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友
《愚公移山》一文一直被世人稱道:愚公的“愚”其實是“大智若愚”,愚公敢于改造大自然是氣魄偉大,毅力堅強,連毛澤東也從中提煉出鼓舞世人的警言:人定勝天。
果真如此嗎?其實我們可以從愚公移山的計劃與行動中,預見出一些不可為或不該為的因素。
從人的角度講“不可為”:(1)愚公欺騙家人:愚公你“年且九十”,體力、壽命等方面都不能承擔多少重任,何談“吾與汝畢力平險……”謊言的生命力能有多久?(2)愚公轉嫁責任:“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武斷地將自己的子子孫孫,哪怕是“無窮匱也”的子孫們,都不容置辯地納入到自己一廂情愿的移山大軍中,不管他人的意愿、自由、人權乃至生命,所以后世子孫們能認可而且執(zhí)行嗎?(3)缺乏可靠的外援:至于外援,只有鄰人“孀妻”剛“始齔”的“遺男”,孩氣十足地“跳往助之”,除了添點熱鬧之外,也“止增笑耳”。至于其他鄰人,無疑是和“智叟”英雄所見略同,明知不可為而袖手旁觀了,因為文中他們更“智”,干脆不出場。勢單力孤的愚家軍能撐多久呢?(4)移山大軍中最后只有五人:老愚公、“荷擔者三夫”,鄰人的“弱子”,且“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而且用的工具只是“箕畚”而已,愚公還愚弄智叟說什么“山不加增”。豈知,從科學角度看,山是可能以每年N厘米的高度增加的。試想,“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哪怕十年只長一厘米,區(qū)區(qū)愚氏子孫,僅靠肩挑手提,工程量將會增加多少啊。(5)若帝不“感其誠”,即便愚氏子孫只好如愚公所言,子子孫孫挖山不已,那誰來耕田?誰來澆園?溫飽不存,移山焉附?所以說,山是移不得的。
從山的角度看“不該為”:(1)挖山,不等山被挖平,植被已被破壞,水土已經流失,生態(tài)已經失衡,那時愚家不被沙塵暴吞噬才怪,更有滅絕物種的憂患潛在著。(2)搬家不好么?泱泱我大中國,不但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更有大地博物,哪方水土不留人、不養(yǎng)人,奈何偏與太行、王屋二山較勁不止呢?(3)修路怎樣呢?綿延修出一條通幽曲徑,只需在太行王屋的腰間輕輕一撞,便可使愚家與山外接軌,亦可就此招商引資:引進世外高人,還帶著銀子,帶著滿腦瓜的稀奇想法,連同外界繽紛的生活。待那時,愚老爺只需“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等魚兒自愿上鉤可也。所以說,山是不必移的。
可是不曾想,老愚太愚,愚不可及,偏認準了“移山”這個死理,一條死胡同摸到天黑。
現今講授《愚公移山》的老師們,若還只本著“人定勝天”的理念,豈不要誤導儒生么?君不見人類破壞自然、違背自然規(guī)律招來的報復,已隨處可見、觸目驚心嗎?有識之士已在扼腕嘆息,所以,教師們在提倡愚老先生“愚”的精神的同時,也不應忘記提醒學生:要尊重人性,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要按照大自然的規(guī)律辦事,只有這樣,人類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才能“雙贏”,地球村才能“持續(xù)和諧”發(fā)展。
所以“愚公移山”要不得,“科學移山”才情通理順。
曲友,教師,現居山東煙臺。