終的目標,是學生對外在知識的同化和新的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能力素養(yǎng)的形成。它不僅僅限于簡單的理論知識傳授,而是學生未來全面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
基于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如上訴求,我們在課題實施之初,經過討論研究,對高職英語教學創(chuàng)設了如下的“問題——對策”型邏輯設計:
基于上述邏輯設計和調查結果,綜合采用情景式、開放式、研究式和協(xié)作式等原理,采取寬容、緊湊、嚴肅、活潑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首先,教師要隨時發(fā)現(xiàn)一些對學生來說是真實的同時又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問題。其次,教師要切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挑戰(zhàn)各種復雜的問題情境。第三,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在真實問題情境下的各種角色的行為,以便將來在真正問題的情境中得心應手。第四,利用北京是國際大都市、外國人多的有利條件,鼓勵學生利用周末去各個景點,主動和外國人交流,提高說英語的勇氣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
具體方法可根據(jù)課堂實際靈活采用,尤其注意:任何一個學生的任何表現(xiàn)都可作為學習興趣激勵的素材和情景切入點!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盡管我們強調強化聽力、口語訓練作為英語學習的突破口和建立自信心的切入點,盡管我們倡導“群言堂”,盡管我們也引入交際法,盡管我們也借鑒了“任務式教學法”,但進行具體的教學時,要注意既不能原版克隆、教條照搬,也不要流于少數(shù)人做秀、大多數(shù)學生無語的放羊式課堂教學。因為一個很重要的現(xiàn)實是:中國的英語教學屬于英語外語教學,而不是英語二語教學,更不是英語母語教學(包天仁,2002)。在我們糾正過去只重視書面閱讀不重視語言交際運用的弊端時,又要切記,不能走向僅重視聽說交際而不重視基本知識和閱讀寫作的極端,要防止把英語教學變成“熱熱鬧鬧的語言僵化”。有鑒于這個重要的思考,在我們進行現(xiàn)代學習理論的滲透引入時,特別研討借鑒了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xié)會中國分會會長、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秘書長、包天仁教授的“語言教學理念整合論”,對高職英語教學理念和實施方案進行了擇適而從、研究消化、取其精華、同化整合的探索。
四、本項目研究存在的問題
1.我們在研究實踐中發(fā)現(xiàn),為了照顧大多數(shù)同學的實際情況所設計的教學程序,對基礎差的同學能力提高的程度要遠遠大于基礎好的同學,但從教育公平的角度考慮,這卻不利于對精英學生的培養(yǎng)。似乎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英語基礎的不同,設計“分級教學”的方式才有可能消除這個“兩難悖論”
2.強調以聽力、口語和基礎內容的強化訓練為突破口來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需要現(xiàn)代化的教育技術裝備支持來實現(xiàn)上述目標。建議教育技術中心為高職英語教學配備多媒體語音室,使教師能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多媒體信息,使學生能夠得到足夠的聽說訓練,構建扎實的英語學習基礎
3.本課題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課堂設計,其是否具有普適性和效果的穩(wěn)定性,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在實驗中進行修正。
參考文獻:
[1]包天仁.Four-in-One TEFL Approach.第6屆全國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研討會.2002-12-(16-18).
[2]包天仁.Some Theoretical Term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第8屆全國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研討會.2004-10-(28-31).
[3]何克抗.建構主義──用信息技術革新高校教學的理論基礎.97年香港“教學技能與教學技術學術會議”特邀報告.
[4]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教育傳播與技術,1996,(3).
[5]吳疆,陳瑛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程(二級).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6]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7]張建偉,陳琦.簡論建構性學習和教學.教育研究,1999,(5).
[8]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外國教育資料,1999,(1).
[9]鐘啟泉.課程設計基礎.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